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的國土▪P5

  ..續本文上一頁曰方便;因此土衆生,未斷無明,未證法身,仍有余惑未除,所以合名,方便有余土。

  實報莊嚴土-

  是別教十地、圓教十住位以上菩薩所居,既無凡夫,亦無二乘聖人,純是菩薩。別教十地菩薩,修習次第中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即可入居此土。圓教菩薩,圓修叁觀,一念具足空假中叁觀,于初發心住,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直至等覺,無明分斷,法身分證,以其修真實之道,感殊勝莊嚴之報,色心不二,互不爲礙,因名「實報莊嚴土」,又名「實報無障礙土」。

  常寂光土-

  是極果聖人,妙覺諸佛所居,別教妙覺,但斷十二品無明,與圓教二行齊,只能分證此土;圓教菩薩,斷最後一品無明,智圓理極,當如智照如理、理智合一時,證得圓滿清淨法身理,理性寂然,智光常明。寂然的理性,與常明的智光,不一不異,融合一體,無內外,無彼此,無能所,唯是一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因名「常寂光土」。

  極樂世界,既有惑業未盡的二乘聖人,亦有十念專精,帶業往生的凡夫,故有凡聖同居土。但以佛同居故,即常寂光土;以菩薩同居故,即實報莊嚴土;以聲聞緣覺同居故,即方便有余土。因此,極樂世界,雖曰凡聖同居土,亦橫具方便,實報,常寂光等叁土。

  又因凡夫,純屬叁善道,無叁惡趣衆生,故名淨土。諸佛國土,無不清淨,此但約佛的自受用土言,至于佛的他受用國土,則因所教化衆生根性不同,故淨穢不等。如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法報二身所居的自受用土,清淨美妙,但應身所居的他受用土,卻因所教化衆生根性惡劣,五濁交織,故汙穢不堪。但以佛眼觀之,尤極清淨。

  至于十方佛土中,亦有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衆生,使他受用土,亦清淨美妙者。如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阿閦如來的妙樂世界;西方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皆因佛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衆生,故他受用土,亦極樂清淨。現在分「正報莊嚴」及「依報莊嚴」,說明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一)正報莊嚴

  正報,指衆生的身心,由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體。在娑婆世界,衆生的果報體,出生之處,汙穢不淨,相貌好醜不一,壽命短暫,衆苦逼迫,疾病綿纏。極樂世界衆生,皆由蓮花化生,出生之處清淨聖潔;出生之後,皆具叁十二大人之相,身光無量,壽命無量,更無衆苦逼迫惱害,故其正報極其莊嚴殊勝。茲分列于後:

  (1)生處殊勝

  極樂國土,衆生生者,既無父精母血的汙穢,亦無住胎十月的痛苦,純是蓮花化生,雖說蓮分九品,但一旦投入蓮胎,不管時間長短,終必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一生即可成辦佛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一心念佛,晝夜無間,發叁種心,修叁種福,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執金剛臺,授手接引,行者自見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于諸佛前,次第授記。」

  上品中生者,一心念佛,不謗大乘,深信因果,解第一義,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國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持紫金臺來接引。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贊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天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見佛聞法,七日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一心念佛,發無上心,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亦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來接引。行者自見身坐金蓮華,隨後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叁七日後,得聞法音,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念佛持戒修衆善,不做諸惡,以此善根,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來迎,行者自見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聞四谛法,即證阿羅漢道,得叁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念佛持戒,持八戒齋,威儀無缺,如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命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臨終遇善知識,爲其演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其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即命終,如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但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得消惡業,滅生死罪。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來迎,行者即見化佛光明滿室,歡喜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見觀音大勢至,爲說十二部經法,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毀諸禁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此惡業,應墮地獄;命終遇善知識,廣贊阿彌陀佛,十方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等功德,即得滅罪生福,見華上化佛菩薩來接引,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于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見觀音勢至,爲說大乘甚深經典,聞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不修善法,作五逆十惡,以此惡業,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妙法,教令念佛,由于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由于衆生所作善惡業因不同,而根性大小不等,故往生極樂世界,蓮分九品,華開時間長短不一,而見佛聞法及所得利益亦各異,雖然,一生極樂,唯有上進,永不退墮。《佛說阿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是梵語,譯名不退轉,有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畢竟不退等。今往生極樂,即離退緣,見佛聞法,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是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一生成辦佛事,盡此報身,即可補佛處,是畢竟不退。然則往生極樂,何只蓮花化生,清淨無染,且一生即永生,再不退墮生死輪回,這是何等的殊勝?

  (2)相好莊嚴

  相是形相,事物的相狀,表于外而想象于心謂之相。事物相狀的美惡好醜,皆由人內心善惡業緣而表彰于外。一般衆生,心有煩惱,形諸之外,總是憂郁不安,或凶狠怪誕。諸佛聖人,功德內蘊,故形于外,有叁十二種美妙端莊大人之相。

  其他《大智度論》,《涅槃經》,《阿含經》,所戴叁十二相,皆大同小異。凡具此叁十二相者,在家必爲轉輪聖王,出家必成無上知覺。由于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故凡生極樂世界衆生,莫論聖凡,皆得具足叁十二種大人之相。

  (3)光壽無量

  極樂國土衆生,豈獨相好莊嚴,且身光自瑩,過于日月;壽命無量,不可計數。一期業報謂之壽,生存延續謂之命,人的壽命長短,皆由各人宿業所感。但若往生極樂國土,則由阿彌陀佛願力支持,壽命無量。如《佛說阿彌陀經》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國衆生,壽與佛等,故可以無量的壽命,作無限的佛事,修無邊功德,利樂無數有情,如是積功累德,因圓果滿,必成菩提。

  (4)無有衆苦

  壽而受苦,毋甯莫壽;如娑婆世界衆生,恒受衆苦逼迫,長壽之人,更加苦惱。放眼觀世人,老而無依者衆,老受病苦折磨,兒孫棄養者更多。當你視茫茫,發蒼蒼之時,腰彎背曲,舉步維艱,既無親人依傍,更無醫藥照顧,試問長壽,于你何益?極樂世界,既無娑婆世界的叁苦八苦,但受諸樂,則壽命無量,何只享樂,抑亦是助道因緣。《彌陀疏鈔》言:「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叁界,則無行苦。」

  又言:「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又言:「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無之,但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士無之,而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叁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無群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無輪回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無難免叁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可知,極樂世界衆生,但樂無苦,加以壽命無量,相好莊嚴,生處殊勝,綜合而言,即是正報莊嚴。

  (二)依報莊嚴

  依是依止,依憑。人的身心是正報,身心依止的身外物是依報。包括所依止的國家與社會,及依憑生存的一切事和物。如果國家富強,社會安定,製度善美,環境幽靜,加以物資豐富,精神文明;則人居…

《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