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
唯有完全排除对自我的执着,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7]P.36
打坐时若能保持心平气和,
身心会比睡眠更舒畅,也就不会想睡觉,
那时就宁愿藉站立、经行或轻松地静坐
来恢复精神、保持清醒,
因为这样比较有趣,也比较舒适。
由于身体像瑜伽行者一样很少移动,
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睡眠。[6]P.68
不苟言笑或无暇自我娱乐,
会使人忽视某些神经和肌肉,
甚至可能使人局部退化,
或直接开启疾病入侵之门,
即使是修行圈内的人
也要妥善解决这种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
我认为有些人在禅修中心反而生病--
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心胸狭小
多多少少和漠视这个问题有关。[6]P.73-74
佛法中真实的「定」不像石头那样坚硬,毫无感觉,
而是为了要灭除烦恼,
他处于
最高的清新舒畅清凉安定的状态--viammaniya,
是最适合觉悟、明了真理的,……
而不是那深入禅定的僵硬禅那的状态,
因为这类的定将不能观察到什么,
甚至心已经对禅悦粘缚着也无法察觉,
以致无法运用它来观慧,
这是一大障碍。[1]P.128
其实「定」译为如如不动的心也是对的,
但必须在如如不动的同时,
也具备了适合于工作的状态,
不是处在无所事事的寂静、如如不动中
而又什么都不作的状态。[1]P.82/150
所谓的定,
可另译为学习或训练控制心;
或学习如何处理与心有关的一切事物。[1]P.83
事实上,随缘的定力,使我们能够生存下去。
甚至在世尊眼前或其他地方,
依靠这自然定的方式
而证悟阿罗汉果的也不乏其人。[1]P.126
我们不需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
仅要有适于工作的定之特质,便足以看清真相,
直到产生「如实知见」--觉悟一切世间的真理,
即是在很自然的情形下,
对世间或累积下来的顽固问题,
都能一一明白。[1]P.128
我以游玩的心只注视了一下子(按:小鱼食饭粒),
以后的数个夜晚,回想起小鱼儿时,
我仍然可以保持它们清晰的影像,
甚至可以把它们活动的影像任意放大或缩小,
我把这称为「小孩式的禅定」。[6]P.35
出入息观十六阶:
第一段:身观念处
调节呼吸即是调节身体,使心平静,
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
第一阶: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
如什么是长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和长呼吸混熟。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
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做一番比较。
和短呼吸混熟。
两种呼吸反复运行,相互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
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
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
第三阶:观察这两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
肉体称为身,呼吸也称为身,两者不能分开,
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
第四阶:所谓「身行定止」,便是调节呼吸使其逐渐
的平息,身体也跟着逐渐静定,心因此也达到禅定。
──「跟走」
其法(秘诀或善,也即现代之所谓「技术」)便是在
运行长呼吸时,对它慎密监视,好像在跟随着他走一
样,知觉一直紧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不离。
假定两个距(据)点,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脐,
这只是假定而已。
呼气进(吸)时气息从鼻端进入一直达到肚脐,以此为
终点别处不管。
呼气出(吐)时气息又从肚脐开始走出鼻端,
以气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觉作(追)踪的目标。
气息走进时知觉也跟着从鼻端走到肚脐,
气息走出时知觉也跟着从肚脐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条空管从鼻端通到肚脐,气息在这条空管里
来回奔走,知觉也紧跟着气息来回走,
这样设想久不会感到困倦。
如果知觉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觉察,必要时可以
大力呼吸已至发声,声随气加强感觉,即耳听到声音
而心观住于气息,这样双管齐下也是好的,
好在容易观察。
如果能修到知觉坚跟着气息不放,坚定不移,
不会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阶。
──「守观」
知觉不再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了,只坚守在一个适当的
地点观望。这个适当的地点就是鼻端或鼻门,知觉在
鼻门守观,气息走进鼻门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着
走,坐着观望而已。不过没有呼出之前,有一个停顿
时间必须提高警觉,以防知觉走失,呼气时也一样。
只在鼻门守观,应如守门人严坐执行。气息运行时,
粗也知其粗,细也知其细,进也知其进,出也知其出
,这便是守观。
──「取相」
守观的一阶练习纯熟了,便可继续修持观照相境。
以内眼观视鼻端,不故以前观察的是气息,现在心已
坚定了,在鼻端逐渐浮现出相境,代替气息的存在。
但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
只要能够(凝聚形相用来做)观察,什么相体都可以,
而且这些相境随人而异。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并不
是实体,作用在于训练心的定力。
能够一直宁观着它不放,这叫「取相」。
──「似相」
运心变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种种需要的形体(变颜色、
缩小放大、移动远近),这叫作「似相」。
──初禅:寻、伺、喜、乐、一心境性
达到禅定的先决条件便是先要习熟「似相」,能变化
相境操纵自如,然后摄念定观在一个明晰的化相上,
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锻炼到十分精纯,达到能够控
制自如的程度,可以开始提观禅地五种感觉:
寻:心观住(系)于所缘的感觉。
伺:心渗透于所缘。
喜: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做事成功时觉得十分满意
的情境一样,有的喜在心头,有的喜露于形色。
乐:因定静而感到安乐,心旷神怡。
一境性:心集中在一处,坚定不移,不动不摇。
观见「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觉,一齐而
生,表示心已经定止,达到初禅的境界。
如果达到这个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
阶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后目标。[4]P.85-91
第二段:受观念处
这里的「受」便是指禅定里的喜、乐感受而言。
第五阶:在每一呼吸上观察「喜」发生的情形,
熟识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视呼吸的一切一样,
知道什么叫作「喜」?这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发生?
有什么威力?
喜受性粗,乐受性柔。当我们做事成功时,会欢喜
得肉跳,有时更会高呼踊跃,表现出各种激烈的举
动,这便是「喜」。
第六阶:喜极之后必生安乐。
必须抹开喜念,以便露出乐念。乐念比较温柔定静,
更加舒适,心旷神怡。这一阶便是观察这种乐受,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详细观察,直至纯熟洞识,
知道什么叫作乐?正如我们洞识长短呼吸一样。
第七阶:观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
;也即「喜」与「乐」)支配心的情境,
喜与乐对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视,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观察。
第八阶:抑制心行以达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
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如乐受发生时,引起烦恼与
执着,我们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维乐乃属
无常,虚伪欺诈,不执着于它,乐念便会自然而退。
盖心的本性不喜欢虚伪欺诈,如果不思维观察,
便易受骗,但若明白那是烦恼与痛苦的祸源,
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会消退。[4]P.93-95
第三段:心观念处
直接修行御心。
第九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心的现状:眼前的心正
处什么情形?喜或乐?贪或不贪?纷乱或静定?
污秽或清净?我们都要完全观透,
是非善恶好坏完全知道。
第十阶:控制心使其生极喜,处在喜悦中。
必须习到能控制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全心都
沈浸极喜的感觉中。
第十一阶:控制心使静定。心由极细(喜)转为静定,
不在喜悦了。必须学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解放心脱离染着。
即令心清净,了无一物,解放一切杂念。[4]P.97
第四段:法观念处
乃观察法的演变。
第十三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诸行(第一阶到
第十二阶)无常,直至适澈了悟为止。
这一阶是全部最紧要一阶,
如果不见无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阶:在每一呼吸之间显明的观见贪欲消退,
观见脱离贪着。
观见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跟着那样。
离即是渐次消灭,贪即欲念。
第十五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见欲妄(烦恼与痛苦)尽灭。
第十六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见舍弃的情形。[4]P.97-100
合共四段,称为「四念处」。
如果「四念处」修持圆满,便能得灭苦之果,
同时「七觉支」也随着圆满。
所以修持十六阶出入息观,
等于修持「四念处」与「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中性)一样,
结果都能得到一切智与解脱。[4]P.100
最简单的修法:
同样以呼吸为基本,
第一阶:修心达到平定,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第二阶:一直观无常。
第三阶:得离贪与熄灭等果道。[4]P.101
如果有时间与耐力,便修十六阶的一种。
如果没时间耐力,便只修三阶的简法。
在不然连三阶简法也不能修,
那只有修「觉知」两字,
时刻提醒警觉,
在想、言、行之前必须先揭起知觉,
比如要生气时,要打人时,
觉知在身便可平气。
有完全的知觉便不会冲动与疏忽。[4]P.104
出入息观修持法。
自始至终一直在呼吸上修行,
知觉与所缘及气息连结在一起,
故称为出入息观。
如果以身为主观,称为身观念处。
以心为主观,称为心观念处。
以法为主观,称为法观念处。[4]P.105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