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觀般若論》漢譯本及略釋

  《入中觀般若論》漢譯本及略釋

  【月稱論師造,桂·廓巴拉則由梵譯藏,桑周劄喜活佛由藏譯漢】

   入中觀般若論

   大阿阇梨月稱論師造

   桂·廓巴拉則由梵譯藏

   桑周劄喜活佛由藏譯漢

  稽首妙吉祥童子

   入中觀般若之義自當宣說:

  破立二者,唯是有破,于實際邊,無有破立。如是串習,當得圓滿。戒斷十惡,奉行十善,禁耽著事,自無所立。此等起事,無真自性,離多一故,如實幻象。多方分故,微塵非一,因無彼故,何有多者,互絕性故,豈有別事。由無彼故,聚彼粗色,及實質等,何有是者。所顯萬相,與識無異,是故知識,亦變爲多。由相假故,識亦變假,若非如彼,即成實性。因彼心生,斷絕一多,互絕因故,諸事皆無。非是違乖,謂現前等,無察情計,吾本無遮。立唯名故,宗許非因,于本無生,無所破立。于無生性,有寂無別,無生事故,亦非無生。世俗勝義,佛及衆生,見修果行,皆等無有。當修彼義,由修所生,無分別慧,使趨自寂。無有體認,亦無散亂,無相之義,當明修之。後得所現,諸有事物,當知彼等,唯是幻有。應勤守護,叁種律儀,七支等法,當加行之。悲心利志,亦當大發。于諸妄境,力斷染著,如賓客者,當如是行。戒護衆生,所不信解,自當靜住,阿練若處。由彼果得,佛之大果。法身報身,及應化身,由得住故,衆生能度。是故精勤,斷諸實見,中勤踐修,終必證果。由是因故,當勤勉之。于此吾說,應舍偏心,當以正理,窮察究之。勿謗妙法,斷諸散動,發勤精進,當修行之。吾作此論,福德力故,一切衆生,願得解脫。

   入中觀般若論終

  

   講解本論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作者和譯者。

   本論作者是月稱論師,在蔡巴·貢嘎多吉寫的《紅史》裏被列爲“南贍六嚴”之一,而一般藏傳佛教講的“南贍六嚴”是指中觀之嚴的龍樹、提婆,唯識之嚴的無著、世親和因明之嚴的陳那、法稱,這也說明他的地位很重要。關于月稱是不是龍樹的弟子有不同的說法,在月稱寫的《密集本續燈明釋》裏他說自己是龍樹弟子,而且阿底峽在《菩提道燈論》裏也說月稱是龍樹的嫡傳弟子,在《印度佛教史》裏也可以查到,所以應該是沒錯的。

   月稱小時候就在西印度出家,通達諸明,依止龍樹、佛護、清辨弟子等人廣學顯密教法,尤其精通《中論》和密法,曾長期在那爛陀寺擔任堪布,晚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古印度西方的薩明達拉,新建了多處寺廟,傳說享壽300年,真假可以考查,但一定是活了不小的歲數。

   月稱的弟子主要有大理杜鵑等,顯教方面的著作有《中論名句釋》、《入中論》及自注、《入中觀般若論》、《六十正理論釋》、《四百論釋》、《中觀五蘊論》等,他的多數著作十一世紀時,由那措·戒勝譯師、巴察·尼瑪紮譯師陸續譯成藏文。在密教方面的著作有《密集本續燈明釋論》,同前面提到的《中論名句釋》是最著名的“二明論”,是月稱在顯密方面有代表性的兩大著作,還有《密集六加行釋》,十世紀由阿裏仁欽桑布譯成藏文。

   月稱的詳細生平可以看拉瑪多吉旦巴喇嘛寫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傳》、《布敦佛教史》、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和嘎欽伊西江贊的《菩提道次第傳承史之傳》等。

   此論的譯者是廓巴拉則,他是藏傳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譯師,生卒年月不詳,因爲是阿底峽的弟子,大概是十一世紀的人,出生在藏達那普伊庫巴,途經尼泊爾到過印度,依止有班智達名號的七十二位上師廣學顯密經論,回藏後翻譯了許多新密教典,並講說密集等法,關于其弟子有“四柱八梁”之說。

   再按傳統概說一下佛教四宗。

   一、毗婆沙師。因信奉《大毗婆沙論》而得名。主張過去、現在、未來叁時諸法其體皆有,名爲實有,而得名“有部”。是不承認自證內心、承認外境實有的古印度小乘佛教宗派。按地域又分叁支:克什米沙毗婆沙師、米奧巴毗婆沙師和中土毗婆沙師。

   按境行果來介紹其主張,境位,毗婆沙師主張所有所知全部概括爲五位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主張五位法皆爲實有法。認爲有功用、有所知和事是同義異名,認爲無爲法是常,余四法爲無常。對二谛的建立,事物一經破滅或一經正常智慧分析、排除,便覺其不複存在者爲俗谛,如粗分二取;真谛是:主張事物雖經破滅、或雖經分析仍不排除覺其存在者爲真谛,如無方分及無時分二者。對五位,資糧位、加行位是所斷,是有漏法,見道位是無漏法,修道位、無學道位都有有漏、無漏兩方面,整個聖位應是無漏法。這是境位主張。

   道位,主要修的是四谛十六行相法,道位所斷障,一個是有煩惱的,一個是非煩惱所斷,能障解脫如我執,即是有煩惱所斷,叁時實有乃至種子實有的能障一切智,不知如來甚深不思議法之不知四因……爲非煩惱所斷,雖不是煩惱障,但不知四因,就象孔雀羽毛的五色之因,唯佛能知。除此二障外不承認有所知障的說法,不承許十地智,十六心中前十五個是見道,第十六類智是修道,心不是一下子頓悟,是漸次相生的過程。

   果位,能夠叁生通過聲聞道,經金剛喻定斷煩惱障而證阿羅漢果,獨覺等要百劫廣積資糧最後證無學道。

   二、經部。不宗毗婆沙論,而主要是根據釋迦經典解釋諸法的叫經部。是信從契經,固執內心和外境都是實有的小乘佛教宗派。分隨教經部和隨理經部兩派,隨教經部跟《俱舍論》走,隨理經部則根據因明七論來說法。方法上經常采用譬喻說法,所以又叫譬喻師。

   境位主張,認爲事、勝義谛、自相、無常、有爲、實有是同義異名。凡是因爲自心分別性所造的法是世俗谛,無事法和俗谛、共相、常、無爲法、假有是同義異名。勝義谛是沒功用的共相法,象無爲虛空一樣。這是所量。能量之心,一是量心,一是非量心。量心有現量、比量,現量有四種: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和瑜伽現量。非量心有:決定識、顛倒識、伺察意,現而未定識,總共五個,現量和現而未悟是沒有錯覺的,比量伺察意、疑諸是分別心造的,心、心所是同質的。

   道位,修習四谛十六行相,極細無我和極細補特伽羅無我是同義異名。所斷是我執,煩惱障,非煩惱障不知四因。叁乘有十五道,第十六心是見道。

   果位,凡得羅漢果不會退轉,佛的色蘊是佛,經部師與毗婆沙師都不承認大乘是佛說,但經部後來的幾部也有承認大乘的。

   叁、唯識。不承認外境,認爲阿賴耶識是真實存在的大乘佛教宗派。分假相派和實相派,假相派非但不承認所取境具實有,並如根識所現也無實有。實相派雖不承認所取境爲實有,但承認如根識所現爲實有。識亦是假有,承認有八識、六識。假相派還分有垢假相派和無垢假相派,有垢假相派認爲心的體性,唯無明習氣所雜染,或說佛地雖無無明,但也有錯覺。無垢假相派認爲心的體性,沒有無明習氣的雜染,佛地沒有無明,所以沒有錯覺。也分隨經唯識和隨理唯識,隨經唯識根據《瑜伽師地論》,隨理唯識是依據因明七論來的。

   境位,所知是叁個自性,一切有爲法是遍計所執性,所有的法性是圓成實,遍計所執無實,依他起和圓成實是實有。所知有二障,以名言能證知的是俗谛,名言、假相、俗谛是同義異名。勝義、伺察智、理智智、能所得之義是勝義谛,空性、法性、圓成、勝谛,究竟邊、如實是同義異名。

   道位,也是從四谛十六行相開始,所斷是二障,細粗我執,乃至種子是煩惱障,包括六根本煩惱和二十隨煩惱。所知障是法執,乃至它的習氣,菩薩所斷以所知障爲主,所以煩惱障不作爲主要所斷,而小乘是以煩惱障爲主要所斷。唯識也承認有五道十地。

   果位,斷盡二障,在色究竟天成就圓滿自利的斷證的法身,以色身來成崐就利他,認爲佛說的法有了義不了義,根據《解深密經》,初轉、中轉*輪是不了義經,後轉*輪是了義經。涅磐有叁種:有余涅磐、無余涅磐和無住涅磐。佛身有叁個,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有自性身和智慧法身兩個,自性身有自性清淨的自性身和遠離客塵的自性身。

   四、中觀。不承認任何實有的東西,遠離二邊,所以叫中觀。諸法沒有真實存在的。分自續和應成兩派。自續派是在世俗名言中承認事物自相實際存在的無性論者。因爲叁相是可以延續成立的,在世俗谛中,體性是真實的,通過名言是可以成立的,用勝義谛是可以破的。而應成派是把世俗谛也看成是假的。自續派又分瑜伽行自續派和經部行自續派,前者不承認外境,承認自證內心,如寂護等,後者承認外境有自己的自相,不承認自證內心,如清辨等。二谛:勝義谛是四空、十六空,世俗谛分真世俗谛和倒世俗谛,真世俗谛象水一樣,倒世俗谛如陽焰。中觀認爲意識是補特伽羅,不承認阿賴耶識和末那識,分別心有量心、非量心,前者分現量、比量,現量有四種: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和瑜伽現量,後兩種是沒有錯覺的。

   道位的所斷,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是所知障,能取所取象外境存在是粗分所執,蘊等諸法在外境覺實有的所知障是細分所執。叁乘各有五道,聲聞、獨覺和大乘,共有十五道。獨覺無間道、解脫道必須是能顯二空。

   果位,有四雙八輩,以斷我執爲主要所斷,以金剛喻定斷煩惱障,一刹那成聲聞、緣覺羅漢果,也認爲小乘的有余涅磐和無余涅磐,業惑招引的苦難自身仍保留的叫有余涅磐,灰身滅智的是無余涅磐。主張二乘是羅漢的,將來必會入大乘,所以叁乘唯一。認爲佛法中以世俗谛爲主要內容的爲不了義經,以勝義谛爲主要內容的爲了義經。所以初轉*輪爲不了義,中、後轉*輪各有了義不了義兩方面。

   道差別,聲聞、緣覺可證到法無我智,能…

《《入中觀般若論》漢譯本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