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受持读诵佛之经法,皆能以一切智,解真空理;以道种智,明俗谛理;以一切种智,达中道理。然后,以四种无碍辩才,为众生演说空、假、中三谛理,非凭阿弥陀佛因中愿力支持,焉能如此?
(三十)智辩无量愿
阿弥陀佛不但欲其国中菩萨,读经演说,皆得辩才智慧,更欲其智慧辩才无可限量。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卅一)国土清净愿
离恶行过失,无烦恼垢染,谓之清净。由清净三业所感的国土名净土。又无恶道众生,无五浊恶世的国土名清净国土。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清净无染,依报正报,悉皆光明,彻照十方,皆因是阿弥陀佛历劫修行、积功累德所致,亦是因中发愿之所成就。《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观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卅二)国土严饰愿
阿弥陀佛,愿得佛土,不但清净,光明庄严,而且国中万物,皆以杂宝众香合成,美妙绝伦,香熏法界,能令闻者,皆发菩提心,修菩提行。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以上三愿,是成就国土,以下众愿,皆是利益众生。
(卅三)蒙光获利愿
阿弥陀佛不仅寿命无量,光明亦无量,其智光身光,皆遍照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凡蒙佛光照触其身者,无不身心柔软,超越天人。身柔软则无病苦,心柔软则无烦恼,无烦恼无病苦,皆蒙佛光照触所致,因名蒙光获利愿。如佛因中发愿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卅四)闻名得忍愿
忍是忍辱、忍受或安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及面对违逆之境,不起嗔心谓之忍。可分为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生忍是忍受一切众生横加毁辱,忍受外境种种逼迫恼害,如疾病绵缠,水火灾害,刀兵侵犯等苦,不嗔,不恼、不思报复。无生忍,是安忍于不生不灭之理,寂然不动,《大乘义章》言:“理寂不起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又《楞严经长水疏》言:“了法无生,即可决定,名无生忍。”
无生法,是指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能以不生不灭的般若智,安住于此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谓之无生法忍。此外还有弥陀如来第四十八愿中所说的三忍,以及其他诸经所说:四忍、五忍、十忍等。现闻名得忍,是指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
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念、定、慧为体,能持善法不失,恶法不起。
嘉祥着《法华经疏》言:“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云:或说念说定,或说慧。
菩萨修念、定、慧,能生无量总持,括其纲要,不出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能于佛所说教法闻持不失。
二义总持:于诸法义理,总持不失。
三咒总持:菩萨依定说咒,能令众生持咒灵验,解除种种灾难。此外诸佛菩萨所说真言陀罗尼,皆属咒总持。
四忍总持:谓菩萨实智,能忍持诸法实相理,使令不失。
阿弥陀佛因中发愿,欲其佛土中所有菩萨,不但皆得菩萨无生法忍,同时皆得诸深总持。所谓深总持,该是四种总持中的忍总持。既证实智、忍持诸法实相理,当然具足前三总持。
(卅五)不复女身愿
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莲花化生,无需父母。若说有,亦是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如《维摩经》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又《音王经》言:“有父母者,说本所生土。”故极乐国士众生绝无女人,纯是三十二大人相。其他国土中,如有女人厌离女身者,若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而能信乐欢喜,至心称念兼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命终之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直至成佛,不复更受女身。此亦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成就众生。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卅六)常修梵行愿
梵是清净义,梵行,即是离欲清净之行。凡断淫欲之天国,皆名梵天。《法华经嘉祥疏》说:“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言:“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因此,凡发菩提心,欲取佛道者。皆应“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华经序品)。《嘉祥疏》言:“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可知菩萨所修六度万行,皆名梵行;以六度万行,能对治一切不善之法,离过清净,无诸杂染故。
阿弥陀佛欲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诸菩萨众,闻其名者,命终皆得往生极乐,且能常修菩萨梵行。经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卅七)人天致敬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因为礼敬诸佛,可灭罪生福,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所以,有福之人,始可见佛、闻佛、礼佛、敬佛。末法众生福薄障重,无缘见佛,即使有缘得闻佛名,亦不信受,更不礼敬,自弃福田,实在可惜。阿弥陀佛为度此辈苦恼众生,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因何要十方一切众生,闻名信乐,恭敬礼拜?其因是:闻名信乐,即种善根,恭敬礼拜,可灭罪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缘,必蒙佛摄受,得生净土,进修大乘,即可一生补佛之处,得益甚大,此亦是阿弥陀佛度生方便之一。
(卅八)衣服随念愿
世人无不为衣食奔驰,甚或为自己丰衣足食,不惜损人利己,豪夺巧取,自作苦因,自食苦果,沦落三涂,备受众苦。即使侥幸,如我与你,托佛之福,衣食无缺,但每为烹饪洁衣,不胜劳累。设或有人代劳,亦难免人与人间相处之苦,何如往生极乐,思食食至,思衣衣来,既无需为口奔驰,更无需为洗熨辛劳。《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空妙法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衣服随念,该包括一切资生之物,如《佛说无量寿佛经》言:“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饮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食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卅九)受乐无染愿
凡夫有情,不知苦乐之受,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而心生执着,于苦受则嗔、则憎,于乐受则喜、则贪,岂止作业流转,抑亦障修圣道。所谓:“富贵学道难。”诸天天人,皆因耽恋五欲尘劳,不能专心学佛修行,故难出离三界,永受生死。阿弥陀佛虽发愿创立极乐国土,依报庄严,又恐国中天人,贪恋五欲微妙之境而障碍修行,因又发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漏是烦恼诸漏,众生由于贪、嗔、痴等烦恼,虽修善行,皆有漏之因,将感人天小果,不免轮回。比丘修行,如能断烦恼,证真空,即得漏尽,于诸世间,物质享受,不再贪恋。阿弥陀佛,凭其愿力,供给国中天人美妙享受,而又能令其心无染着,如漏尽比丘,常修梵行,速登圣域。
(四十)普见佛土愿
十方世界中,诸佛无量,佛之国土亦无量。薄福众生,能见一佛土已不容易,何况十方无量诸佛国土?阿弥陀佛,为成就国中菩萨,得亲近十方诸佛,广修供养,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千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凡佛国土,无不庄严,无不清净,因为心净则国土净。诸佛之心,皆惑尽智圆,故其国土,悉皆严净。虽曰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似乎释尊佛国,是污秽不净。实则释尊佛土,亦严亦净,其中道理,前已详述。
(四十一)诸根具足愿
在一般而言,四肢不缺,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谓之诸根具足。然在修道者言,诸根具足是指信、进、念、定、慧等善根,由此五根,能生五力,因五力而觉道、而修行、而成佛。阿弥陀佛欲本土众生,六根无缺,五根具足;更愿他方菩萨,得闻其名者,亦得六根无缺,皆具足信、进、念、定、慧等善根,趋向佛道,故于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四十二)住定供佛愿
梵语“三摩提”,旧称三昧,译名正定,谓止心一境,不使散动。《大乘义章》十三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外国语,此名正定。”是三无漏学中的定学,是六度中的禅定。以修定人,能解惑业的繁缚,能脱三界的苦果,离缚自在,故得清净解脱,合之名清净解脱三昧。
住定是静,供佛是动,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者,即得清净解脱…
《阿弥陀佛的国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