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
他们是走完了圣道、抵达涅槃的人,
但却没有发现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无做者」的原则,
必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体会和应用。[3]P.101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
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
修慧则为破除「自我」。[5]P.35
四、生活中的佛法
正道的生活方式是
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因造作而起烦恼。……
不执取任何事物为「我」或「我所有」。[5]P.108
虽然继续要说,要想,要做,要寻找、使用、消耗物品,
却不执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为「我」或「我所有」,
只是持续醒觉地、智慧地去做,
亦即时时起观照而行--
这就是所谓「过正道的生活」。
换句话说,过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种使烦恼无法升起、
无法滋长的方式生活。[5]P.108
我们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里、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
而必须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
我们要做的是,
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检查并去发现:
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苦从何来?
而后必须切断他们各自的因。[5]P.144
如果你希望过着安全的生活,
就必须透彻了解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够
抗拒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的迷惑,
虽在十丈红尘中而不迷失。[3]P.33
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
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5]P.35
不让六尘进入心中,
只让六尘像波浪在海岸拍打一般。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
满意和不满意的觉受就产生了;
就让他停留在那儿吧!
不要让以这些感觉为基础的欲望发展起来。[3]P.85
如果要问如何实践缘起?唯一的答案是,
当接触外竟时,要了了分别,
不要失去正念,
不要让无明产生,
而发展出将要受苦的行、识、名色和六入。[8]P.148
缘起如闪电般生灭,制造出心中的苦,
而且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8]P.67
缘起并不是如一般人以为的只是浮夸的理论,
相反地,
它是严谨的修行--当根门的触生起时,
有正念来控制受,而不会引生爱、取、有、生--
甚至不必使用「缘起」这种太过专门的术语。[8]P.25
佛教里只有缘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绝对地符合缘起律,
没有任何神奇的和神圣的事,
如果你不了解这点,
向青蛙扑水这样的小事情,将会继续地惊吓你。[2]P.9
利用缘起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发生;
在「触」的时候即刻斩掉,
让「受」不要发展出来,
也就是不让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当没有「受」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
「我」和「我所有」的「爱」和「取」。
对普通人来说,
想要阻止「触」发展成「受」是相当困难的。
在「受」已经发展成形的时候,
在已经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感觉时,就停止在那儿。
让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迅即通过。
不要让它继续发展成「爱」,也就是不要因为
满意或不满意而希求这个那个。[3]P.23
如果「受」已经发展成「爱」,
就没有人可以帮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欲望一发生,就必然会有苦。[3]P.24
让它就像士兵熟睡在大炮旁边一样……
虽然处在枪林弹雨之中,
但他却没有受到惊吓或干扰,
只有炮弹的声音接触到耳朵,然后就停止了。[3]P.111
我们想攀抵经验的高峰,
就必须训练自己让「触」停留在「触」的阶段。
但如果你办不到,承认失败了,
你还可以停留在「受」的阶段。
只要有舒服或不舒服、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就立刻把它熄灭在那儿,
不要再引起受到爱欲攀缘所驱使的各种欲望。
这就是在与外尘接触时的修行。[3]P.111-112
要以什么方法灭苦?要以正确的方法来修行--
遵守缘起法则,即是别让缘起的流转产生,
时常保持了了分明,
让它只停留在触。[8]P.50
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
阻止「触」发展成「受」。
如果失败的话,
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爱」。
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我们要试着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
耳根和声尘交会、鼻根和香尘交会、
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会、
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
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3]P.24
在经典里有关修行的记载,
大多数在教导我们观察「受」。
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
都是以「受」为观照的对象。[1]P.108
如果我们想要实践佛陀的教法,
有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
佛陀对弟子婆希亚所说的:「婆希亚,
每当你看到色尘的时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到就好了;
每当你闻到气味的时候,只闻到就好了;
每当你经验到触觉的时候,只触就好了;
每当你有思想产生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心中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感觉)吧!
如果能办到这一点,就没有『我』了。
没有『我』的时候,
心也不会移到这里或那里,不会停留在任何地方。
这就是苦的熄灭,又称涅槃。」[3]P.26
那些可以安顿自己专注学习的人,
会把这份专注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而渐渐有清明、法喜的感觉,
也能尽量不生烦恼。[6]P.74
每天我们一再提醒自己,仔细观察亲身经历的一切,
包括吃饭、睡觉、看、注视、听、
聆听、游戏、闲晃或与人沟通等等。
将这一切拿来学习,
我们很快就能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
以致与外界沟通可以不执着、不痛苦。[6]P.74
请养成一种习惯,
定期思考什么东西值得拥有和经验?
什么东西虽然被我们拥有和经验,
却不会带给我们痛苦?当我们发现
绝对没有哪样东西值得我们去拥有和经验时,
我们就会以平等心对待一切。[3]P.100
独处时再好不过的是:
练习清醒并控制自己保持清醒,
而在任何时候都能随心所欲。[6]P.35
对抗恐惧不在原则的多少,
主要是意志力、觉察的速度
和对情况的是否熟悉。[6]P.28
惊吓实际上是无谓的幻觉,
而我偏偏愚痴地沈浸在这幻觉中,
受了惊吓也真是罪有应得![6]P.30
如果触非常强烈,就会有吓一跳的感觉,
当我们瞥见某个东西,听到某件事情,
或看到某个事件,而感到惊吓或毛发竖立时,
那是因为触非常强烈。[8]P.147
焦虑只是由对世间事物的错误意念,
和错误观点所引生,
这些错误的观念,
导致一个人因执取而引发焦虑和心理疾病,
最后也发生了生理疾病。[2]P.105
当应考时,你应该忘记自己。
好好注意!
开始答题时,你应该忘记自己,
忘记「我」将通过考试或考不及格。
考试前,
你可以预想如何按照计划进行以通过考试,
但只要你一开始写,
就必须忘记那一切,
只有专注(定)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空掉通过或失败的「我」、「我所有」……。[5]P.162
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不必哭,
决心再出发且尽己所能;
如果你已通过考试,也不必得意忘形,
你该明了这很平常,
这样就意味着你已稍微了解「不执着」。[5]P.162
对待朋友的心意必须如此:
他和我们一样被烦恼所主宰,一定会有犯错的时候。
他和我们一样,一有机会就占别人的便宜。
他有责任去承担自己的家庭,而不是我们的家庭。
……
若是我们如此思惟,大家就不会有任何争执。[1]P.4-5
我们牢记并依止以下原则:
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省吃俭用、
忍耐坚毅、持戒清净、立志自利利他。[6]P.74
我们该想想「过度需求」,
它不仅带给自己痛苦和折磨,
也是全世界其他人的困扰的根源。[5]P.77
为了生活上的方便,
我们也得保有某些东西,
但并非被其控制着或主宰。
当认清明了这要点之后,
我们就从万物的牢笼中释放出来。[1]P.137
我想提醒正进行这一阶段修行的同修们,
一定要尽全力以最严谨的训练,
通过「拥有」和「一无所有」的考验。[6]P.40
我想告诉大家一件我亲身经验的事:
人们怎样以佛陀在世时的方式来准备死。
当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剩不到十天可以活时,就决定断食。
断食的目的是为了让心完全不受干扰。
他们准备死亡的方式是断食,只喝水和吃药。
越接近死亡时,甚至连水或药都不吃,
从而获得正念和觉醒,
以彻底的熄灭的方式去世。[3]P.117-118
在你临终时一定要知道,
一切都不值得拥有或经验。
自愿做彻底的熄灭吧!
让那个自愿做彻底的熄灭的感觉、
那个随时准备接受它的感觉,
伴着你的心,
一直到去世为止吧![3]P.114
五、禅法
「定」是心思持续集中在一个物体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征和真正本质。
将两者合一叫做「禅」。[2]P.7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制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于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2]P.11
事实上,我们持戒就是要帮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帮助慧的开发,
如果三者分离只修习其一,
是没有成功的机会的。[2]P.8
禅定如果不是以放弃对五阴的执着为目标,
就是邪定。[3]P.49
专注观呼…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