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P4

  ..續本文上一頁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執,

  唯有完全排除對自我的執著,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7]P.36

  打坐時若能保持心平氣和,

  身心會比睡眠更舒暢,也就不會想睡覺,

  那時就甯願藉站立、經行或輕松地靜坐

  來恢複精神、保持清醒,

  因爲這樣比較有趣,也比較舒適。

  由于身體像瑜伽行者一樣很少移動,

  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睡眠。[6]P.68

  不苟言笑或無暇自我娛樂,

  會使人忽視某些神經和肌肉,

  甚至可能使人局部退化,

  或直接開啓疾病入侵之門,

  即使是修行圈內的人

  也要妥善解決這種問題,而不能置之度外。

  我認爲有些人在禅修中心反而生病--

  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心胸狹小

  多多少少和漠視這個問題有關。[6]P.73-74

  佛法中真實的「定」不像石頭那樣堅硬,毫無感覺,

  而是爲了要滅除煩惱,

  他處于

  最高的清新舒暢清涼安定的狀態--viammaniya,

  是最適合覺悟、明了真理的,……

  而不是那深入禅定的僵硬禅那的狀態,

  因爲這類的定將不能觀察到什麼,

  甚至心已經對禅悅粘縛著也無法察覺,

  以致無法運用它來觀慧,

  這是一大障礙。[1]P.128

  其實「定」譯爲如如不動的心也是對的,

  但必須在如如不動的同時,

  也具備了適合于工作的狀態,

  不是處在無所事事的寂靜、如如不動中

  而又什麼都不作的狀態。[1]P.82/150

  所謂的定,

  可另譯爲學習或訓練控製心;

  或學習如何處理與心有關的一切事物。[1]P.83

  事實上,隨緣的定力,使我們能夠生存下去。

  甚至在世尊眼前或其他地方,

  依靠這自然定的方式

  而證悟阿羅漢果的也不乏其人。[1]P.126

  我們不需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

  僅要有適于工作的定之特質,便足以看清真相,

  直到産生「如實知見」--覺悟一切世間的真理,

  即是在很自然的情形下,

  對世間或累積下來的頑固問題,

  都能一一明白。[1]P.128

  我以遊玩的心只注視了一下子(按:小魚食飯粒),

  以後的數個夜晚,回想起小魚兒時,

  我仍然可以保持它們清晰的影像,

  甚至可以把它們活動的影像任意放大或縮小,

  我把這稱爲「小孩式的禅定」。[6]P.35

  出入息觀十六階:

  第一段:身觀念處

  調節呼吸即是調節身體,使心平靜,

  稱爲「身行定止」而達到「叁摩地」(禅定)。

  第一階:學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

  如什麼是長呼吸?發生時有什麼感覺?

  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和長呼吸混熟。

  第二階:觀察(短)呼吸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

  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做一番比較。

  和短呼吸混熟。

  兩種呼吸反複運行,相互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

  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

  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

  第叁階:觀察這兩呼吸對身體的關系,稱爲「身行」。

  肉體稱爲身,呼吸也稱爲身,兩者不能分開,

  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爲「知道一切身」。

  第四階: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

  的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也達到禅定。

  ──「跟走」

  其法(秘訣或善,也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便是在

  運行長呼吸時,對它慎密監視,好像在跟隨著他走一

  樣,知覺一直緊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

  假定兩個距(據)點,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臍,

  這只是假定而已。

  呼氣進(吸)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爲

  終點別處不管。

  呼氣出(吐)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

  以氣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覺作(追)蹤的目標。

  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

  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裏

  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走,

  這樣設想久不會感到困倦。

  如果知覺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覺察,必要時可以

  大力呼吸已至發聲,聲隨氣加強感覺,即耳聽到聲音

  而心觀住于氣息,這樣雙管齊下也是好的,

  好在容易觀察。

  如果能修到知覺堅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

  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階。

  ──「守觀」

  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

  地點觀望。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

  鼻門守觀,氣息走進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

  走,坐著觀望而已。不過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

  時間必須提高警覺,以防知覺走失,呼氣時也一樣。

  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氣息運行時,

  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

  ,這便是守觀。

  ──「取相」

  守觀的一階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持觀照相境。

  以內眼觀視鼻端,不故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

  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

  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

  只要能夠(凝聚形相用來做)觀察,什麼相體都可以,

  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

  是實體,作用在于訓練心的定力。

  能夠一直甯觀著它不放,這叫「取相」。

  ──「似相」

  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變顔色、

  縮小放大、移動遠近),這叫作「似相」。

  ──初禅:尋、伺、喜、樂、一心境性

  達到禅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

  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

  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煉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

  製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禅地五種感覺:

  尋:心觀住(系)于所緣的感覺。

  伺:心滲透于所緣。

  喜: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做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

  的情境一樣,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于形色。

  樂:因定靜而感到安樂,心曠神怡。

  一境性: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觀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

  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禅的境界。

  如果達到這個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

  階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4]P.85-91

  第二段:受觀念處

  這裏的「受」便是指禅定裏的喜、樂感受而言。

  第五階:在每一呼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

  熟識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視呼吸的一切一樣,

  知道什麼叫作「喜」?這狀態如何?爲什麼會發生?

  有什麼威力?

  喜受性粗,樂受性柔。當我們做事成功時,會歡喜

  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

  動,這便是「喜」。

  第六階:喜極之後必生安樂。

  必須抹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樂念比較溫柔定靜,

  更加舒適,心曠神怡。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

  知道什麼叫作樂?正如我們洞識長短呼吸一樣。

  第七階:觀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

  ;也即「喜」與「樂」)支配心的情境,

  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視,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

  第八階:抑製心行以達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

  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如樂受發生時,引起煩惱與

  執著,我們便抑製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維樂乃屬

  無常,虛僞欺詐,不執著于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

  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僞欺詐,如果不思維觀察,

  便易受騙,但若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

  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4]P.93-95

  第叁段:心觀念處

  直接修行禦心。

  第九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的心正

  處什麼情形?喜或樂?貪或不貪?紛亂或靜定?

  汙穢或清淨?我們都要完全觀透,

  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

  第十階:控製心使其生極喜,處在喜悅中。

  必須習到能控製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

  沈浸極喜的感覺中。

  第十一階:控製心使靜定。心由極細(喜)轉爲靜定,

  不在喜悅了。必須學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

  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4]P.97

  第四段:法觀念處

  乃觀察法的演變。

  第十叁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諸行(第一階到

  第十二階)無常,直至適澈了悟爲止。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一階,

  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階:在每一呼吸之間顯明的觀見貪欲消退,

  觀見脫離貪著。

  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

  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欲念。

  第十五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欲妄(煩惱與痛苦)盡滅。

  第十六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舍棄的情形。[4]P.97-100

  合共四段,稱爲「四念處」。

  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滅苦之果,

  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

  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觀,

  等于修持「四念處」與「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中性)一樣,

  結果都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4]P.100

  最簡單的修法:

  同樣以呼吸爲基本,

  第一階:修心達到平定,用什麼方法都可以。

  第二階:一直觀無常。

  第叁階:得離貪與熄滅等果道。[4]P.101

  如果有時間與耐力,便修十六階的一種。

  如果沒時間耐力,便只修叁階的簡法。

  在不然連叁階簡法也不能修,

  那只有修「覺知」兩字,

  時刻提醒警覺,

  在想、言、行之前必須先揭起知覺,

  比如要生氣時,要打人時,

  覺知在身便可平氣。

  有完全的知覺便不會沖動與疏忽。[4]P.104

  出入息觀修持法。

  自始至終一直在呼吸上修行,

  知覺與所緣及氣息連結在一起,

  故稱爲出入息觀。

  如果以身爲主觀,稱爲身觀念處。

  以心爲主觀,稱爲心觀念處。

  以法爲主觀,稱爲法觀念處。[4]P.105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