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的要徑(夏法聖居士)▪P4

  ..續本文上一頁都沒了,所謂的連心都沒了,他就入了空定了,入定呀,但是這個定沒有能起到作用,只是一種空定,在禅宗來講這種定就叫豁達空、斷滅空,這不能出叁界呀。古德有這種情況,我的祖上也是這種情況,入了定以後,他自己出不來了,這就危險了。我們原來早期有位法師不是也是這種情況嗎?他的弟子都要燒他了,說師父圓寂了,我們要燒他。後來傳到某一位高僧耳朵裏去了,說你慢一點,我要去看一看,千萬不要燒,到那兒一看,好,讓他的侍者拿引磬來,在耳邊敲引磬把他喚醒過來。進入空定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醒來以後,他說剛才怎麼回事我不知道,就跟睡著似的他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情況在我的祖上也出現了。就是我的姑祖母,是我祖父的親妹妹,也是念佛入了空定,當時我祖父就讓大家圍繞著她繼續念佛把她喚醒過來。叁十年前我念佛的時候也差一點進入空定境界,當時我還不懂得這個要領,就是說念佛要清清楚楚念,還要清清楚楚地聽,當時我沒掌握這個要領,只是一心在那兒念,差一點進入這種境界。所以說你如果不聽,很容易入到空定。但是只要你能夠清清楚楚念、清清楚楚聽,妄想分別逐漸逐漸都會消除,達到了所謂的你所念的、所聽的什麼都沒了。那你說什麼都沒了,是不是剛才你說的定?也是定,但不是空定。在這種定的情況下,他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各種不同的境界,是因人而異。念佛人所出現的,大部分是佛號,一句佛號仍然在朗朗現前,這種情況是你不可知的情況出現的。別人說了,既然不可知,你說你想也沒有了、聽沒有了、念也沒有了,你怎麼知道還有一句佛號朗朗現前呢?我跟大家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都讀《心經》,《心經》一開始就有這麼一句話,“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實際當時你不知道這朗朗一句佛號現前的境界,事後你出定以後,你會回想當時那種情況,爲什麼能回想到?因爲當時那種境界你不是分別而知,是“照見”的境界。我們知道照的作用,不是我們的感覺,不是我們的分別,不是我們的感受,統統都不是,是離開了我們衆生的分別心、衆生的思維、衆生的覺受,統統都不是這些,而是一個智慧的“照”的作用,正是我們自性的顯露,但是這種情況往往是刹那一現,很難把它保任下來。我爲這個事情曾經請教過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說,你即便能有一句清淨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不可思議呀,很難呀,不是真實用功的人,決達不到這種情況。

  但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禅定,出現任何境界,不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原則上是絕對不能分別,不能去管它,更不能執著。再有希求心,還想要這種境界,一旦你有了希求心,必定是和六道的因緣相通,再出現的境界,還是我們的妄念所現,不是真正的殊勝境界。如果說只是不是殊勝境界還好辦,如果是冤家對頭來找你報怨來了、來找你報仇來了,知道你有希求心,他就借著你有所求心,你想得到什麼境界,他就給你示現什麼境界,讓你産生歡喜心,你這一動歡喜心,你就進入他的魔掌,非常危險。所以過去講,“境緣無好醜”,怎麼辦呢?“佛號一掃過”,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更不應該再有希求心。那你說善的境界呢?善的境界你也沒有必要去執著它。爲什麼呢?真正的善的境界是由于你自己念佛也好、持咒也好、用功也好,你的功德所感應出來的善境界,是你自己用功必然出現的一種境界,你不執著它,你的功德失了嗎?功德不失呀,它跑不了。我們講因果,是你的就跑不了。既然是你的功德所感應出來的,說明你用功上得力呀,你的功德給你記上功德簿了,還跑得了嗎?跑不了了,那我何必去執著、分別呀?還分我的心,我用著功出現這種境界,我一分心,你的心不靜了,念佛也不是一心了,持咒也不專一了,還影響我們的用功。這還好辦,頂多說在眼下我用功上受到一點影響,如果是魔境呢?你一執著一分別,利用你的希求心,他把你就抓走了,你陷入魔掌都不知道怎麼陷進去的,你後悔都來不及。俗話說“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啊,你上了他這個賊船了,進入他的魔掌了,你再想從他魔掌裏跳出來,難上加難!這些年來我周圍發現的走火入魔的,大部分是執著分別。因此說在我們用功當中,不管是善境惡境,一概莫管,你就抓住當前這一句佛號,你要是持咒,你就一心持咒,不管這咒持得好壞,我念這一句佛號,不管念得清淨不清淨,只要你能夠清清楚楚念,清清楚楚地聽,就必然得到殊勝境界,得到真實的法益,然後得到法喜充滿。一旦在念佛當中、持咒當中、用功當中,摻雜絲毫的分別執著,就十有八九容易著魔。所謂的著魔,過去講“沒有心魔哪來的外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看來的話,念佛誰不會呀,今天上午我也說了,說能念佛我承認,說會念佛,我說我不承認。什麼叫能念什麼叫會念?因爲我知道,我們大部分都是念佛人,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多次給大家介紹這個情況。

  能念,人家說,只要會說話就會念,你怎麼說我不會念?我說他能說話就能念佛,而不一定是會念佛。剛才我說的念佛的要領把握住了,這會念佛一半有了,能念佛,他不具備這個。但是能念佛也可以把握,就是清楚念清楚聽,這也叫“能念”,但還不是真正地叫“會念”。真正的“會念”是把一句佛號的不可思議功德認識清楚,同時認爲這一句佛號,是我念,我念的佛號是什麼?我念的這句佛號實際上就是我心中的佛,我能念這句佛號的心就是佛心,明白這個道理,能念所念,實際上是我念佛、佛念我的關系,這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含義,是心佛不二的關系。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你怎麼認識、怎麼體會這個叁無差別?什麼叫生佛不二?這個問題在我用功當中,稍微有這麼一點體會,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這方面的體會才稍微深刻一點。所以我當時刻了一方圖章,自己刻了一方圖章,因爲我沒事也願意自己刻圖章,我不上外頭刻,當然我這一說,可能要暴露一點我的隱私秘密了,“佛念 念佛 佛念 佛念”。大家說,什麼叫“佛念 念佛 佛念 佛念”呢?聽了怎麼這麼繞嘴,成了繞口令了。不是,暴露一點我個人的問題,我原來的名字叫夏佛念。因此在念佛當中,我有這點感受以後,體悟到確實我在念佛,佛也在念我,佛生不二,這一點在念佛當中稍微有一點感悟,明白了一點佛所說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因此“佛念 念佛”,就是說我夏佛念在念佛,“佛念 佛念”,佛也在念我夏法聖。心佛不二,心佛平等,這不是狂傲,不是說佛念你就不應該,他不二,就不分你我呀,實際是圓融不二的問題,這又深入一步了。我們又可以把它延伸到很多法上的事情,好多境界上的事情,你都會聯想到,這樣對我們修持上時時刻刻都給我們一個非常能夠契機的一種因緣,所以這麼多年來,我自己的用功有一點點體會,並不是什麼成就。但是我真正出來和大家見面結緣,是在我這十年,也就是說在我六十歲以後,才有因緣和大家見見面,交流交流學習心得。六十歲以前我從來不出門,但這並不是說我修持上有什麼成就,只是我在修學上有這麼一點體會而已,只能說是我們衆生的一些認識和體會,所以我每次跟大家見面,首先聲明我不是講經不是說法,我是在向大家彙報我的修學心得,向大家請教、交流。

  再說一個我本人的自律,約法叁章,每次跟大家見面,首先我要談這個問題。

  我這一生只是自己好好修學,我第一不講經、第二不收徒、第叁不受禮,這個禮是指的頂禮。我們知道,在家居士我們是白衣,我們沒有任何修德資格去承受別人的頂禮。衆生平等,心佛衆生都叁無差別,佛都和我們平等。你怎麼能接受別人的頂禮?收徒弟,俗話說:看徒弟就知道師父。這徒弟出去了,甭說佛教徒,他連做人的資格都不夠,還不如不信佛的常人呢,讓人誰見了誰狠,誰見了誰討厭。什麼?這還是佛教徒?誰的學生?他師父是誰?如果人家說夏法聖的學生,夏法聖的徒弟,那師父也好不了!我幹嘛這麼傻?我跟著背黑鍋呀?我才沒這麼傻呢,我不學佛,我也不會這麼傻是不是?我不背黑鍋。所以我說了,我決不收徒弟。曾經有叁姊妹,十幾年前到我家去,進門給我頂禮,我馬上還禮,我說你們不要這樣,我們都是佛陀的學生,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彼此是平等的。她說不是,我們給你頂禮,我們是有願望的,希望你收下我們做徒弟。我說不行,我的約法叁章,第二條就是不收徒弟。沒辦法了,找我的老伴兒去了,做工作去了,“您給我們說說吧,讓夏老收我們做徒弟吧”。我老伴兒有話,“他這個人我說不動,說也白說”。“那您也試試看”。“好,我給你試試吧”。我這個原則不能動,我要是真正收了徒弟,我一開這個口,我還受得了嗎?好壞我都得背因果。他壞了,沒學好,是我把他葬送了,我這當師父的要負責任。同時我由于沒教育好他,沒引導好他,他造了業,他做出不如法、不讓大家能夠信服的一些事情,我還跟著挨罵呀,我這麼大歲數了,還跟著挨這個罵,決不幹。當然這個原則是我年輕時就定下的,不是現在才定。年輕時我想收徒弟,人家不找我呀。你有什麼本事?你有什麼修德?我拜你爲老師呀?所以我年輕時可沒有人找我。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佛教界的服務時間多一點,你必然會造成一些影響,周圍會有些人知道,難免會有些人找到你,所以第二我是不收徒。頭一條不講經更是一個原則問題。剛才一開始,李總務就跟大家介紹,說我向大家作開示。我怎麼敢稱爲是開示?什麼是開示?開是開佛知見,示是把你在修行用功當中已經證悟到的佛的知見宣示給大家,這才叫開示。我有何德何能,剛才我跟大家說,我修學幾十年,雖然年限在這兒,但是一樣成就沒有,我沒有任何成就可以這樣講。但是你說你這不是白費勁了嗎?沒…

《念佛的要徑(夏法聖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