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
他們是走完了聖道、抵達涅槃的人,
但卻沒有發現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無做者」的原則,
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以體會和應用。[3]P.101
行善和布施是爲了拔除「自我」,
持戒和修定是爲了調禦「自我」,
修慧則爲破除「自我」。[5]P.35
四、生活中的佛法
正道的生活方式是
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因造作而起煩惱。……
不執取任何事物爲「我」或「我所有」。[5]P.108
雖然繼續要說,要想,要做,要尋找、使用、消耗物品,
卻不執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爲「我」或「我所有」,
只是持續醒覺地、智慧地去做,
亦即時時起觀照而行--
這就是所謂「過正道的生活」。
換句話說,過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種使煩惱無法升起、
無法滋長的方式生活。[5]P.108
我們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裏、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
而必須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
我們要做的是,
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檢查並去發現:
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苦從何來?
而後必須切斷他們各自的因。[5]P.144
如果你希望過著安全的生活,
就必須透徹了解無常、苦、無我;如此,你就能夠
抗拒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塵的迷惑,
雖在十丈紅塵中而不迷失。[3]P.33
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製一切,修行圓滿了,
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5]P.35
不讓六塵進入心中,
只讓六塵像波浪在海岸拍打一般。
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
滿意和不滿意的覺受就産生了;
就讓他停留在那兒吧!
不要讓以這些感覺爲基礎的欲望發展起來。[3]P.85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唯一的答案是,
當接觸外竟時,要了了分別,
不要失去正念,
不要讓無明産生,
而發展出將要受苦的行、識、名色和六入。[8]P.148
緣起如閃電般生滅,製造出心中的苦,
而且就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8]P.67
緣起並不是如一般人以爲的只是浮誇的理論,
相反地,
它是嚴謹的修行--當根門的觸生起時,
有正念來控製受,而不會引生愛、取、有、生--
甚至不必使用「緣起」這種太過專門的術語。[8]P.25
佛教裏只有緣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絕對地符合緣起律,
沒有任何神奇的和神聖的事,
如果你不了解這點,
向青蛙撲水這樣的小事情,將會繼續地驚嚇你。[2]P.9
利用緣起的方法,就是不讓他發生;
在「觸」的時候即刻斬掉,
讓「受」不要發展出來,
也就是不讓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發生。
當沒有「受」的時候,自然不會産生
「我」和「我所有」的「愛」和「取」。
對普通人來說,
想要阻止「觸」發展成「受」是相當困難的。
在「受」已經發展成形的時候,
在已經有滿意和不滿意的感覺時,就停止在那兒。
讓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迅即通過。
不要讓它繼續發展成「愛」,也就是不要因爲
滿意或不滿意而希求這個那個。[3]P.23
如果「受」已經發展成「愛」,
就沒有人可以幫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欲望一發生,就必然會有苦。[3]P.24
讓它就像士兵熟睡在大炮旁邊一樣……
雖然處在槍林彈雨之中,
但他卻沒有受到驚嚇或幹擾,
只有炮彈的聲音接觸到耳朵,然後就停止了。[3]P.111
我們想攀抵經驗的高峰,
就必須訓練自己讓「觸」停留在「觸」的階段。
但如果你辦不到,承認失敗了,
你還可以停留在「受」的階段。
只要有舒服或不舒服、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發生,
就立刻把它熄滅在那兒,
不要再引起受到愛欲攀緣所驅使的各種欲望。
這就是在與外塵接觸時的修行。[3]P.111-112
要以什麼方法滅苦?要以正確的方法來修行--
遵守緣起法則,即是別讓緣起的流轉産生,
時常保持了了分明,
讓它只停留在觸。[8]P.50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裏流,
阻止「觸」發展成「受」。
如果失敗的話,
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
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我們要試著把佛法應用在眼根和色塵交會、
耳根和聲塵交會、鼻根和香塵交會、
舌根和味塵交會、身根和觸塵交會、
意根和法塵交會的時刻,
不斷訓練自己不可攀緣任何東西。[3]P.24
在經典裏有關修行的記載,
大多數在教導我們觀察「受」。
很多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
都是以「受」爲觀照的對象。[1]P.108
如果我們想要實踐佛陀的教法,
有一個簡單的原則,那就是
佛陀對弟子婆希亞所說的:「婆希亞,
每當你看到色塵的時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只聽到就好了;
每當你聞到氣味的時候,只聞到就好了;
每當你經驗到觸覺的時候,只觸就好了;
每當你有思想産生的時候,
就把它當作心中所産生的自然現象(感覺)吧!
如果能辦到這一點,就沒有『我』了。
沒有『我』的時候,
心也不會移到這裏或那裏,不會停留在任何地方。
這就是苦的熄滅,又稱涅槃。」[3]P.26
那些可以安頓自己專注學習的人,
會把這份專注延續到日常生活中,
而漸漸有清明、法喜的感覺,
也能盡量不生煩惱。[6]P.74
每天我們一再提醒自己,仔細觀察親身經曆的一切,
包括吃飯、睡覺、看、注視、聽、
聆聽、遊戲、閑晃或與人溝通等等。
將這一切拿來學習,
我們很快就能如實知見事物的真相,
以致與外界溝通可以不執著、不痛苦。[6]P.74
請養成一種習慣,
定期思考什麼東西值得擁有和經驗?
什麼東西雖然被我們擁有和經驗,
卻不會帶給我們痛苦?當我們發現
絕對沒有哪樣東西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經驗時,
我們就會以平等心對待一切。[3]P.100
獨處時再好不過的是:
練習清醒並控製自己保持清醒,
而在任何時候都能隨心所欲。[6]P.35
對抗恐懼不在原則的多少,
主要是意志力、覺察的速度
和對情況的是否熟悉。[6]P.28
驚嚇實際上是無謂的幻覺,
而我偏偏愚癡地沈浸在這幻覺中,
受了驚嚇也真是罪有應得![6]P.30
如果觸非常強烈,就會有嚇一跳的感覺,
當我們瞥見某個東西,聽到某件事情,
或看到某個事件,而感到驚嚇或毛發豎立時,
那是因爲觸非常強烈。[8]P.147
焦慮只是由對世間事物的錯誤意念,
和錯誤觀點所引生,
這些錯誤的觀念,
導致一個人因執取而引發焦慮和心理疾病,
最後也發生了生理疾病。[2]P.105
當應考時,你應該忘記自己。
好好注意!
開始答題時,你應該忘記自己,
忘記「我」將通過考試或考不及格。
考試前,
你可以預想如何按照計劃進行以通過考試,
但只要你一開始寫,
就必須忘記那一切,
只有專注(定)分析問題找出答案,
空掉通過或失敗的「我」、「我所有」……。[5]P.162
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不必哭,
決心再出發且盡己所能;
如果你已通過考試,也不必得意忘形,
你該明了這很平常,
這樣就意味著你已稍微了解「不執著」。[5]P.162
對待朋友的心意必須如此:
他和我們一樣被煩惱所主宰,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
他和我們一樣,一有機會就占別人的便宜。
他有責任去承擔自己的家庭,而不是我們的家庭。
……
若是我們如此思惟,大家就不會有任何爭執。[1]P.4-5
我們牢記並依止以下原則:
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省吃儉用、
忍耐堅毅、持戒清淨、立志自利利他。[6]P.74
我們該想想「過度需求」,
它不僅帶給自己痛苦和折磨,
也是全世界其他人的困擾的根源。[5]P.77
爲了生活上的方便,
我們也得保有某些東西,
但並非被其控製著或主宰。
當認清明了這要點之後,
我們就從萬物的牢籠中釋放出來。[1]P.137
我想提醒正進行這一階段修行的同修們,
一定要盡全力以最嚴謹的訓練,
通過「擁有」和「一無所有」的考驗。[6]P.40
我想告訴大家一件我親身經驗的事:
人們怎樣以佛陀在世時的方式來准備死。
當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病入膏肓,
剩不到十天可以活時,就決定斷食。
斷食的目的是爲了讓心完全不受幹擾。
他們准備死亡的方式是斷食,只喝水和吃藥。
越接近死亡時,甚至連水或藥都不吃,
從而獲得正念和覺醒,
以徹底的熄滅的方式去世。[3]P.117-118
在你臨終時一定要知道,
一切都不值得擁有或經驗。
自願做徹底的熄滅吧!
讓那個自願做徹底的熄滅的感覺、
那個隨時准備接受它的感覺,
伴著你的心,
一直到去世爲止吧![3]P.114
五、禅法
「定」是心思持續集中在一個物體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征和真正本質。
將兩者合一叫做「禅」。[2]P.7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製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于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2]P.11
事實上,我們持戒就是要幫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幫助慧的開發,
如果叁者分離只修習其一,
是沒有成功的機會的。[2]P.8
禅定如果不是以放棄對五陰的執著爲目標,
就是邪定。[3]P.49
專注觀呼…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