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淨宗、慧淨上人)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慧淨上人2013年5月16日于悟真寺爲新戒比丘尼開示

  淨宗師父開示:

  世間一切的形成都靠緣分,今天大家來到終南山下悟真寺也需要緣分,這是尊貴的佛緣、尊貴的淨土法緣,也是尊貴的善導大師祖師之緣。下面先簡單介紹悟真寺、善導大師,然後請上人給我們開示。

  悟真寺是隋朝淨業法師開始修建的,包括上寺、下寺。上寺在山上,當時都是一體的,占地大約五千畝。門前有一副對聯:“念佛放光第一梵刹,開宗立教根本祖庭。”善導大師在這裏住了叁十多年,寫下《觀經四帖疏》,開創了淨土宗。這裏是淨土宗的發源地,很殊勝。大家能夠來到這裏,表示和善導大師的緣分很深。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純正的淨土宗教理。善導大師所開顯的念佛法門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萬不漏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往生全靠佛力。如果出了家受了戒,進了祖師的門,卻沒有進淨土門,沒有靠上佛力,最後還到閻羅王那裏去報到,那就太可惜了。今天大家進了這個門,就是進了淨土門,進了善導大師的門,心靈上就會得到解脫、安樂。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在中國並沒有完整地、持續不斷地流傳下來,大約在唐末五代之後就失傳了,所以一千多年以來,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省庵大師這些淨土宗的高僧大德,他們的著作都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只有近代的印光大師經常引用,因爲在清末民初,善導大師的著作才從日本傳回來。印光大師不僅流通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也印行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所以印光大師和善導大師的思想非常接近。

  上慧下淨上人經過二叁十年的努力,系統地編譯了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書籍,並大力弘揚。

  弘願寺傳承這一法脈,流通的書有八九十種,有經典、祖典、現代的宣傳介紹,還有手掌書之類。當今時代,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特別契理契機,人們特別需要,所以弘傳的地域範圍特別廣泛。

  禅宗是聖道門的道場,叫“選佛場”,進來之後,一百個裏可能只選半個,很困難。我們淨土道場,只要進來,只要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如果雜行雜修,善導大師說“千中難得叁五”。印光大師贊歎這是“千古不易之鐵案”。

  下面請上慧下淨上人爲我們開示彌陀救度的法門,開示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精要。

  慧淨上人開示:

  悟真寺住持淨宗法師慈悲,各位比丘、比丘尼,南無阿彌陀佛!

  恭喜各位比丘尼成爲人天師範,住持佛法,依佛法修行,並指導信衆修行,共同進入解脫涅槃門。

  能夠離開叁惡道,獲得人身,就已非常值得慶喜;能夠得到難得的人身,遇到難聞的佛法,成爲叁寶之一的人天師範,又能聽聞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是慶喜之中最可慶喜的。

  大家在香積寺受戒,出了戒場首先來到悟真寺,表示大家宿世以來和善導大師有深厚的緣分。悟真寺是淨土宗的根本道場;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是開創淨土宗的祖師,專弘淨土。和善導大師有緣,就是和阿彌陀佛有緣,和淨土宗有緣。

  大家出了戒場,一路前行,可說是任重道遠。彼此之間要相親相愛,如姐如妹,保重法身慧命。

  二謙、二和、二信

  首先以“二謙、二和、二信”來和大家互相勉勵。

  二謙——謙虛、謙讓。

  謙虛、謙讓很重要,修行人最怕的就是驕慢心,一旦有了一念的驕慢心,就會毀掉一輩子所累積的修行功德。

  謙虛,爲人處事首先就要謙虛,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學到知識。出家人將來面對信衆,如果謙虛,就能夠贏得信衆的信任,所講的話也能夠令人信服。所以謙虛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德行。

  謙讓,就是遇到紛爭的時候能夠不計較,不管有功德、沒功德,都要“讓美歸功”,把好處、成就、利益讓給別人,即使“功成”也要“身退”。自己先退讓,就會和諧。

  謙虛、謙讓,對我們修身養性、處衆以及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和——和氣、和藹

  和氣,是指說話方面;和藹,是指態度方面。說話和氣、不強勢,會讓對方感到親切、溫暖,就會受對方歡迎;講發脾氣、鬧情緒、抱怨、紛爭的話,就會讓別人厭惡而離開。態度也是一樣,太過強勢、剛硬、驕慢,別人也不會歡迎。

  出家人對自己要嚴格,但是接引大衆要寬厚、慈悲。若是以俯視的姿態面對信衆,信衆就會感覺沒有溫暖,就不會親近我們,而會離開我們。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個性就浮現出來了,往往是情緒化、有脾氣的,是抱怨、煩惱、計較的,這時候就要反觀自省,告訴自己要和氣、和藹,謙虛、謙讓。

  不管聖道門還是淨土門,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常常“觀心”,不然累生累劫所帶來的煩惱習氣就會浮現。出家衆是專業的修行人,要觀照,以第六意識所學習的法義作爲我們的生命,作爲我們言語、行爲的准則,不讓第七意識——末那識的種種煩惱習氣做主,因此就要常常觀心。有一首偈子說:“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毀壞自己他衆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二信——自信、教人信

  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自信是信佛——佛所說的教言,理所當然要信受不疑,信受奉行。

  佛示現在世間的目的是度化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佛門是慈悲之門,一切善事功德,最根本的就是慈悲。既然佛是慈悲的,我們就要學習佛的慈悲。悲,就是拔除衆生的一切苦難;慈,就是給予衆生無量的安樂:拔除衆生一切的痛苦,給予衆生無量的喜樂就是“慈悲”。慈悲有叁種: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對凡夫衆生來講是衆生緣慈,對菩薩來講是法緣慈,對佛來講是無緣慈。《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無緣慈是不分對象、不講條件、自自然然的,天性自然就能夠拔衆生苦,給予衆生樂。

  善導大師說要“學佛大悲心”,我們學佛,就要學佛的大悲心。即使是衆生緣慈,也必須去緣衆生的痛苦,以衆生的痛苦作爲對象。所以,讓我們做到慈悲是很不容易的。衆生緣慈尚且不容易做到,何況法緣慈、無緣慈。

  善導大師說要“自信教人信”,我們做不到慈悲,但是我們信受佛的慈悲——信佛,就是信佛的慈悲救度。我們曾經墮落叁惡道,現在有幸生而爲人,還是有老、病、死苦,有種種煩惱的痛苦。釋迦牟尼佛來慈悲救度我們,拔苦與樂;想到其他衆生的痛苦,我們就要傳播佛的慈悲來救度他們,這就是“自信教人信”。

  引用經文來說明佛的慈悲和救度

  關于佛的慈悲救度,經典上有很多描述。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今此叁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爲救護。

  

——《法華經》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就像著了火的房子,衆苦充滿,令人怖畏。叁界的芸芸衆生,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正在火宅受種種煎熬。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要救度、保護叁界的衆生,讓衆生能夠脫離叁界六道的輪回。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十方諸佛都把衆生看成自己的兒子,想念我們,愛護我們,想救度我們。

  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無量壽經》

  佛對諸天人民的哀愍、慈念,勝過父母想念、挂念兒子。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

  

——《維摩诘經》

  譬如有一個大富長者,只有一個兒子。兒子生病,長者也生病;兒子病好了,長者病也好了。

  菩薩發心學佛的慈悲,把所有的衆生看成愛子,我們生病,菩薩生病,直到我們的病好了,菩薩的病才好。衆生有老病、生死輪回病、煩惱病等等,菩薩就是要拔除衆生的這些病苦,使衆生離開六道輪回。

  衆生苦惱我苦惱,衆生安樂我安樂。

  

——《莊嚴經》

  佛把衆生看成自己,衆生苦惱佛也苦惱;衆生能夠離開叁界六道的輪回,獲得成佛的安樂,佛也安樂。

  學佛首先要了解佛的慈悲:一方面,能夠體悟佛的慈悲,而蒙受佛的慈悲救度;另一方面,體悟佛的慈悲,而對衆生慈悲。學佛,體悟佛的慈悲很重要。

  我爲救度一切衆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衆生終不棄舍。

  我當于彼諸惡道中,代諸衆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衆苦大壑。

  我甯獨受如是衆苦,不令衆生墮于地獄。

  以身爲質,救贖一切惡道衆生,令得解脫。

  

——《華嚴經》

  這幾段經文,充分流露出佛對衆生徹底的救度。“我爲救度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諸佛菩薩所發的菩提心,目的就是要救度一切衆生。

  彌陀慈悲救度原理

  佛教講慈悲,很少講愛。一般的愛是汙染的,造罪的,導致痛苦的。愛和恨,猶如硬幣的兩面,愛得不到,就會産生怨恨。所以愛是煩惱、汙染、造罪、痛苦的。慈悲是清淨、平等的,不執著的。所以佛教講慈悲,很少講愛。

  佛教修行,很少講救度,一般要“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都是以自力修行來了脫生死輪回。末法時代修行,其實更要強調救度。爲什麼?經典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意思是說:末…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淨宗、慧淨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