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一、正见

  所谓的公正或真理,必定是普遍性的,

  如果以大原则来决定,

  那将是每个民族、每个语言、每个世界角落都是相同的。

  甚至神或其他的世界,

  也拥有相同的正法或公正的原则。[1]P.212

  缘起很详尽地指出苦的生灭如何发生,

  它揭示苦的生灭是辗转相依的自然现象,

  并没有鬼、神、灵物或其他东西能制造苦或灭除苦。[8]P.45

  我想佛教从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为

  佛教徒错误地解说法义,

  将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

  解释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

  三世轮回及梵我的思想。[8]P.94

  佛教的教义从主张「无我」转变到有「我」时,

  佛教便消失了,

  自我的观念进入佛教当下,

  佛教随即自然而然地从印度消失。[8]P.96

  所有的祭拜、祈祷仪式,都不属于佛教的。[1]P.193

  不要太粘缚着各式各样的仪式,直到成为戒禁取;

  必须是能清净身口,然后成为自净其意的立身处。[1]P.199

  真实的佛教是身口意的修习,怎样去熄灭烦恼。

  真正的佛教不必和书本、经文、佛教仪式及外在事物

  如神明、宇宙等发生牵连。[1]P.207

  佛法的正见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第一,学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学佛必须可以亲身体验,毋需盲目相信别人。[3]P.1

  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

  就让此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

  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与正见,

  让信仰从中升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2]P.132

  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犯例如下:

  不因传说而轻信,不因传统而轻信,

  不因谣言而轻信,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不因逻辑推论而轻信,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

  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

  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避免知识依赖;忽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2]P.129

  《羯腊摩经》从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

  它仅是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

  它从不禁止去听闻任何事情;

  只是要求我们听闻但不使知识和智慧成为奴隶。[2]P.137

  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

  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

  除非我们已经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

  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5]P.55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呵止,

  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

  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

  我们才可相信。[5]P.56

  「明白」和「看清」(洞察)这两个名词,

  在佛法上的含义并不是一样的。所谓「明白」

  意思是……随着各式各样的理由去推论引证。

  至于「看清」(洞察)的含义则较为深入,

  那就是我们亲身且深刻体验过的事物,

  或以那有关联并牵涉到我们的事物来熏陶心识。[1]P.83-84

  佛教的「慧」必须是真正出自内心的「看清真相」,

  或体证某种事情。[1]P.84

  我们不就能只依靠这「明白」来脱离苦,

  要脱离苦就必须要用「看清」这个智慧。[1]P.85

  法住智(dhammatthitinanas)……其中有

  对因缘和合现象惯常的和自然的不变相状之洞察智慧:

  了知无常、苦、无我。……

  增进法住智,

  会引生对涅槃的洞察智慧。[2]P.40

  如果我们要涅槃洞察智慧的灯火旺盛,

  必须给他们油料── 亦即,有关「法住」

  (事物的惯常和自然不变的相状)的洞察智慧。[2]P.41

  「见法」不可能从理由的推测而见到,

  必须真正以内心的感受所清晰见到的,

  才是真正的看到,

  也即是说要以内心去看。[1]P.45

  只有熟于观察「心」的人,

  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法。[3]P.41

  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克服

  生老病死和贪瞋痴所煎熬燃烧的苦。[1]P.192

  只用道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1]P.50

  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和止灭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长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长定和慧的力量。[2]P.39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泪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泪,还是百万富翁的眼泪。[2]P.36

  涅槃是免费的,不需支付费用,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放下」。[2]P.107

  渴爱为母,无明为父,

  这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说

  「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7]P.40,[2]P.83

  这种「身见」是最粗糙的,是自私心,只顾自己。

  要超越世间,就必须要认识这世间最粗的烦恼,

  而且一定要将它熄灭。[1]P.170

  要「如实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一、它的「性」、「相」是什么?

  二、它的「集」是什么?

  三、它的「味」--吸引力是什么?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么?

  五、「离」--脱离它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5]P.148

  请密切注意业的问题,

  身为佛教徒要说明它,必须讨论业的止息,

  不像所有其他宗教

  只是讨论业的本身和它的影响力。[5]P.66

  佛教的业,纯粹是以这动机和志向为原则,

  比丘众的戒律,

  在没有动机的情形下,是不算犯戒的。[1]P.222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

  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

  而维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7]P.50

  所谓轮回,

  不应该理解为所谓的宿世、今世和来世,

  事实上这是由

  「贪欲」、

  「随着贪欲去做」和

  「从贪欲的行动所升起的果报」

  这三种组合而成的圈子。[1]P.49

  一个人的内心升起「我是什么」,

  而他能觉察这个念头的升起,这就不是一种「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觉察,

  就是「生」。[7]P.47

  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到,

  当贪、瞋、痴等烦恼升起,自我就已经诞生,

  每一次就是「一生」。[8]P.30-31

  如果我们沦为任何一种欲望的奴隶,

  那一定是苦,不自在。

  人人都说快乐很好,

  如果被这世间所认同的好、善和快乐的现象所束缚,

  那时便已完全地沦为任何一种欲望烦恼的奴隶了。[1]P.119

  「自在」分成三个层次:

  身的自在是没有事物会扰动生活上的生理层次,

  心的自在是没有情绪扰动内心,

  当心不再被色欲、怨恨、恐惧、挫折、嫉妒、感伤、

  和爱情等扰动,他并不依于身的自在。

  精神的自在是没有执着于「我」和「我所有」,

  「灵魂」或「自我」等想法而扰乱内心。[2]P.155

  如果你做「十六行观」的实修,

  完整且正确地通过十六个步骤,

  你将会发现这三种的自在,

  那时你将获得永不受渴求苦恼的快乐。[2]P.156

  生理上的渴求,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它们不造成问题。然而,

  精神上的渴求,被无明和执取所束缚,

  破坏了心灵的宁静──

  那是真正的快乐与平静──而带来了苦。[2]P.152

  当生理上的渴求升起的时候,

  视其为「如」──如此,「就是那样」的一个状态。

  它不过如此而已,别把它执着成「我的渴求」或

  「我在渴求」以致引发了苦。

  当身体饿的时候,专注地和明觉地吃,

  生理的渴求将不会扰乱心灵。[2]P.153

  以佛法的观点而言,

  快乐意指完全没有饥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变异的,

  因此永远无法被满足。[2]P.142

  渴求由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导致苦的原因,不论是哪一种程度的渴求,

  都将带来某一类的苦。[2]P.150

  二、不执着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

  「不执着」。[3]P.13

  佛陀所说的法可以简单归纳为:

  「不要执着任何事物」,其意义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质、境界、行为、精神状态、

  行为的结果)执着为「我」、「我所有」。[7]P.67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学习断除执着,

  只需要学习这件事,你就会了解佛教的本质了。[7]P.20

  想了解Upa^da^na(执着)必须将英文中

  依恋附着(attachment)、粘着的(clinging)及

  紧握的(grasping)三个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确切表达Upa^da^na的涵意。[7]P.19

  世间充满着什么?

  充满着生、住、灭的事物,

  执着就苦,

  不执着就不苦。[5]P.124

  哪个地方有执着,那儿就有束缚,

  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

  只要执着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7]P.16

  但是执取却是那么奥秘,捉摸不住,

  他存在于津津有味、好痛快、好过瘾的情况下,

  以好香、好美、好听的现象在引诱着心,

  当他在这种情形下出现时,

  必定是很难觉察和控制的。[1]P.77-78

  我们应该要详细学习观察「执取」,

  并尽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制他直到克服他为止,

  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成为一个自我解放且自由自在的人。[1]P.76

  佛教的智慧应该是从那沈迷执取的…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