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的國土▪P4

  ..續本文上一頁叁昧,雖住定中,能于一念頃,即到十方,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雖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而仍住定中,如是動靜不二,事理圓融,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叁)生尊貴家願

  人間尊貴,莫如國王,尊貴之家,即是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貴爲太子或爲王眷屬,名利成就,物質豐富,當然快樂。可惜金錢並非萬能,金錢雖可換取物質享受,但無法換取健康長壽,更無法避免天災人禍的侵犯。何況人間尊貴,更非永恒;有錢難買閻君饒,一旦無常到來,“金錢萬貫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王”。可知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而得生尊貴之家,並非世間帝王之家,而是出世法王之家。出世法王,即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十界獨尊,且功德法財無量無邊。

  《楞嚴經》言:“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段經文,正是敘述圓教十住位菩薩,由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智理交涉,能于一身現無量身,周遍法界,廣作佛身,既隨順佛道,則行與佛同,即受佛之氣分,入如來種,投生法王尊貴之家;以權智爲父,以實智爲母,攬權實二智而成聖胎。因權智利物,方便具足于外;實智照理,斷惑證真于內,權實不二,內外一致。從此法身道體,日益增長,巧智權能,漸得圓明,佛之十身,一時具足。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具足佛的內外功德,貴爲法王之子,將來必然貴登法王寶座,掌法王權,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如法教世。

  在《佛說無量壽佛經》中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意是欲令他方菩薩聞名即得由十信,入十住位,生法王之家,貴爲法王子,將來必定成佛。

  (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具是具備,足是滿足。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具足德本,即是具備滿足一切善根。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字,即歡喜踴躍,廣修菩薩之行,具備滿足一切善根,如無量壽佛經中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五)得定見佛願

  生在佛國固然難,生逢佛世更難。如我等今者,雖生于釋迦如來所教化的國土,可惜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無緣見佛聞法,供養侍奉,何等遺憾!猶幸得聞佛法,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若不勤求正法,努力修行,何止辜負佛恩,抑亦辜負自己,虛度此生。阿彌陀佛爲令衆生皆得見佛,可見無量不可思議之佛,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叁昧”是正定,正定之名曰普等。普是普遍;等是齊等。住此定中能普遍見十方一切諸佛,故名普等叁昧。在《悲華經》名遍至叁昧,《分陀利經》名普至叁昧,《莊嚴經》則名普遍叁摩地,皆是普等叁昧的別名。他方菩薩,凡聞阿彌陀佛名,立即皆得普等叁昧,且住此叁昧中,不起于定,即可普見十方一切諸佛。

  (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菩薩之道,不外上求下化。上求是見佛聞法,以修佛道,下化是遊戲人間,教化衆生。上求是自利,自覺,下化是利他,覺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可成佛。然得見佛聞法,亦需福德因緣,缺少善根之人,既無緣見佛,亦不肯聽聞正法。例如美國,最多華人聚居之處就是羅省,但肯來拜佛的人並不多,肯來聽經聞法的人更少。此皆是末法時代,衆生福薄障重所致。阿彌陀佛欲令衆生,皆可見佛聞法,共證佛道。故因中發願,凡聞其名者即具足德本,即得正定,即于定中,普見十方諸佛,普聞十方諸佛說法,即本土菩薩,欲聞十方諸佛說法,可隨其志趣意願所欲聞何種法,自然得聞,否則不願成佛。《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不退轉,謂菩薩所修善根功德,唯有增進,不更退失。梵語阿鞞跋致,譯名不退,分別有叁:

  一位不退,即是修行之位次不退。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煩惱,了生死,破我執,證真谛空理,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極樂國土衆生,甚至他方國土菩薩,凡聞阿彌陀佛名號者,皆得位不退。

  二行不退,謂所修行之法不再退失,念佛之人,雖修小乘,斷惑證真,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但由于近佛聞法,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策五勵,故皆能回小向大,上求下化,涉俗利生,直至成佛,謂之行不退。

  叁念不退,謂于正念得不退轉。正念,即是成佛之念,念佛之人,若能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破無明,顯佛性,正因佛性顯,則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佛性顯,則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佛性顯,則緣因善心發,證解脫德。如是圓顯叁佛性,圓發叁心,圓證叁德,開佛知見,生實報土,分證佛之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天臺宗說:圓教自初信至第七信,即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爲行不退;初住以上即得念不退。《觀經妙宗鈔》言:“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阿彌陀佛欲令聞名衆生,皆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因而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得叁法忍願

  忍是忍許,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名忍許。依此忍許能離惑明理之智決定,名法智,此智能安于理而住,故亦名法忍。

  忍有多種,《持地經》言有叁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思益經》說菩薩有四忍:“一得無生忍,二得無滅忍,叁得因緣忍,四得無住忍。

  《仁王經》說有五忍,即是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

  《菩薩業經》說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

  《仁王經天臺疏》中,亦言有十忍,“一戒忍、二智見忍、叁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六空忍、七無願忍、八無相忍、九無常忍、十無生忍。”

  又《仁王經》以叁賢,十聖加正覺,爲十四忍。

  《佛說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此中叁忍,未指出法忍之名,因此,古德各釋不同。有言此叁忍是指《仁王經》中所說五忍中的前叁忍,即伏忍、信忍、順忍。亦有說是伏忍中,下中上叁忍。善導大師則說:此叁忍是指喜忍、悟忍、信忍。以念阿彌陀佛,心生歡喜,謂之喜忍;念阿彌陀佛,能悟解真理,謂之悟忍;念阿彌陀佛,能得正信,謂之信忍。

  《無量壽佛經》又說:“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裏,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衆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布寶璎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見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叁法忍,一者音忍,二者柔順忍,叁者無生法忍。”

  因聞寶樹演妙法音而悟解真理,是音忍;慧心柔軟隨順真理,名柔順忍;證無生實相理,遠離一切戲論,是無生法忍。

  以上衆說,筆者取其後者,《無量壽佛經》言:“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由是可知,阿彌陀佛第四十八願聞名即得叁法忍,該是音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以上四十八願,可歸納爲叁大願,一是求佛身願(十二、十叁、十七願),二是求佛土願(卅一、卅二願),叁是利益衆生願。除上五願,余四十叁願,皆爲利益衆生而發。其中又可分爲離苦願,得樂願,得身樂願,得心樂願,依正莊嚴願,以及見佛聞法供養如意,智慧深遠,辯才無礙,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直至成佛等願。

  叁、佛的國土

  佛土有四:

  凡聖同居土-

  凡是凡夫,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衆生,前叁種名叁善道,後叁類名叁惡道。聖是聖人,包括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等四種聖人。由于四聖六凡同居一處,故名「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余土-

  是藏教二乘,通教叁乘,別教叁賢位,及圓教十信位等聖人所居之處。

  藏教二乘,修折空觀,知四大色身畢竟無我,而斷見思,破我執,出生死,證涅槃,入居此土。

  通教叁乘,修體空觀,既知五蘊無我,當體即空,更知諸法如幻,去法執,斷見思,伏塵沙,出生死,入涅槃,亦入居此土。

  別教菩薩,修次第叁觀,先空,次假,後中。于第六住,修體空觀,斷見思惑;繼續進修,從空觀出,修習假觀,經十行位,破塵沙惑;複從假入中,經十回向位,伏無明惑仍居此土。因佛爲度鈍根衆生,方便權巧施設故…

《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