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物中「退出」,
完全斷除再也不回頭。這裏的退出和斷除是指
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行爲,
比如摔東西、破壞東西、躲入森林或自殺。[1]P.94
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
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
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7]P.21
無明是讓我們去執取的力量,
使得我們沈迷並攀緣于事物上,
于是産生各式各樣的苦,沒辦法減輕。[1]P.80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
就是爲了要摧毀執著。[7]P.17
如果有執著的話(即使是執著善),
便是苦。[3]P.57
執著善或惡和背負珍寶或岩石是一樣的,
縱然珍寶很有價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頭上,
是一樣的沈重。[5]P.28
如果執著做一個好人,必然會有好人的苦,
正如同做一個壞人,必然會有壞人的苦一樣。
做好人,快樂嗎?做壞人,快樂嗎?
請好好想一想。[3]P.105
「法」比喻爲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
不應該以它爲唇槍舌劍而互相傷害;
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彼岸、登陸了,
還背著筏,不願與它分手。[5]P.42
見解的執著大多是來自那公認爲最好的
風俗習慣、文化或宗教教理。[1]P.69
由于錯誤的見解而執著爲神異、靈驗之修行,
還都是戒禁取結。[1]P.173
對事物喜愛(憎恨或厭惡)的程度有多深,
則因執著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縛力,
這是屬于正(負)面的執著。[7]P.23
就本質來說,
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囚牢。[7]P.24
還沒有體證真理的人就在混亂之中,
拼著老命追逐財富、權力和聲色犬馬,
比較高層次的就貪婪地追逐覺醒、禅定和開悟,
從這裏就顯示出執著攀緣快樂的危險性。[3]P.108
即使快樂是從禅定中所産生的,
如果起了「我快樂」的感覺,
也必然會在快樂的肉體中形成「魚刺」,
橫插在喉嚨裏。[3]P.106
如果執著了
我們有快樂(即使是從佛法所産生的快樂)的觀念,
就會生出一個微細的「魚刺」,橫插在喉嚨裏,
使得我們無法辨認真正的佛法。[3]P.107
對「樂」憎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就像沈溺于「樂」和變成它的奴隸一樣,
都是百分之百的錯誤。
對「樂」抱持正確的態度的人,才算是佛弟子。
達成的方法,就是要觀想「樂」的虛幻性,
觀想「樂」就像波浪一樣,「樂」的波浪
就從那個「觸」産生,然後破滅、分解。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層道理,
就不會變成「樂」的奴隸。[3]P.34
若不執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5]P.144
兩袖清風固然能使內心産生前所未有的輕安,
卻也能升起一種智慧,告訴我
這種內心的輕安是由于割舍和不執著。不執著
應該不僅是因爲身無長物,沒什麼東西可以執著,
更是因爲對自己擁有的的一切不執著。那麼,
擁有一些足以利益更多人的東西,卻沒有執著的負擔,
可能做到嗎?
這很值得嘗試的。[6]P.38-39
我初次體驗到完全割舍的滋味,給了我重大的啓示,
那就是當需要添增物品時,
我知道如何取舍。
這與我從前只知道要執取而不知道如何放下,
已大不相同了。[6]P.39
叁、無我、無我所
佛法旨在告訴我們,
沒有一個自我,
也沒有任何屬于自我的東西,
有的只是誤解妄心。
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過是自然的過程罷了。
它們像一個能夠處理和轉化資料的機轉。
如果它們以錯誤的方法來運作,
就會産生愚癡和迷惑,
使人誤以爲有一個自我,也有屬于自我的東西。
如果它們以正確的方法來運作,
那些感覺就不會産生了。[3]P.3
觀照出萬物是空無自我,
沒有實質能被執取爲「我們所有」,
那就是佛教的真相或佛教的核心,
也是修行佛法的中心原則。[1]P.46
佛法的主要原則──「任何法門都不可執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執著有「我」或「我所有」。[3]P.58
無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發現,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執著自我。
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個我必須予以執著,
那麼他一定無法體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現在我想談一段基督徒不感興趣的經文。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小段經文,是聖保羅把
耶稣的教義歸納後的簡短教誨:「有妻子的,
要像沒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
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
享受世上財富的,像沒有盡情享受。」[7]P.61-62
一位有覺智的人,要常常覺察萬物的真相,
沒有什麼能執取爲「我」、「我所有」的,
這才是真正進入佛教。[1]P.203
我們應該繼續觀察,直到能夠照見對我的殘酷懲罰,
已經明顯地足夠,以致我們無法再加以忍受爲止,
我必須一次就將其止滅。
現在,我們最能夠做的,也只有優柔寡斷而已,
就像人們厭惡香煙又要抽煙,
或像討厭酒又不能戒酒一樣,
我們依然執著于「我」和「我所有」而無法舍棄,
我們沒有將其完全舍棄的力量。[2]P.42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是産生貪、瞋、癡的核心。所以,我們可以說,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是衆毒之首,
也是苦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3]P.15
如果因爲「我」、「我所有」的念頭而焦慮焚心
(無謂的愚癡、精神上的饑渴、恐懼怯懦)
當下他就身處地獄(畜生、惡鬼、阿修羅)。[7]P.55,[2]P.67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種囚牢最後都可歸因于「自我」,
因爲執著自我,又産生「我所有」,
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禍首。[7]P.35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
六根是囚牢;迷信是囚牢;
道場是囚牢;師父是囚牢;
神聖是囚牢;善是囚牢;
見解是囚牢;清淨是至高無上的囚牢,
拔除我執即是自囚牢中釋放。[7]P.23-35
(按:書中舉本能之例:性欲、繁殖、喜歡炫耀等)
這一邊有滿足,另一邊就有不滿足,
誰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掴來掴去,
誰就開始能夠正確地觀照,
並能開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觀照。[2]P.22
得,我們被掴向一邊;
失,我們被掴向另一邊。
得,引起了愛,經由愛,我們沈溺于執取;
失,導致失望的傷感、嚎哭和呻吟。[2]P.26
當沒有了「我」或「自性」,
誰的臉會被打呢?
也就沒有了心靈苦惱的狀況。[2]P.27
確信沒有一個自我或屬于自我的東西,
只有一種「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這種感覺來自愚癡,
人就因此被感官經驗所迷惑了。[3]P.2
每天一再産生的「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就像波浪。
感覺經驗的水,被妄想或無明的風碰到之後,
就日夜不斷地形成「我」和「我所有」的波浪。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出現一次,
就稱爲一「生」。[3]P.30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悅」
這裏的「生」很明顯地,就是指我慢的升起。[7]P.39
任何時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當下就有「生」、苦與輪回。……
如果外在環境美好,以致「我」沒有升起,
內心就呈現安詳,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種短暫的涅槃,是涅槃的「樣品」,
它寂靜、清涼。[7]P.44
如果我們修習,思惟這些真理──
只是無常、僅是無我、就是如此、
只是自然要素、純粹是因緣,
用我們已經解釋過幾次的方法,
自我漸漸褪色和消散,
直到沒有可被掴掌的自我,
也就是說,問題在此終結。[2]P.29
沒有「我」和「我所有」這種感覺的阻擾,那麼,
就沒有任何帶有擾動形式的渴求,
也沒有希求的苦惱,這是寂然,心靈的完全自在,
這是佛教目標上的快樂,
它是佛教最高層次的「解脫」。[2]P.156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輪回就沒有機會出現,
內心就會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習慣于涅槃,不再變化,
這就是圓滿的涅槃。[7]P.51
「涅槃」在日常語言中,
指的是某種炙熱的東西冷卻下來;
依法的語言,涅槃是指消除煩惱。
依日常語言,「空」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物質;
依法的語言,是指沒有「我」、「我所有」的意識。
[7]P.41,[2]P.58,[2]P.71
如果內心不執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覺醒),
那麼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汙穢的工作都將充滿樂趣。[7]P.50
運用理論的思考是不能拔除「我執」的,
他只限于産生那相信這不是「自我」,如此而已。
不像「看清」那樣能絕對的斷除「我執」。[1]P.113-114
真正的緣起是直接滅苦的修行。[8]P.31
很明顯地,
佛陀教導緣起的用意
在于更加徹底滅除我見或滅除自我。
單靠一一分析五蘊來看「無我」還不夠,
才必須看清緣起的現象。[8]P.32
工作是做了,卻沒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卻沒有走者。
這首偈指的就是阿羅漢,他們是修習佛法…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