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P2

  ..续本文上一页事物中「退出」,

  完全断除再也不回头。这里的退出和断除是指

  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行为,

  比如摔东西、破坏东西、躲入森林或自杀。[1]P.94

  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

  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着,

  我们必须在执着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7]P.21

  无明是让我们去执取的力量,

  使得我们沈迷并攀缘于事物上,

  于是产生各式各样的苦,没办法减轻。[1]P.80

  我们学习佛法,修持止观

  就是为了要摧毁执着。[7]P.17

  如果有执着的话(即使是执着善),

  便是苦。[3]P.57

  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

  纵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

  是一样的沉重。[5]P.28

  如果执着做一个好人,必然会有好人的苦,

  正如同做一个坏人,必然会有坏人的苦一样。

  做好人,快乐吗?做坏人,快乐吗?

  请好好想一想。[3]P.105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

  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互相伤害;

  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彼岸、登陆了,

  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5]P.42

  见解的执着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

  风俗习惯、文化或宗教教理。[1]P.69

  由于错误的见解而执着为神异、灵验之修行,

  还都是戒禁取结。[1]P.173

  对事物喜爱(憎恨或厌恶)的程度有多深,

  则因执着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缚力,

  这是属于正(负)面的执着。[7]P.23

  就本质来说,

  修习止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毁囚牢。[7]P.24

  还没有体证真理的人就在混乱之中,

  拼着老命追逐财富、权力和声色犬马,

  比较高层次的就贪婪地追逐觉醒、禅定和开悟,

  从这里就显示出执着攀缘快乐的危险性。[3]P.108

  即使快乐是从禅定中所产生的,

  如果起了「我快乐」的感觉,

  也必然会在快乐的肉体中形成「鱼刺」,

  横插在喉咙里。[3]P.106

  如果执着了

  我们有快乐(即使是从佛法所产生的快乐)的观念,

  就会生出一个微细的「鱼刺」,横插在喉咙里,

  使得我们无法辨认真正的佛法。[3]P.107

  对「乐」憎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就像沈溺于「乐」和变成它的奴隶一样,

  都是百分之百的错误。

  对「乐」抱持正确的态度的人,才算是佛弟子。

  达成的方法,就是要观想「乐」的虚幻性,

  观想「乐」就像波浪一样,「乐」的波浪

  就从那个「触」产生,然后破灭、分解。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层道理,

  就不会变成「乐」的奴隶。[3]P.34

  若不执着「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5]P.144

  两袖清风固然能使内心产生前所未有的轻安,

  却也能升起一种智慧,告诉我

  这种内心的轻安是由于割舍和不执着。不执着

  应该不仅是因为身无长物,没什么东西可以执着,

  更是因为对自己拥有的的一切不执着。那么,

  拥有一些足以利益更多人的东西,却没有执着的负担,

  可能做到吗?

  这很值得尝试的。[6]P.38-39

  我初次体验到完全割舍的滋味,给了我重大的启示,

  那就是当需要添增物品时,

  我知道如何取舍。

  这与我从前只知道要执取而不知道如何放下,

  已大不相同了。[6]P.39

  三、无我、无我所

  佛法旨在告诉我们,

  没有一个自我,

  也没有任何属于自我的东西,

  有的只是误解妄心。

  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过是自然的过程罢了。

  它们像一个能够处理和转化资料的机转。

  如果它们以错误的方法来运作,

  就会产生愚痴和迷惑,

  使人误以为有一个自我,也有属于自我的东西。

  如果它们以正确的方法来运作,

  那些感觉就不会产生了。[3]P.3

  观照出万物是空无自我,

  没有实质能被执取为「我们所有」,

  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

  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则。[1]P.46

  佛法的主要原则──「任何法门都不可执着」,

  不外乎完全祛除执着有「我」或「我所有」。[3]P.58

  无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发现,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执着自我。

  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个我必须予以执着,

  那么他一定无法体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现在我想谈一段基督徒不感兴趣的经文。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的一小段经文,是圣保罗把

  耶稣的教义归纳后的简短教诲:「有妻子的,

  要像没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欢笑的,

  像不欢笑;购置的,像未拥有什么;

  享受世上财富的,像没有尽情享受。」[7]P.61-62

  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觉察万物的真相,

  没有什么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

  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1]P.203

  我们应该继续观察,直到能够照见对我的残酷惩罚,

  已经明显地足够,以致我们无法再加以忍受为止,

  我必须一次就将其止灭。

  现在,我们最能够做的,也只有优柔寡断而已,

  就像人们厌恶香烟又要抽烟,

  或像讨厌酒又不能戒酒一样,

  我们依然执着于「我」和「我所有」而无法舍弃,

  我们没有将其完全舍弃的力量。[2]P.42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是产生贪、瞋、痴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说,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是众毒之首,

  也是苦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3]P.15

  如果因为「我」、「我所有」的念头而焦虑焚心

  (无谓的愚痴、精神上的饥渴、恐惧怯懦)

  当下他就身处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7]P.55,[2]P.67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种囚牢最后都可归因于「自我」,

  因为执着自我,又产生「我所有」,

  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祸首。[7]P.35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

  六根是囚牢;迷信是囚牢;

  道场是囚牢;师父是囚牢;

  神圣是囚牢;善是囚牢;

  见解是囚牢;清净是至高无上的囚牢,

  拔除我执即是自囚牢中释放。[7]P.23-35

  (按:书中举本能之例:性欲、繁殖、喜欢炫耀等)

  这一边有满足,另一边就有不满足,

  谁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掴来掴去,

  谁就开始能够正确地观照,

  并能开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观照。[2]P.22

  得,我们被掴向一边;

  失,我们被掴向另一边。

  得,引起了爱,经由爱,我们沈溺于执取;

  失,导致失望的伤感、嚎哭和呻吟。[2]P.26

  当没有了「我」或「自性」,

  谁的脸会被打呢?

  也就没有了心灵苦恼的状况。[2]P.27

  确信没有一个自我或属于自我的东西,

  只有一种「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这种感觉来自愚痴,

  人就因此被感官经验所迷惑了。[3]P.2

  每天一再产生的「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就像波浪。

  感觉经验的水,被妄想或无明的风碰到之后,

  就日夜不断地形成「我」和「我所有」的波浪。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出现一次,

  就称为一「生」。[3]P.30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悦」

  这里的「生」很明显地,就是指我慢的升起。[7]P.39

  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

  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升起,

  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种短暂的涅槃,是涅槃的「样品」,

  它寂静、清凉。[7]P.44

  如果我们修习,思惟这些真理──

  只是无常、仅是无我、就是如此、

  只是自然要素、纯粹是因缘,

  用我们已经解释过几次的方法,

  自我渐渐褪色和消散,

  直到没有可被掴掌的自我,

  也就是说,问题在此终结。[2]P.29

  没有「我」和「我所有」这种感觉的阻扰,那么,

  就没有任何带有扰动形式的渴求,

  也没有希求的苦恼,这是寂然,心灵的完全自在,

  这是佛教目标上的快乐,

  它是佛教最高层次的「解脱」。[2]P.156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

  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习惯于涅槃,不再变化,

  这就是圆满的涅槃。[7]P.51

  「涅槃」在日常语言中,

  指的是某种炙热的东西冷却下来;

  依法的语言,涅槃是指消除烦恼。

  依日常语言,「空」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物质;

  依法的语言,是指没有「我」、「我所有」的意识。

   [7]P.41,[2]P.58,[2]P.71

  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觉醒),

  那么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7]P.50

  运用理论的思考是不能拔除「我执」的,

  他只限于产生那相信这不是「自我」,如此而已。

  不像「看清」那样能绝对的断除「我执」。[1]P.113-114

  真正的缘起是直接灭苦的修行。[8]P.31

  很明显地,

  佛陀教导缘起的用意

  在于更加彻底灭除我见或灭除自我。

  单靠一一分析五蕴来看「无我」还不够,

  才必须看清缘起的现象。[8]P.32

  工作是做了,却没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却没有走者。

  这首偈指的就是阿罗汉,他们是修习佛法…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