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的國土▪P3

  ..續本文上一頁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受持讀誦佛之經法,皆能以一切智,解真空理;以道種智,明俗谛理;以一切種智,達中道理。然後,以四種無礙辯才,爲衆生演說空、假、中叁谛理,非憑阿彌陀佛因中願力支持,焉能如此?

  (叁十)智辯無量願

  阿彌陀佛不但欲其國中菩薩,讀經演說,皆得辯才智慧,更欲其智慧辯才無可限量。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卅一)國土清淨願

  離惡行過失,無煩惱垢染,謂之清淨。由清淨叁業所感的國土名淨土。又無惡道衆生,無五濁惡世的國土名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清淨無染,依報正報,悉皆光明,徹照十方,皆因是阿彌陀佛曆劫修行、積功累德所致,亦是因中發願之所成就。《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觀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二)國土嚴飾願

  阿彌陀佛,願得佛土,不但清淨,光明莊嚴,而且國中萬物,皆以雜寶衆香合成,美妙絕倫,香熏法界,能令聞者,皆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以上叁願,是成就國土,以下衆願,皆是利益衆生。

  (卅叁)蒙光獲利願

  阿彌陀佛不僅壽命無量,光明亦無量,其智光身光,皆遍照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所有衆生,凡蒙佛光照觸其身者,無不身心柔軟,超越天人。身柔軟則無病苦,心柔軟則無煩惱,無煩惱無病苦,皆蒙佛光照觸所致,因名蒙光獲利願。如佛因中發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四)聞名得忍願

  忍是忍辱、忍受或安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及面對違逆之境,不起嗔心謂之忍。可分爲生忍,無生忍,無生法忍。生忍是忍受一切衆生橫加毀辱,忍受外境種種逼迫惱害,如疾病綿纏,水火災害,刀兵侵犯等苦,不嗔,不惱、不思報複。無生忍,是安忍于不生不滅之理,寂然不動,《大乘義章》言:“理寂不起稱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又《楞嚴經長水疏》言:“了法無生,即可決定,名無生忍。”

  無生法,是指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能以不生不滅的般若智,安住于此不生不滅的真如理,謂之無生法忍。此外還有彌陀如來第四十八願中所說的叁忍,以及其他諸經所說:四忍、五忍、十忍等。現聞名得忍,是指菩薩所證的無生法忍。

  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念、定、慧爲體,能持善法不失,惡法不起。

  嘉祥著《法華經疏》言:“問、以何爲持體?答、智度雲:或說念說定,或說慧。

  菩薩修念、定、慧,能生無量總持,括其綱要,不出四種:

  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能于佛所說教法聞持不失。

  二義總持:于諸法義理,總持不失。

  叁咒總持:菩薩依定說咒,能令衆生持咒靈驗,解除種種災難。此外諸佛菩薩所說真言陀羅尼,皆屬咒總持。

  四忍總持:謂菩薩實智,能忍持諸法實相理,使令不失。

  阿彌陀佛因中發願,欲其佛土中所有菩薩,不但皆得菩薩無生法忍,同時皆得諸深總持。所謂深總持,該是四種總持中的忍總持。既證實智、忍持諸法實相理,當然具足前叁總持。

  (卅五)不複女身願

  極樂世界,衆生生者,皆蓮花化生,無需父母。若說有,亦是以智度爲母,方便爲父。如《維摩經》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

  又《音王經》言:“有父母者,說本所生土。”故極樂國士衆生絕無女人,純是叁十二大人相。其他國土中,如有女人厭離女身者,若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而能信樂歡喜,至心稱念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直至成佛,不複更受女身。此亦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成就衆生。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卅六)常修梵行願

  梵是清淨義,梵行,即是離欲清淨之行。凡斷淫欲之天國,皆名梵天。《法華經嘉祥疏》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爲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故《大品》言:“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因此,凡發菩提心,欲取佛道者。皆應“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經序品)。《嘉祥疏》言:“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可知菩薩所修六度萬行,皆名梵行;以六度萬行,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離過清淨,無諸雜染故。

  阿彌陀佛欲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諸菩薩衆,聞其名者,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且能常修菩薩梵行。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者,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七)人天致敬願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因爲禮敬諸佛,可滅罪生福,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所以,有福之人,始可見佛、聞佛、禮佛、敬佛。末法衆生福薄障重,無緣見佛,即使有緣得聞佛名,亦不信受,更不禮敬,自棄福田,實在可惜。阿彌陀佛爲度此輩苦惱衆生,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何要十方一切衆生,聞名信樂,恭敬禮拜?其因是:聞名信樂,即種善根,恭敬禮拜,可滅罪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緣,必蒙佛攝受,得生淨土,進修大乘,即可一生補佛之處,得益甚大,此亦是阿彌陀佛度生方便之一。

  (卅八)衣服隨念願

  世人無不爲衣食奔馳,甚或爲自己豐衣足食,不惜損人利己,豪奪巧取,自作苦因,自食苦果,淪落叁塗,備受衆苦。即使僥幸,如我與你,托佛之福,衣食無缺,但每爲烹饪潔衣,不勝勞累。設或有人代勞,亦難免人與人間相處之苦,何如往生極樂,思食食至,思衣衣來,既無需爲口奔馳,更無需爲洗熨辛勞。《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空妙法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衣服隨念,該包括一切資生之物,如《佛說無量壽佛經》言:“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食已,化去,時至,複現。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

  (卅九)受樂無染願

  凡夫有情,不知苦樂之受,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而心生執著,于苦受則嗔、則憎,于樂受則喜、則貪,豈止作業流轉,抑亦障修聖道。所謂:“富貴學道難。”諸天天人,皆因耽戀五欲塵勞,不能專心學佛修行,故難出離叁界,永受生死。阿彌陀佛雖發願創立極樂國土,依報莊嚴,又恐國中天人,貪戀五欲微妙之境而障礙修行,因又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漏是煩惱諸漏,衆生由于貪、嗔、癡等煩惱,雖修善行,皆有漏之因,將感人天小果,不免輪回。比丘修行,如能斷煩惱,證真空,即得漏盡,于諸世間,物質享受,不再貪戀。阿彌陀佛,憑其願力,供給國中天人美妙享受,而又能令其心無染著,如漏盡比丘,常修梵行,速登聖域。

  (四十)普見佛土願

  十方世界中,諸佛無量,佛之國土亦無量。薄福衆生,能見一佛土已不容易,何況十方無量諸佛國土?阿彌陀佛,爲成就國中菩薩,得親近十方諸佛,廣修供養,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千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凡佛國土,無不莊嚴,無不清淨,因爲心淨則國土淨。諸佛之心,皆惑盡智圓,故其國土,悉皆嚴淨。雖曰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成佛說法,救度衆生,似乎釋尊佛國,是汙穢不淨。實則釋尊佛土,亦嚴亦淨,其中道理,前已詳述。

  (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在一般而言,四肢不缺,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謂之諸根具足。然在修道者言,諸根具足是指信、進、念、定、慧等善根,由此五根,能生五力,因五力而覺道、而修行、而成佛。阿彌陀佛欲本土衆生,六根無缺,五根具足;更願他方菩薩,得聞其名者,亦得六根無缺,皆具足信、進、念、定、慧等善根,趨向佛道,故于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梵語“叁摩提”,舊稱叁昧,譯名正定,謂止心一境,不使散動。《大乘義章》十叁言:“定者,當體爲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爲定。言叁昧者,外國語,此名正定。”是叁無漏學中的定學,是六度中的禅定。以修定人,能解惑業的繁縛,能脫叁界的苦果,離縛自在,故得清淨解脫,合之名清淨解脫叁昧。

  住定是靜,供佛是動,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者,即得清淨解脫…

《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