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的國土▪P6

  ..續本文上一頁其中,可謂人間天堂。否則如娑婆世界,人則鬥爭堅固,世界則戰禍頻頻,社會則混亂不堪,落後國家,醫藥奇缺,物資困乏,何止苦惱?簡直民不聊生。極樂世界則不然,因爲其土衆生:

  (1)享受殊勝

  極樂世界,環境美妙絕倫,宮殿樓閣,欄楯羅網,水池蓮華,四邊階道,皆七寶所成,清淨莊嚴,處身其中,自然心曠神怡,舒暢無比,何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既無烹饪之苦,更無操作之勞,如《佛說阿彌陀經》言:「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佛說無量壽佛經》亦言:「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爲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次,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衆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璃樹、珊瑚樹、瑪瑙樹、砗磲樹,或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又說:「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以珍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爲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衆,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複,水辄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淨澄潔,淨若無形。」

  又說:「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珍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

  又說:「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繪蓋、幢旛、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叁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讀此,可知極樂國土衆生,生活享樂,何等豐足,美妙殊勝!

  (2)因緣殊勝

  此說因緣,是指六根爲因,六塵爲緣。極樂國土衆生,由于正報的六根殊勝,所感依報的六塵亦殊勝。六根殊勝,是由彼土衆生,曆劫修福修慧所感;加以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被,故六根清淨,皆具神通,皆美妙希有。六塵殊勝,是由阿彌陀佛願力成就,更以神力善巧變化,六塵皆演法音;令見聞者,皆得法益。

  《佛說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說無量壽佛經》說:「微風徐勤,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目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娑婆世界衆生,六根爲六塵所分隔和吸引,是以終日向外攀緣、流連忘返;生死禍患無窮,煩惱痛苦無盡。極樂國土衆生,六根清淨無染;六塵皆能說法,若六根之因,若六塵之緣,無不超越娑婆,故說因緣殊勝。

  (3)聞法殊勝

  極樂國土衆生,常見阿彌陀佛,常聞阿彌陀佛演說妙法。還有觀世音,大勢至二位法身大士,及由阿彌陀佛願力成就,智慧辯才無礙的菩薩,常爲國中衆生演說妙法。此外諸寶行樹,雜色之鳥,無一不在說法。如《佛說無量壽佛經》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徐不疾,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

  又說:「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佛說阿彌陀經》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娑婆世界衆生,不但人身難得,而且佛法難聞。縱目觀之,今日佛教,能當住持的大德高僧,彼彼皆然;而能弘揚宣說佛之正法者,寥寥無幾。設或有人演說佛法,能來參聽者不多,聽後能信,信而能受持得益者更少。極樂世界則不然,隨時隨地,皆得聞法,信受,得益,故言:聞法殊勝。

  (4)助緣殊勝

  念佛的人,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是正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助行。然欲止惡修善,非有善知識輔導提攜,從中策勵不可。《法華文句》言:「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行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見善知識實爲菩提道上,良師益友,不可或缺。

  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真正的善知識,確實能使人離過止非,力爭上遊,豎立正知見,勤修無上道。曆代古德之所以雲遊四海,爲的是尋求善知識。善財童子之五十叁參,亦是遍訪善知識。可惜娑婆世界,環境惡劣,加以末法時代,真正的善知識,實在難逢。反之惡知識舉目皆然,偶一不慎,遇上惡知識,慧命休矣!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善人,由于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朝夕所見,皆善知識,耳濡目染,皆是善法,皆是善行,故極樂國土衆生,無不勤修戒定慧,皆發菩提心,皆趣入佛智,得不退轉,位居補處。可謂助道因緣,極之殊勝。

  極樂世界,由于依報特別殊勝,正報特別莊嚴,衆生生者,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爲十方諸佛所稱贊,爲十方衆生之向往,而欲生彼國。由是可知,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何等莊嚴殊勝!

  四、如何往生佛國

  阿彌陀佛,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衆生,衆生生者,依正莊嚴,享受如意,永離痛苦,永絕退緣,永了生死,即生便可成辦佛事,故六方諸佛悉皆勸信;釋迦本師亦再叁勸導衆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除淨土叁經外,其他《法華》、《楞嚴》及《華嚴》等大乘經典,無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而曆代高僧,如智者大師,善導和尚,永明壽禅師,蓮池大師及近代印光大師等,亦力倡淨土法門,甚至智首、龍樹、普賢等法身大士,亦以淨土爲依歸。然欲往生極樂,非具正、助二行不可。

  (一)正行

  正行,包括信、願、行等叁資糧。因爲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實行持名,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故信、願、行叁資糧,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

  (1)深信

  《華嚴經》言:「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大智度論亦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尤其是淨土法門,更以信居首。《佛說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勸導「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釋尊亦告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對佛所說極樂世界,不但要信,還要深信。

  深信十方諸佛,語皆真實。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故釋尊所說,諸佛所贊極樂國土,必然實有,並非假設虛構,應該信受奉行。

  深信阿彌陀佛,願力成就。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完滿成就,國土殊勝。不但七寶所成,清淨無染,衆生生者,蓮花化生,相好莊嚴,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而且無寒暑遷流之苦,無叁惡道苦,無天災橫禍苦,無兵戈動亂苦,無人事複雜苦,無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所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深信一心念佛,決定往生。雖然極樂國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攝取十方…

《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