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一、正見

  所謂的公正或真理,必定是普遍性的,

  如果以大原則來決定,

  那將是每個民族、每個語言、每個世界角落都是相同的。

  甚至神或其他的世界,

  也擁有相同的正法或公正的原則。[1]P.212

  緣起很詳盡地指出苦的生滅如何發生,

  它揭示苦的生滅是輾轉相依的自然現象,

  並沒有鬼、神、靈物或其他東西能製造苦或滅除苦。[8]P.45

  我想佛教從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爲

  佛教徒錯誤地解說法義,

  將佛教的中心思想--緣起,

  解釋爲印度教或婆羅門教

  叁世輪回及梵我的思想。[8]P.94

  佛教的教義從主張「無我」轉變到有「我」時,

  佛教便消失了,

  自我的觀念進入佛教當下,

  佛教隨即自然而然地從印度消失。[8]P.96

  所有的祭拜、祈禱儀式,都不屬于佛教的。[1]P.193

  不要太粘縛著各式各樣的儀式,直到成爲戒禁取;

  必須是能清淨身口,然後成爲自淨其意的立身處。[1]P.199

  真實的佛教是身口意的修習,怎樣去熄滅煩惱。

  真正的佛教不必和書本、經文、佛教儀式及外在事物

  如神明、宇宙等發生牽連。[1]P.207

  佛法的正見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第一,學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學佛必須可以親身體驗,毋需盲目相信別人。[3]P.1

  如果一個人要先有信仰,

  就讓此信仰由智慧而來,不要由無知而來。

  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與正見,

  讓信仰從中升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2]P.132

  佛陀于《羯臘摩經》中所說的十個犯例如下:

  不因傳說而輕信,不因傳統而輕信,

  不因謠言而輕信,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避免知識依賴;忽視自己的智慧與知識。[2]P.129

  《羯臘摩經》從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

  它僅是希望我們用獨立的知識和智慧去相信。

  它從不禁止去聽聞任何事情;

  只是要求我們聽聞但不使知識和智慧成爲奴隸。[2]P.137

  雖然我們會閱讀、會聽,

  但不要輕易接受以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訊息,

  除非我們已經深入地探討、思惟它,而有所領悟,

  直到親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爲止。[5]P.55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堅定而明確地呵止,

  甚至縱使是如來所說的也不要相信,

  必須經過思考、試驗,直到「看清楚」時,

  我們才可相信。[5]P.56

  「明白」和「看清」(洞察)這兩個名詞,

  在佛法上的含義並不是一樣的。所謂「明白」

  意思是……隨著各式各樣的理由去推論引證。

  至于「看清」(洞察)的含義則較爲深入,

  那就是我們親身且深刻體驗過的事物,

  或以那有關聯並牽涉到我們的事物來熏陶心識。[1]P.83-84

  佛教的「慧」必須是真正出自內心的「看清真相」,

  或體證某種事情。[1]P.84

  我們不就能只依靠這「明白」來脫離苦,

  要脫離苦就必須要用「看清」這個智慧。[1]P.85

  法住智(dhammatthitinanas)……其中有

  對因緣和合現象慣常的和自然的不變相狀之洞察智慧:

  了知無常、苦、無我。……

  增進法住智,

  會引生對涅槃的洞察智慧。[2]P.40

  如果我們要涅槃洞察智慧的燈火旺盛,

  必須給他們油料── 亦即,有關「法住」

  (事物的慣常和自然不變的相狀)的洞察智慧。[2]P.41

  「見法」不可能從理由的推測而見到,

  必須真正以內心的感受所清晰見到的,

  才是真正的看到,

  也即是說要以內心去看。[1]P.45

  只有熟于觀察「心」的人,

  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法。[3]P.41

  雖有錢有勢,但也不能克服

  生老病死和貪瞋癡所煎熬燃燒的苦。[1]P.192

  只用道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1]P.50

  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和止滅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長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長定和慧的力量。[2]P.39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淚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淚,還是百萬富翁的眼淚。[2]P.36

  涅槃是免費的,不需支付費用,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放下」。[2]P.107

  渴愛爲母,無明爲父,

  這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說

  「我」的「父母」是無明、渴愛、執取等。[7]P.40,[2]P.83

  這種「身見」是最粗糙的,是自私心,只顧自己。

  要超越世間,就必須要認識這世間最粗的煩惱,

  而且一定要將它熄滅。[1]P.170

  要「如實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個問題:

  一、它的「性」、「相」是什麼?

  二、它的「集」是什麼?

  叁、它的「味」--吸引力是什麼?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麼?

  五、「離」--脫離它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5]P.148

  請密切注意業的問題,

  身爲佛教徒要說明它,必須討論業的止息,

  不像所有其他宗教

  只是討論業的本身和它的影響力。[5]P.66

  佛教的業,純粹是以這動機和志向爲原則,

  比丘衆的戒律,

  在沒有動機的情形下,是不算犯戒的。[1]P.222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于持續缜密地觀照心念,

  不讓它出現輪回的狀態,

  而維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7]P.50

  所謂輪回,

  不應該理解爲所謂的宿世、今世和來世,

  事實上這是由

  「貪欲」、

  「隨著貪欲去做」和

  「從貪欲的行動所升起的果報」

  這叁種組合而成的圈子。[1]P.49

  一個人的內心升起「我是什麼」,

  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升起,這就不是一種「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

  就是「生」。[7]P.47

  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到,

  當貪、瞋、癡等煩惱升起,自我就已經誕生,

  每一次就是「一生」。[8]P.30-31

  如果我們淪爲任何一種欲望的奴隸,

  那一定是苦,不自在。

  人人都說快樂很好,

  如果被這世間所認同的好、善和快樂的現象所束縛,

  那時便已完全地淪爲任何一種欲望煩惱的奴隸了。[1]P.119

  「自在」分成叁個層次:

  身的自在是沒有事物會擾動生活上的生理層次,

  心的自在是沒有情緒擾動內心,

  當心不再被色欲、怨恨、恐懼、挫折、嫉妒、感傷、

  和愛情等擾動,他並不依于身的自在。

  精神的自在是沒有執著于「我」和「我所有」,

  「靈魂」或「自我」等想法而擾亂內心。[2]P.155

  如果你做「十六行觀」的實修,

  完整且正確地通過十六個步驟,

  你將會發現這叁種的自在,

  那時你將獲得永不受渴求苦惱的快樂。[2]P.156

  生理上的渴求,確實沒有什麼意義,

  因爲它們不造成問題。然而,

  精神上的渴求,被無明和執取所束縛,

  破壞了心靈的甯靜──

  那是真正的快樂與平靜──而帶來了苦。[2]P.152

  當生理上的渴求升起的時候,

  視其爲「如」──如此,「就是那樣」的一個狀態。

  它不過如此而已,別把它執著成「我的渴求」或

  「我在渴求」以致引發了苦。

  當身體餓的時候,專注地和明覺地吃,

  生理的渴求將不會擾亂心靈。[2]P.153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

  快樂意指完全沒有饑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變異的,

  因此永遠無法被滿足。[2]P.142

  渴求由一個時期發展到另一個時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導致苦的原因,不論是哪一種程度的渴求,

  都將帶來某一類的苦。[2]P.150

  二、不執著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

  「不執著」。[3]P.13

  佛陀所說的法可以簡單歸納爲:

  「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其意義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質、境界、行爲、精神狀態、

  行爲的結果)執著爲「我」、「我所有」。[7]P.67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

  只需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了解佛教的本質了。[7]P.20

  想了解Upa^da^na(執著)必須將英文中

  依戀附著(attachment)、粘著的(clinging)及

  緊握的(grasping)叁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確切表達Upa^da^na的涵意。[7]P.19

  世間充滿著什麼?

  充滿著生、住、滅的事物,

  執著就苦,

  不執著就不苦。[5]P.124

  哪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

  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

  只要執著事物爲「我」或「我所有」,

  便會産生系縛,而人一旦陷入系縛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7]P.16

  但是執取卻是那麼奧秘,捉摸不住,

  他存在于津津有味、好痛快、好過瘾的情況下,

  以好香、好美、好聽的現象在引誘著心,

  當他在這種情形下出現時,

  必定是很難覺察和控製的。[1]P.77-78

  我們應該要詳細學習觀察「執取」,

  並盡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製他直到克服他爲止,

  這樣我們才能夠逐漸地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成爲一個自我解放且自由自在的人。[1]P.76

  佛教的智慧應該是從那沈迷執取的…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