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的国土▪P4

  ..续本文上一页三昧,虽住定中,能于一念顷,即到十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虽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而仍住定中,如是动静不二,事理圆融,如《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三)生尊贵家愿

  人间尊贵,莫如国王,尊贵之家,即是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贵为太子或为王眷属,名利成就,物质丰富,当然快乐。可惜金钱并非万能,金钱虽可换取物质享受,但无法换取健康长寿,更无法避免天灾人祸的侵犯。何况人间尊贵,更非永恒;有钱难买阎君饶,一旦无常到来,“金钱万贯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王”。可知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而得生尊贵之家,并非世间帝王之家,而是出世法王之家。出世法王,即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十界独尊,且功德法财无量无边。

  《楞严经》言:“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这段经文,正是叙述圆教十住位菩萨,由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智理交涉,能于一身现无量身,周遍法界,广作佛身,既随顺佛道,则行与佛同,即受佛之气分,入如来种,投生法王尊贵之家;以权智为父,以实智为母,揽权实二智而成圣胎。因权智利物,方便具足于外;实智照理,断惑证真于内,权实不二,内外一致。从此法身道体,日益增长,巧智权能,渐得圆明,佛之十身,一时具足。形成出胎,亲为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佛的内外功德,贵为法王之子,将来必然贵登法王宝座,掌法王权,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如法教世。

  在《佛说无量寿佛经》中阿弥陀佛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佛意是欲令他方菩萨闻名即得由十信,入十住位,生法王之家,贵为法王子,将来必定成佛。

  (四十四)具足德本愿

  具是具备,足是满足。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具足德本,即是具备满足一切善根。阿弥陀佛欲令他方菩萨,闻其名字,即欢喜踊跃,广修菩萨之行,具备满足一切善根,如无量寿佛经中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五)得定见佛愿

  生在佛国固然难,生逢佛世更难。如我等今者,虽生于释迦如来所教化的国土,可惜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无缘见佛闻法,供养侍奉,何等遗憾!犹幸得闻佛法,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若不勤求正法,努力修行,何止辜负佛恩,抑亦辜负自己,虚度此生。阿弥陀佛为令众生皆得见佛,可见无量不可思议之佛,故因中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昧”是正定,正定之名曰普等。普是普遍;等是齐等。住此定中能普遍见十方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在《悲华经》名遍至三昧,《分陀利经》名普至三昧,《庄严经》则名普遍三摩地,皆是普等三昧的别名。他方菩萨,凡闻阿弥陀佛名,立即皆得普等三昧,且住此三昧中,不起于定,即可普见十方一切诸佛。

  (四十六)随意闻法愿

  菩萨之道,不外上求下化。上求是见佛闻法,以修佛道,下化是游戏人间,教化众生。上求是自利,自觉,下化是利他,觉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可成佛。然得见佛闻法,亦需福德因缘,缺少善根之人,既无缘见佛,亦不肯听闻正法。例如美国,最多华人聚居之处就是罗省,但肯来拜佛的人并不多,肯来听经闻法的人更少。此皆是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所致。阿弥陀佛欲令众生,皆可见佛闻法,共证佛道。故因中发愿,凡闻其名者即具足德本,即得正定,即于定中,普见十方诸佛,普闻十方诸佛说法,即本土菩萨,欲闻十方诸佛说法,可随其志趣意愿所欲闻何种法,自然得闻,否则不愿成佛。《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七)得不退转愿

  不退转,谓菩萨所修善根功德,唯有增进,不更退失。梵语阿鞞跋致,译名不退,分别有三:

  一位不退,即是修行之位次不退。娑婆世界修行,必须断见思烦恼,了生死,破我执,证真谛空理,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极乐国土众生,甚至他方国土菩萨,凡闻阿弥陀佛名号者,皆得位不退。

  二行不退,谓所修行之法不再退失,念佛之人,虽修小乘,断惑证真,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但由于近佛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互策五励,故皆能回小向大,上求下化,涉俗利生,直至成佛,谓之行不退。

  三念不退,谓于正念得不退转。正念,即是成佛之念,念佛之人,若能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破无明,显佛性,正因佛性显,则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佛性显,则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佛性显,则缘因善心发,证解脱德。如是圆显三佛性,圆发三心,圆证三德,开佛知见,生实报土,分证佛之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天台宗说:圆教自初信至第七信,即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为行不退;初住以上即得念不退。《观经妙宗钞》言:“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假;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不失中道正念。

  阿弥陀佛欲令闻名众生,皆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因而发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忍是忍许,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名忍许。依此忍许能离惑明理之智决定,名法智,此智能安于理而住,故亦名法忍。

  忍有多种,《持地经》言有三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思益经》说菩萨有四忍:“一得无生忍,二得无灭忍,三得因缘忍,四得无住忍。

  《仁王经》说有五忍,即是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

  《菩萨业经》说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

  《仁王经天台疏》中,亦言有十忍,“一戒忍、二智见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六空忍、七无愿忍、八无相忍、九无常忍、十无生忍。”

  又《仁王经》以三贤,十圣加正觉,为十四忍。

  《佛说无量寿佛经》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此中三忍,未指出法忍之名,因此,古德各释不同。有言此三忍是指《仁王经》中所说五忍中的前三忍,即伏忍、信忍、顺忍。亦有说是伏忍中,下中上三忍。善导大师则说:此三忍是指喜忍、悟忍、信忍。以念阿弥陀佛,心生欢喜,谓之喜忍;念阿弥陀佛,能悟解真理,谓之悟忍;念阿弥陀佛,能得正信,谓之信忍。

  《无量寿佛经》又说:“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布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见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因闻宝树演妙法音而悟解真理,是音忍;慧心柔软随顺真理,名柔顺忍;证无生实相理,远离一切戏论,是无生法忍。

  以上众说,笔者取其后者,《无量寿佛经》言:“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由是可知,阿弥陀佛第四十八愿闻名即得三法忍,该是音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以上四十八愿,可归纳为三大愿,一是求佛身愿(十二、十三、十七愿),二是求佛土愿(卅一、卅二愿),三是利益众生愿。除上五愿,余四十三愿,皆为利益众生而发。其中又可分为离苦愿,得乐愿,得身乐愿,得心乐愿,依正庄严愿,以及见佛闻法供养如意,智慧深远,辩才无碍,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直至成佛等愿。

  三、佛的国土

  佛土有四:

  凡圣同居土-

  凡是凡夫,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前三种名三善道,后三类名三恶道。圣是圣人,包括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等四种圣人。由于四圣六凡同居一处,故名「凡圣同居土」

  方便有余土-

  是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及圆教十信位等圣人所居之处。

  藏教二乘,修折空观,知四大色身毕竟无我,而断见思,破我执,出生死,证涅槃,入居此土。

  通教三乘,修体空观,既知五蕴无我,当体即空,更知诸法如幻,去法执,断见思,伏尘沙,出生死,入涅槃,亦入居此土。

  别教菩萨,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于第六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继续进修,从空观出,修习假观,经十行位,破尘沙惑;复从假入中,经十回向位,伏无明惑仍居此土。因佛为度钝根众生,方便权巧施设故…

《阿弥陀佛的国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