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之路 第五講
在上幾節課當中,我們主要講了平時在面對不同生活狀況的時候,應該怎樣作意,警策自己提起求往生的正念,從而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但是,自己臨終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在目前自己活著的時候,就准確地判斷出自己臨終時是否能夠往生?這節課我們就來談談,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
業成熟果報的次第
我們都知道,來世去哪裏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業,也就是依靠業的牽引決定來世的生處。從總體上看,造惡業會轉生叁惡趣;造有漏善業會生到叁善趣;修集淨業資糧可以往生到清淨佛土。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爲止,相續中已經積累了無量無邊的業。那麼,我們臨終的時候會受哪種業的牽引,下一世到底會在什麼地方受生呢?這就要看在臨終的時候,自相續中的哪種業先成熟。這個最先成熟的業就會牽引自己去相應的地方受生。那麼,臨終時哪種業會最先成熟呢?
《俱舍論》中這樣講到:在自相續中許許多多的業裏面,重業最先成熟;如果有些業輕重程度相等,就看臨終時哪種業現前,這個業的果就會先成熟;如果幾種業在臨終同時現前,就看生前對哪種業串習的次數多,次數多的先成熟;如果有的業串習的力量也相同,就看造業的次序,哪種業先造,它的果會先成熟。
對于這個道理,古德曾經用一個比喻這樣解釋:在一個碼頭上只有一艘船,但是有很多人要過河。這時,如果來了一個大官,因爲他的權勢大、力量大,所以一定是他最先上船渡河;如果來的人權力相同,就看誰離船最近,就先渡誰過去;如果他們離船一樣近,就看誰跟船老大比較熟悉,熟人先過;如果都是熟人,就看誰先打招呼,誰就先上船。
又好比說我要出門買衣服。但是服裝店很多,我到底去哪一家呢?如果平時對于某一家店情有獨鍾,特別信任,就會毫不猶豫、不加選擇地直接去那家買;如果都差不多,就看哪一家店離自己住的地方比較近;如果都很近,就看平常習慣往哪個方向走;如果在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街上,就看當時遇到什麼緣,比如哪一家搞促銷,就會到那家去買。這樣就很清楚臨終時到底哪種業先成熟了。
淨業成熟的情況
我們臨終的目標唯一是往生極樂世界,那麼,臨終的時候,能不能保證自己相續中的淨業首先成熟呢?現在我們依靠這種規律,來觀察一下就會知道。
首先看看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是不是最重,重于所有的輪回染業?如果你淨業的成分非常大,平時根本不想輪回裏的事,心心念念唯一想著阿彌陀佛,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又一直不斷地念佛,回向時心也很猛利,全部回向于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非常精勤地積集淨業資糧,到臨終的時候,必定已經形成強大的勢力,這樣就決定能夠往生。
如果自己的淨業不是最重的,平時造的淨業和染業的勢力均等、不相上下,那就要看臨終時哪種業先現前,也就是遇到的緣能夠把哪種業引發出來。如果當時能夠遇到善知識、善道友,在一旁提醒自己一定要求往生,要憶念阿彌陀佛,並且給自己助念。依靠這種因緣,自己的心能夠轉到求生極樂淨土上面,能夠提起念佛的心。由于自己現前的心已經緣在淨土方面,一心念佛,這樣也能往生。
如果臨終的時候,淨業和染業同時現前。比方說,道友們在助念,自己的家人在一旁哭哭啼啼,結果自己的心既想往生又放不下兒女,這兩種心同時現前。那麼就要看自己平時在哪方面串習得比較多一些。如果自己平時很多時間用在念佛方面,心裏想阿彌陀佛,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次數多一些,那麼,這時求往生的心就會先冒出來,能夠回轉心意,緣在念佛上面,從而實現往生。
如果平時串習的力量也是一樣的,就要看染業和淨業當中哪種業先造。但是這就很難把握了。
這樣分析完,一方面能清楚地知道,按照現在自己的真實狀況,到底能不能往生?另一方面也會明白,該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臨終時能夠往生。下面我們把這個問題展開來具體講講。
淨業最重,決定往生
爲了能夠更有把握、更穩妥地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在必須做好最充分的准備。古人也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所以,我們要以最保險的方式去做,這樣往生的把握就大。最保險的就是從“重業”下手,讓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成爲最重。這樣到臨終的時候,自己的心識才會被淨業的力量牽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徹悟大師曾經說過:“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也很明確地指出由重業、強力牽引心識的道理。
重心修淨業
怎麼才能讓自己相續中的淨業成爲最重呢?首先要知道業的輕重依什麼來決定。對此,徹悟大師說:“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意思是說,業沒有自性,它的強弱、輕重等完全由心決定。因爲心能造業,也能轉業,所以心的力量最重。以重心就能形成強大的業力,衆生就是被這種業的力量而牽引受生的。如果學過唯識的教法,就會很清楚這一點。這個世界上力量最大的莫過于心。所以在造業方面,心的力量越強,所集的業就會越重。
徹悟大師又說到:“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意思就是,如果你以最殷重的心,來修集淨業,那麼淨業的力量就會很強,會成爲重業,必定趨向西方極樂世界。到臨終的時候,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而不會生到別的地方。這就像大樹或者圍牆,平時一直向西邊傾斜,等它倒下來的時候,也一定是倒向西邊。它的重心就在西方的緣故。這樣就知道,想讓自己的淨業成爲重業,平時心裏的重點就要落在西方淨土,對此念念不忘,到臨終時才會有強大的力量,牽引自己往生極樂世界。
信願深切,淨業則重
具體該怎樣以重心修淨業呢?徹悟大師又說到:“何爲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于深,願貴于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這就是告訴我們,修習淨業的時候,要想讓它的力量最重,關鍵是信心要非常深厚,願力要至誠懇切。有了足夠程度的信願之心,那麼,無論是聽到一些非理邪說,還是遇到輪回當中各種的順緣、逆緣,自己的心都不會動搖,只會一心堅定的趨向西方。
這樣就知道,我們要在信願行的強度上用功,要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對阿彌陀佛有強烈的信心,對往生有特別懇切的希求心,要讓這種力量完全勝過對娑婆世界的意樂。所以,首先要生起真實無僞的信願,然後每天不斷地加強它。能夠這樣做,讓自己的心完全專注在這上面,那麼心的力量就會不斷地增強。通過幾年、十幾年成千上萬次的串習,你的信願就會達到強有力的程度。到臨終的時候,決定會成爲重業,牽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
信願深重的根本是出離心
怎樣才能有深重的信願呢?關鍵在于出離心。爲什麼呢?要知道,信願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耽著世間,愛重娑婆。因爲越是耽著輪回世間的事,愛重娑婆世界的享樂,與它相反的心——看破世間,放下娑婆,希求極樂的心必然會越薄弱。因爲欣樂和厭離是截然相反的心態,對輪回有欣樂之心就決定不會厭離;而生娑婆和生極樂也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只要對娑婆深深貪戀,就決定不會欣求極樂。相反,如果生起了真實無僞的出離心,不再貪戀輪回,那麼你所造的業決定不會再隨順輪回。這樣就遠離了往生的違品;再加上對淨土法門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串習,決定會生起真實到量的信願之心,也就具足了順緣。如此一來,念佛,修集淨業資糧就會很有力量,因爲心的方向已經決定。這樣出離心越強,求往生的心就會越重,你所修集的淨業就會相應地成爲重業,到臨終時必定牽引你去極樂世界。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出離心和信願的關系。
造集染業的根源是沒有出離心
我們凡夫的心與生俱來會被世間的安樂吸引,會非常喜歡輪回中的享受。無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情感方面,都抱有無窮無盡的幻想、計劃,這樣就會造下各種各樣的生死染業。
爲什麼會這樣貪著、追求不舍呢?要知道,心有一種規律,就是對于安樂、有功德的事物會生歡喜心,進一步會去求取;對于痛苦、有過患的法會心生厭離,進而舍棄。我們把輪回看成了一個美好的樂園,認爲世間當中有真正的安樂、幸福,也就是認識上出了問題。那麼,遣除這種顛倒認識的方法唯一依靠出生正確的認識——看清輪回的真面目,確定輪回完全是苦海、火宅,根本沒有絲毫安樂可言。如果你在見解上能夠完全抉擇到量,心態必定會隨之發生巨大的轉變。會從原來對輪回世間的滿腔熱情,變得索然無味,能夠非常幹脆地把輪回中的事全部放下。一心想要從輪回當中脫離出來,這就是出離心。有了這種心,決定不會再貪戀輪回,會極爲有力地遮止一切追求輪回的心,也就不會再造生死染業了。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出離心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解脫和往生的關系。所謂“解脫”,指的是從惑業苦的系縛中脫出來。對于我們五濁惡世的衆生來說,依靠自力解決這些我執、煩惱是相當困難的。但是依靠阿彌陀佛大悲願海的加持,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徹底解決這些輪回雜染法,從此只進不退,能夠很快成佛。所以說,往生就是解脫,這兩者是一樣的。如此一來,我們就把一個寬泛的解脫主題,明確地定位在往生淨土上面。正所謂“一門即是普門”,往生極樂是一成一切成,一了一切了的捷徑。在這上面成功了,整個解脫成佛的大事都能圓滿成辦。所以,修淨土法門,最開始一定要認清往生就是解脫,自…
《往生之路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