..續本文上一頁度來評論,確實淨土法門是第一,因爲這件事對衆生來說確實極其簡易,只要在臨終的關口,在脫開這一期業報身的時候,就出現了轉換的機會,一念彌陀名號就被佛悲願攝持。這時以佛力一勾招就生上去了,就像大力士拽著小孩的頭發,一甩就甩到淨土去了。
這一願的願文也說出了淨土法門的綱宗,說出了成辦往生需要信、願、行叁要素。“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稱名”是行。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這裏要知道,阿彌陀佛再慈悲,方便的力量再大,名號的功德再不可思議,也必須衆生自己具有真實的信心和堅定求生淨土的心,再加上至誠念佛才能往生,而這一點是不可能由別人代辦的。如果具備了真信切願,下至臨終以至誠心念十念佛就能往生。
法藏菩薩當時的悲願,就是考慮到怎麼讓十方世界的有情都能極其方便地生到自己所建立的國土,從而實現自己所發的普度一切衆生成佛的大願。就像現在的高科技産品,設計的思路就是讓任何人都能很簡單地學會使用,法藏菩薩當時發願的著眼點是要成就無上的方便,他使用起來極其簡單,而産生的效用又極其殊勝,也就是要成就一個能讓所有衆生都能順利往生淨土的登峰造極的方便。
所以如果我們要贊歎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可以說她極簡易又極殊勝。因爲有些法是很簡易,但得到的果不太殊勝;而有的法是極殊勝,卻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人程度不夠,難以相應。而持名念佛的法門誰都能修;只要能念六字洪名,就能起修;做一切不用心的事時都可以修。再忙碌、再困難,也都可以直接使用。比如生重病時,遇到戰爭、地震、空難時,一張口就能念這句名號。由這些方面,可以體會到持名法門的簡易和方便。由于這第十八願的成就,彌陀願海所成就的無量功德莊嚴,就能讓一切衆生都能便利地享用到。
但是,排除兼造五逆和謗法的人。只要沒造這樣特別重的罪業,就都可以往生。但是造了很重的罪業,心被罪業的力量障住,就會現不出阿彌陀佛,而無法往生。
下面我們再細致地解釋一下:
這裏“至心”是指至誠的心。《金光明經》裏說:“徹到心源,盡心實際。”就是指徹到心的本源,窮盡了心的實際。淺顯地說,就是指非常真誠、清淨、純正的心。
“樂”就是有好樂心,有特別信受、特別希求、特別喜歡的心,是真正夢寐以求地欣求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果真有這樣的好樂心,就會真心實意地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攝受自己生到佛的國土,就會主動把平時修的一切善根完全回向在往生上。就是因爲發起了決志求生淨土的心,也就會有實際的行動表現。就像唐譯本所說“所有善根信心回向,願生我國”,在自己身上真有這一句的內涵,才是具有淨土信願的人。
所以,阿彌陀佛攝受的就是有真實信心和有決志往生西方願力的人。這是基本的條件,要能生起真信切願才會往生淨土,這是無法由別人代辦的。對于彌陀願海和西方淨土要有真正的信仰,而且非常想去。有這兩個條件,再一心念佛,彌陀大願船就開到了自家門口,只要直接上船就可以到達西方淨土。但如果自己沒有很深、很真實的信心,又沒有迫切求生西方的願心,那就沒辦法。因爲不可能把沒信願的人拉到極樂世界去,如果可以拉去的話,那輪回早就空了,因爲阿彌陀佛的悲願就是攝持一切衆生往生淨土,而佛又有最大的能力。
所以雖然說淨土是他力法門,但這只是從“彌陀悲願爲強大增上緣”這一點來說的,實際上,絕沒有脫開自力的他力。往生要靠佛和自己雙方面的因緣,而不是只靠單方面的因緣。自己方面要有真實的信願行,才可能往生。
“乃至十念”的“念”,是指口裏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宋譯經文裏講到:所有衆生念我名號,發至誠心堅固不退,在他臨命終時,我讓無數比丘現在他面前,圍繞他,迎接他,須臾頃就生到我的國土。善導大師爲了開顯這一願的密意,直接說到“乃至十聲”,從“聲”字看出這是指口稱十聲佛的名號。這才體現出彌陀悲願成就了無上的方便。這是無論哪種層次的衆生都能做到的事,唯一排除兼造五逆和謗法的人。
《觀經》裏講,下品下生的衆生在生時,造了五逆十惡等罪業。臨終時,善知識給他傳妙法,叫他念佛(這是指《觀經》裏說的觀想)。這個人觀想不來,善知識告訴他,你應該直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以至誠心連續念了十聲,結果以念佛號的緣故,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之後就往生了。
所以,彌陀願海裏已經實現了使凡夫直接往生淨土的極簡易、快捷的方便,就是第十八願所說:“臨終時下至十念信願稱名就能往生。”這就是利他上登峰造極的成就。大家想一想:阿彌陀佛的淨土功德極其殊勝,如果只依靠自力來往生,在沒有達到高深的修證時,是生不了的,而以彌陀願力攝持,使凡夫都能以極簡易的方法而生到極殊勝的淨土,這不是利他上的無上成就嗎?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裏這樣說:“上盡一形至十念,叁念五念佛來迎,只爲彌陀宏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上等的情況是盡這一生,相續不斷地念佛名號;下等的情況是在這一生臨命終時,能真的提起十念或叁念、五念,佛都來接引往生。只因爲阿彌陀佛誓願宏深的緣故,使得凡夫以念佛的名號就能生到淨土。
善導大師又在《往生禮贊》裏說道:“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以至誠的信心祈求阿彌陀佛攝受往生,以這樣的心念佛名號。上等的人是盡一生努力,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阿彌陀佛,下等的人在臨命終時,能有至誠的十聲、一聲等,以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受而容易往生。
那麼,所謂的“十念相續就能往生”又是指什麼樣的狀態呢?
昙鸾大師在《略論安樂淨土義》裏說:比如,有人走到一處曠野裏,有個仇人拿著刀要來殺他,他嚇得拼命向前奔跑。眼前有一條大河,渡過去才能保全性命。此時,我是脫下衣服渡河呢?還是穿著衣服渡河?如果脫下衣服,恐怕時間來不及;如果穿著衣服,又怕渡河不方便。當時他心裏就只想怎麼渡河,沒有其他念頭。像這樣相續到了十念,就叫“具足十念”。
所以臨終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而沒有其他念頭,不貪戀財富、兒女等的世間法,沒有瞻前顧後的心,一條心就是往極樂世界去,這樣相續不斷地念了十念,就是這裏所說的“十念相續”。
下面再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句。
“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罪,由于違背天理,所以叫做“逆”。造了五逆罪業的人,在身壞命終的時候,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在一大劫裏感受極其慘烈的果報。“謗法”,就是指口裏講說佛法的過惡,言過其實。現在彌陀十念必生的大願普被到一切衆生,下至動物都可以念佛往生,唯一排除兼造五逆和謗法罪業的人。
但是《觀經》裏講,造五逆十惡的人,在臨命終時地獄相已經現前,這個人萬分恐懼,這時遇到善知識告訴他,你趕緊念阿彌陀佛。他那時沒有別的出路,只要投歸阿彌陀佛才能得救,所以竭盡全力、至誠一心地念阿彌陀佛。結果念一聲,就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了十聲,地獄消失,出現了金蓮花,很快他坐在蓮花上隨佛往生到淨土。可見造五逆罪的人也能往生。
那麼不造五逆而只造謗法的人能不能往生呢?
這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往生論注》裏講到謗法的罪業極其深重,所以不能往生。從果報上衡量,造五逆罪墮入無間地獄之後,到了劫末世界毀滅時,地獄空盡,還能從地獄裏脫出。而造了謗法罪就解脫不了,即使此方世界的地獄滅掉了,還要轉到他方世間的地獄繼續受報。等到他方世界的地獄空掉,還不能解脫,又轉到他方世界的地獄裏受報,像這樣,佛不授記這個人什麼時候得到解脫。所以謗法的罪業特別重,業很難消盡。
二、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講到,雖然在彌陀本願中說到兼造五逆和謗法的人不能往生,但這是從抑止門說的(抑止就是遮止)。就是說,第十八願裏只排除造謗法和五逆罪業的人,因爲這兩種罪業的障礙特別嚴重。如果造了,就直接墮無間地獄,果報特別慘重。阿彌陀佛爲遮止衆生造這兩種罪,就說造這兩種罪的人不能往生我的淨土,但也並非佛不攝受。如果以前已經造了這樣的罪,現在能夠痛切忏悔、回心,佛仍然會攝受。但是雖然往生,卻要關在蓮花裏,經過很多劫花才開放。
這種罪人住在蓮花裏有叁種障:一、不能見佛和僧衆;二、不能聽聞正法;叁、不能對諸佛和僧衆承事供養。除此之外沒有絲毫的苦受。所以以彌陀悲願的大威神力,使得一刹那間,罪人的命運得到翻天覆地的轉變。如果當時不能回心歸投阿彌陀佛,就直接墮無間地獄,長劫不斷地受極大痛苦;而至誠一念投入彌陀願海,就得到佛悲願攝持,立即生在蓮花裏。雖然要經過很多劫蓮花才開放,但沒有絲毫苦受。這裏想一想,彌陀悲願救度的能力有多大?能在一刹那間把累劫的地獄業報轉成蓮花中享受叁禅的快樂。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裏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過去造過五逆十惡的罪人,以至心稱念佛的名號,滅掉多劫罪業而得生淨土。謗法的闡提之人,以忏悔回轉心意,也都能往生。)
實際上造了五逆和謗法罪業的人,被很重的業障纏住,要想再回心念佛,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排除有造五逆和謗法罪業的人能夠忏悔回心,而在臨終時念佛往生。這在一億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二個。所以佛仍然慈愍,攝受他往生。
所以《往生論注》裏是強調佛遮止的意思,叫人不能造謗法罪。《觀經疏》則顯示了彌陀悲願無盡。
總結
由于這一條願的真實成就,使得淨土法門成了極廣大的普度法門,無量衆生都能借助這一願所賜予的方便,而順利往生極樂世界。也因此,彌陀願海所惠予的無量利益都能在凡夫身上實現。
淨土法門的殊勝在于任何凡夫都能以極簡易的方便而得以往生,而往生之後得到的利益又極其廣大。這兩點合起來,就知道彌陀悲願的加被力不可思議。
既然臨終時只要具足信願、下至至心十念都能往生。這樣的話,普天下的人都可以受用到彌陀願海的果實,臨終時都能做到永超生死,高登淨土。就好像將來有一天,機票便宜到只要十塊錢,這樣誰都可以坐上飛機。這是很便宜、很便當,又能享受到很高待遇。十塊錢的機票,誰都買得起。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就像這樣,是人人都能修成的法門。以這簡易的持名念佛法門,能往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
所以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如果只按一般的教理,是無法解釋通的,也因此會有各種懷疑。比如:往生後成就的功德特別殊勝廣大,像天眼通等最低程度是達到了能看到百千億那由他的佛刹等。對此,一般人會認爲:以這麼簡單的念佛就能往生淨土,得到這麼殊勝的功德,恐怕是別時意趣吧!他認爲這是指以現在念十聲佛作爲因,再經過多生修持,逐漸地增長善根,最後證到了很高的地位,才能往生到這麼殊勝的淨土,這樣解釋才合理。
如果是像這樣的話,那和通常的途徑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是已經修到了很高的道位,憑著自己的能力而去十方淨土,那又怎麼體現阿彌陀佛有極大的加持力呢?所以,是這第十八願真實的成就,才使得生死凡夫有了即生轉凡成聖的希望。由于這一條願的成就,才使得淨土法門成了得不退轉的易行道。
衆生由這第十八願的恩德而能即生高登淨土。下至于鹦鹉、八哥,前面還是畜類,後來念佛生到了淨土,享受大菩薩的待遇。俯視人間,不知高出多少級別。就好比只靠自己日積月攢,長年的辛苦才能積到一筆小財富,而遇到了國王,得了國王的恩澤,瞬間就受到加封而大富大貴。凡夫一旦生入了極樂淨土,就不再墮落惡趣和輪回,就能具足神通、相好等極殊勝功德,就能寂滅一切分別而究竟成佛。
所以在四十八願裏,以這一願極爲殊勝。可以說:佛的一代時教以《無量壽經》極爲奇特;而《無量壽經》以彌陀願海爲心要;彌陀願海又以第十八願爲核心。
所謂的彌陀一乘悲願,就是指願海普遍攝受下至五逆十惡、上至文殊普賢的一切聖凡,共同在一生中圓成佛道。這佛果方便的威力用到了登峰造極,憑六字洪名不可思議的功德力,能莊嚴衆生的心,顯現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爲什麼如此簡易,臨終時只憑十念就能往生淨土,而往生後又具有如此殊勝的功德?這一定要深信彌陀誓願海不可思議、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佛號即實德,在持名時以佛的無量功德而莊嚴自心。由于佛願海不可思議、佛名號不可思議、往生者的心性不可思議,緣起合成的結果就不可思議。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