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之路
益西彭措法師講述
“導歸極樂班”在今天這個吉祥的日子正式開班了。開班的宗旨是幫助大家往生極樂世界。所謂的“往生之路”還是平常講到的“信、願、行”叁資糧。開設“導歸極樂班”的課程也是把重點放在強化大家的信、願、行上,想方設法來輔助大家增長信、願、行。
按照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信”就是對阿彌陀佛有信心,“願”就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行”就是有了信願之後,修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這裏面,信、願是發起淨業的前導,也是往生的必須條件。不論選擇修密、參禅、持名、觀想等的哪種法門,都一定要具備信願,才可能往生。如果沒有信願,那就不成爲往生的根器。這一點大家務必要特別明確。
如果你已經鐵定了心,今生就一定要去極樂世界,絕不改變,那一定會在你的行動上體現出來,下至會把布施一碗飯的功德都回向西方。所以,真正有信願的人,一定會把平常修行的功德全部回向在往生上。沒有這個行動,就說明你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去西方。
打個比方,你如果真有想買一幢房子的願望,就會把平常掙的錢一筆一筆都妥善地存在銀行裏,作爲買房基金。等到你資金充足的時候,就可以買到這幢房子。如果你買房的願望是很真實的,那一定會付諸行動。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真想在淨土七寶池裏得到自己一個蓮臺,那肯定會把平常修行的每一筆善根都投放在這上面。有信、願的情況就像是這樣,一定會勤修往生的正因,會把功德回向在往生上。這樣往生的資糧一旦積累充足,就會往生。所以,我們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要強化信、願,使得每一個人能真正生起信、願。這就是推動淨業修行的極關鍵的前導,因此要再再強化。
強化的途徑,也沒有別的竅門,還是要加強對淨土經教的學習,使得你對于阿彌陀佛的願海、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往生淨土的必要性等等,再再地加強認識。從這裏會強有力地生起信願。
至于行門,我主要講解“持名念佛”法門。我們下面的聽衆有很多情況,有一部分人主要修持名念佛的法門,有一部分人修持其他往生法門。我要講的是持名念佛,如果你不屬于這種類型,那就應當做相應的轉換。看看課上講到的方法、要點,能不能用在自己的修行上。在這上要靈活掌握。
總的來說,希望每個人都能有一份淨業的修行,不管你是持名、持咒或者修破瓦法等等,這些不拘一格,大家的共同點是應當強化淨業,來保證往生。無論是持名、持咒、觀想或者萬善兼修,都要用你堅定求生西方的願力來攝持回向。總之,要把握住信、願、行這叁個要點,來達到往生。
我們首先會用好幾節課強調出離心的重要。結合在淨土上解釋,出離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也是基本條件,所以我們首先就從這裏講起。
出離心對于往生至關重要
當今時代,大多數念佛人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信、願、行不到量。不能說不信,但是這個信心不夠圓滿;也不是沒有願,但是這個願力不夠堅定;也不是沒有行,而是不能精進。
爲什麼信、願、行不到量呢?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自然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樣在信、願、行上面都能達到徹底。
那麼,該如何培養出離心呢?這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能有的,而是必須通過長期的聞思,啓發清淨的智慧,從而在見解上獲得決定。有了這個定解,心就會發生猛利的變動,從這裏就會産生出強大的信、願、行。
具體該怎樣産生定解呢?這裏必須要把握好兩個要點:一個是要認識苦谛;另一個就是要認識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也就是一方面一定要看到娑婆世界的苦,真正看透輪回唯一是苦的自性,非常的可怕。另一方面要清楚地認識到極樂世界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是真實安樂的體性。
這樣生起了正確的認識後,對于整個輪回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徹底的厭離娑婆,並且會一心堅定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內心裏面發生了這樣的轉變,自然就會出生到量的信、願、行。也就是說,這時的信達到了圓滿,完全相信輪回純一是苦,相信彌陀願海就是那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決定能救拔我出離生死苦海,由此對阿彌陀佛生起無比的信心。這時的願也達到了堅定,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一心想要擺脫輪回,唯一希求往生極樂,再沒有其他的想法。這時的行也具足了精進,在信、願的推動下,會實實在在、全力以赴地行持。像這樣,信、願、行就很徹底了。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到:“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不得生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都看過很多有關往生淨土方面的傳記,能很明顯的發現,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真實、到量的信、願,沒有一個例外。而生起到量的信、願,必須在關鍵的要點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在你的心裏聚集好它的因——出離心。否則雖然不能說信、願、行完全沒有,但是達不到量,不合標准,也不會有大的作用。這就好比我們要生火,首先必須把燃料放好,各方面的因緣集聚完備,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燃燒起來。如果溫度不夠,各方面的條件不圓滿,始終是無法點燃的。
出離心的標准
關于出離心的標准,高一點來說,就是對于娑婆世界,對于整個叁界輪回,下至一刹那的羨慕心、希求心也沒有。但是,這對于現在大多數人來說,一刹那不離開求解脫的心,這太高了,做不到。有時候遇到一些悅意的對境,很可能會忘失正念,這也情有可原。畢竟作爲末法時代的凡夫衆生,很難出生強大的對治力量。
所以,我們不從高處談,就只從最基本的來說。也就是大多數人不一定有因緣出家,或者離開維持生活的正常工作,去深山裏閉關修行。但從最低程度來講,一定要有出離的想法,也就是在自己的心裏,輪回世間和極樂淨土這二者之間,以淨土的心爲重。這就是出離心的基本條件。如果連這種最起碼的心態都沒有,那就很危險。因爲平時都不能這樣把握住自己的心,到臨終時更不可能把握好。所以,每個人都要辨別清楚,在心上做出正確的取舍,否則一輩子渾渾噩噩,到時候耽誤的是自己。
愛極樂勝過愛娑婆
我們從最低的來說,首先,愛阿彌陀佛要勝過愛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在自己心裏,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與世間恩德最大的父母相比,自己對阿彌陀佛的感情更深。
爲什麼要這樣想呢?因爲在世俗緣起上,對什麼看得越重,心傾向于那方面的力量就會越強,關鍵時刻就會發生作用。所以,你必須要一點一點地培養,一次又一次地引生出來,這樣經過幾百次、上千次的引發,重于淨土的心就加強到量了。
引生這種心態的前提,首先就是對于西方淨土有足夠的了解,這一點必須要學好《無量壽經》。否則把根本的經放在一邊,談很多這樣那樣的修法、標准,雖然能說一點,但是你的心裏沒有因,根本不了解彌陀願海的殊勝,不了解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也不可能真心信樂西方淨土。這樣了解之後,就要反複不斷的熏習,讓這種力量不斷的加強。從最開始的很陌生,變得非常熟悉,一想起來就有一種很殷重的心,最後成爲你心中念念不忘的事。
其他方面以此類推,就是要時時處處在心裏對比娑婆世界和極樂淨土,不斷地加強對極樂世界的情感,要超過對娑婆世界一切事物的愛重。
再舉例來說,愛觀世音菩薩勝過愛自己的妻子;愛大勢至菩薩勝過愛自己的兒女;愛蓮池海會的諸上善人勝過愛自己的親友眷屬。可以這樣想:一往生到西方淨土就能和那麼多的大菩薩在一起,時時刻刻處在佛菩薩的海會當中,那會受多大的加持啊!在這個世界裏,雖然有聖人,但我們遇到聖者的機會寥若晨星。而在極樂世界,像文殊、普賢這樣的補處大菩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那麼多。阿彌陀佛如今已成佛十劫,每一刹那,從十方無數世界中往生的人有多少,何況十個大劫合起來,已經成就了無數的補處菩薩。那是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所以但願我能早日處于佛菩薩的壇城之中,永不離開。
再比如,愛淨土的樓閣勝過愛自己的房屋。心心念念就想早一點進入西方淨土的七寶樓閣之中,不像現在住的土木建築,那裏具足無量的莊嚴,可以隨心所欲地變大變小,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十方世界,見到各種的景象後,自然會引發悲心、精進等各種功德。
同樣,愛淨土的蓮花勝過愛自己的財産。深深地盼望著早一天從七寶池的蓮花中出生,不是在這個世界從母胎裏出生。從蓮花中化生出來,就是清虛微妙之身,自然具足一切相好莊嚴,從此之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那有多好啊!
並且,愛阿彌陀佛的名號勝過愛自己的名譽。不要天天念著自己,要念就念阿彌陀佛。念得破除無明,念得心中萬德莊嚴……阿彌陀佛的名號,確實是聞名十方。要深深地相信這句名號,超過世間的一切名號。
還有,愛淨業勝過愛自己的職業。世間的各種職業,像是教書、行醫、經商等等,究竟來說都是一些無意義的事。但是我們修淨業,修的就是和阿彌陀佛相應的業,是獲得彌陀願海巨大加持的業。因爲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已經成就,知道阿彌陀佛的法界身、光明身周遍一切時處,自己至誠懇切地祈禱,念念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阿彌陀佛決定當下就攝持你。所以說,修持往生西方淨土的業實在是太好了,太有價值了,這跟每天做世間的行業完全不同。所起的每一念信願,念的每一聲佛號都不會空耗,修得越多就越歡喜,越有把握。如果能一天到晚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沐浴在佛光當中。這的確是人生中最幸運的事。誰能夠有因緣,有福報修這樣的淨業,那麼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另外,愛功德水勝過愛自己的飲食。在《稱…
《往生之路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