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六)
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裏,法藏菩薩發願說:假使我成佛,十方世界的衆生發菩提心,勤修六度等種種功德,以至誠心發願求生我的國土,到他臨命終時,如果我不和聖衆現前圍繞,顯現在他心前,我就不取正覺。
所以彌陀悲願要在衆生臨終時作護持。這是決定上升和下墮的關鍵時刻,如果見到佛來接引,就會得到極大的安慰,心裏會喜悅、安定,這樣心和佛相應,就順利往生到淨土。如果佛不現出形象來迎接,情況就很難預料。
人到快斷氣時,生前造的善惡業會一幕幕地顯現出來,而且會出現很多顛倒。比如因爲疼痛而生起嗔心,或對兒女、財産等心生貪戀,舍不得離開,或者業力現行,會破口罵佛等。到最後四大分離、大苦來逼的時候,人往往六神無主,很難保持正念。因此,阿彌陀佛以本願加被淨業行者到他臨命終時,佛和大衆現在他面前,現身安慰。這樣他的心就完全安定下來,跟著佛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願特別重要。淨業行者能在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和西方聖衆,由于親眼見到了佛,得到很深的加持。當時心安住在等持中,不失壞正念,轉眼間就生到了西方淨土。所以佛的護念對行者臨終的往生起到極大的作用。
《圓中鈔》裏說,娑婆衆生雖然能念佛,但內心浩浩蕩蕩的見思煩惱實際並沒有伏和斷。能在臨終心不顛倒,這不是以自力能夠把持,而是全仗阿彌陀佛來拔濟,使得他雖不是正念而能正念,所以能心不顛倒,立即往生。
下面引經證明:得到佛力加被,淨土行者能在臨終時內心不亂。
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裏講:淨業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一起前後圍繞,站在他面前,慈悲加佑,使他的心不亂。
在《悲華經》裏也有一段講述阿彌陀佛發願的經文,裏面講到:“行者臨命終時,我會和大衆圍繞在他身邊,顯現在他心前。他一見到我,就生起歡喜心;以見我的緣故,脫離障礙,隨即舍掉身體來生我的佛國。”又發願說:“任何衆生聞到我的名號,發願求生我的國土,到他臨命終時,都見到我和聖衆前後圍繞,顯現在他心前。當時我入無翳叁昧,以叁昧的力量,在他面前爲他說法。他以聞到我說法的緣故,很快斷除一切苦惱,生起大歡喜心,因此得到寶寘叁昧。以叁昧的力量,使他的心獲得正念和無生法忍。命終後,必定往生我的國土。”(這就顯示了他力加持的作用。佛顯現在臨終者心前,入無翳叁昧,給他說法。他一聞到佛說法的聲音,就得到很大加持,當時就沒有了苦,而且正念分明。)
這也就是“臨終接引衆生”這一願極爲殊勝的願力,它能加持淨業行者在臨終時順利地往生淨土。在這裏,要體會到彌陀悲願的力量和恩德。體會到了這一點,就能事先決定自己應當以什麼方式來度過死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彌陀悲願加被一切發菩提心、勤修功德求生淨土的人,會在臨命終時現出佛的形象來接引,這樣我們就應當力求和第十九願相應。在這短暫的一生裏,每天都要從心裏發菩提心、修持各種功德,而且每天都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樣做,就能真正和第十九願相應。
像這樣聞到了彌陀名號,一心求生彌陀淨土,由于自己的信願和佛的願力相應,就會在臨命終時見到佛顯現在面前。當時一見到佛,以信心緣佛的緣故,正念等的五根頓時轉成極有力量,因此有快速現證聖道的能力。《觀經》裏的上品往生是針對凡夫說的。我們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努力修到上品,到了臨終,得佛力加持,就有飛速證入聖道的力量,所以會快速登地。《悲華經》裏也是這樣講的:以佛的加持,往生者當時就入了寶寘叁昧,以叁昧的力量,得到正念和無生法忍。這都是頓證的事,不可思議。
比如,通常一粒種子要經過很多天才能成熟,但是得到咒力加持,就能很快成熟。一般要精勤用功才能修成四禅,而上生到色界天,但也有以猛利善根力而頓時生到色界天的特例。比如以前在恒河和雅門奴河的彙合處,一對母女不幸溺水。當時那位母親心裏想,我死了不要緊,千萬保住我女兒;她的女兒也想,我死了不要緊,一定要讓我媽媽活著。當時母女倆以很強的善心的力量都生到了色界天。與此類似,臨終的情況非常特殊,起的心很強,因此一念間就生到了淨土。
所以要分清通常途徑和特殊途徑的差別。不能懷疑:只憑念念佛怎麼能生到功德那麼殊勝的淨土?這裏一定要相信,得到阿彌陀佛願力的攝持,就能頓時生到淨土。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指爲了最有效地救度法界一切衆生,發誓成就具有無上利他能力的佛果;爲了成就佛果,決定走往生淨土的易行道,發誓今生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爲求得阿彌陀佛願海的加被,而能夠迅速成佛。像這樣就是結合西方淨土法門所說的發起願菩提心。就是要堅決地立下今生首先往生淨土、然後在淨土迅速成佛的志願。這個志願一旦立下來了,就要爲完成這個志願日日夜夜不斷地修集功德,而且把功德都回向在往生上,這可以說是行菩提心。能夠按這樣修行,臨終一定得到佛悲願攝受而順利往生。
第二十、系念必得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假使我成佛,十方世界的衆生有緣聞到我的名號,系念我的國土。(就是聞到彌陀名號之後,開始結上了緣,知道有這麼殊勝的國土,又能以這麼簡單的方法去,因此就決志求生淨土。以後就像遊子思歸那樣,一心系在淨土上。)爲了實現往生的願望,會努力種植很多善根,種植了善根,就有往生的本錢,所以所修的善根都以至誠心回向在往生上。如果這樣做,還不能圓滿他往生的願,我就不成佛。
這就看出,一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二要真正起了決定去極樂世界的心,一心系念極樂世界;叁要平時盡量做好事,修功德,而且要把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在往生極樂世界上。如果能這樣做,到臨終就會往生。
說白一點,就是你要特別相信淨土,要有特別堅決的求生西方淨土的志願,要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在這一點上,這樣使自己的心、使所修的功德都歸在往生西方這個目標上,就能使淨業堅固、成熟,一旦修到了量,就決定趣向西方,一定會往生。
第二十一、各具叁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先補充宋吳兩譯的譯文。宋譯裏講,所有衆生都使他生在我的刹土中,具足叁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就獲得無上菩提。吳譯中說,使我國中菩薩,都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這裏要把“具足叁十二相”和“一生獲得無上菩提”以及“皆令如佛”聯系起來看。這樣會知道彌陀悲願的著眼點是普度衆生往生淨土,一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所以要使每一個往生者都具足一生成佛的德相。爲此發願:使我國中的菩薩都如佛一般,具足叁十二相。
宋譯本的經文講得很明顯,要使國中菩薩都具足叁十二種大丈夫相,一往生就獲得無上菩提。這就點出了往生的果報是一生成佛,不必經過多生。所以要使往生者的色身具有跟佛一樣的相好,而不能說這一生只是這樣的相,下一世這個相再進步一點,那就成了多世成佛。就像悉達多太子降生在人間,他要在這一生就成佛,所以出生就要有一生成佛的表征,要具足色身上的圓滿莊嚴,無一欠缺。
再旁推其他,比如具足金剛那羅延力,具足極廣大的神通,以及後面談到極樂世界的聖衆說法也是“如佛說一切智”等,這些都是共通的。總之在每一個淨土往生者的身份上都是不隔第二生,需要即身就實現成佛,因此要具足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如佛一般。
談起叁十二相,一般的說法是:每一種相都是由前世修了相應的善行才感得,所謂的“百劫修相好”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就按《寶性論》的注釋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1、由往昔學道時立堅固誓願故,最終成就如來色身足掌善住如龜腹般的平滿相。
這一相是指腳掌像龜的腹部那樣平坦圓滿。這是往昔建立堅固誓願的果報。因爲因地立願很堅固,就感得腳掌的相沒有缺陷,而是很堅固、很平滿。
2、由往昔布施種種資財故,成就手足掌千輻輪相。
這一相指佛的手掌和足掌都有千幅輪相。這是前世布施種種資財的果報。
3、由往昔不輕視他人故,成就足跟廣長踝不突隆漸圓相。
這是指腳跟很長,腳踝不會突出、隆起,而是漸漸圓起的相。這是往昔不輕蔑他人的果報。
4、由往昔以正法救度衆生故,成就手足諸指纖長相。
佛的手指和腳指都很細長,這是前世演說正法、救度衆生的果報。
5、由往昔不破人眷屬故,成就手指足趾金網缦相。
這叫“指缦相”。就是手指之間以及腳指之間有連接的缦相,像鵝的腳掌那樣。這是往昔不破人眷屬、修和合業的果報。
6、由往昔布施種種妙衣故,成就皮膚柔軟且身善住細嫩相。
這是指身體的皮膚很柔軟,身體很細嫩的妙相,這是前世布施很多精妙、柔軟妙衣的果報。
7、由往昔布施殊勝美食故,成就身體雙腳背、雙手背、雙肩、頸後七處隆滿相。
就是身體有七處都很飽滿,腳背、手背、雙肩、頸後都很豐滿,這是前世布施別人上好飲食的果報。
8、由往昔護持佛法故,成就如伊尼延鹿王腨圓滿結實漸細之相。
腨就是腿肚子,就像鹿王的腿肚子非常圓滿結實。這是過去一心護持佛法所得到的果報。
9、由往昔不說淫穢語並斷邪淫之故,成就如象王或馬王陰藏相。
就是男根隱藏在內,這是過去不說淫穢語、斷除淫穢業的果報。
10、由往…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