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師父開示,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發菩提心?還請師父舉例說明。
傳喜法師開示:首先來說,這個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凡夫是,平時靠菩提心,還是靠凡夫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凡夫就是肯定這個靠凡夫心,怎麼轉凡夫的心成聖賢的心,菩提菩提,菩提是佛的果位,它是廣大清淨無漏,我們凡夫,就是認這個假爲真,追著虛幻的,就像我們當下一樣,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當你看到反應給大腦,早已經過去了,所以已經是落在影子裏面,我們的眼睛永遠看到的是影子,所以光影,光影是很快的,當我們眼睛一看到反應給大腦,認識到,有的時候,那已經就過去了。
比如說,拿一個大一點的,這個一看到,我手裏拿到這個是,客觀的事物,對不對,當你認爲它是客觀的時候,其實這時候,已經是主觀的了,所以我們衆生,就叫光影門頭。這個覺,始終就現不了,都是靠覺在作用,但是覺卻怎麼樣,卻不得現前,所以叫背覺合塵。這個光影的塵,但是我們凡夫,就是追著這個塵、影、塵,覺這個當中有我有他,其實我們學佛的,我個人也在,我每天都在想這個事情,有人念阿彌陀佛的人,念念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我那是念念都在想,怎麼樣才是阿彌陀佛,爲什麼能夠無量光,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能無量光,所以千經萬論,佛都是,首先告訴這些,什麼是不對的,然後怎麼回光返照,怎麼來修自己的,這個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孔子都有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當然知道了,知道你這個知,當然是最好的,我知道現在我不懂,我現在是凡夫,這也是一種知道,但是這個知道是什麼呢?自我的否定,所以儒家裏面叫格物致知,在明明德,明德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我們的佛性,怎麼去明白它,所以爲什麼要,儒家裏面我們老夫子教我們做人就是說,克己複禮,要一板一眼,這一板一眼就是叫規矩,規矩在佛教裏就是戒律,在中國傳統教育裏就是規矩,所以爲什麼要有戒律,叫格物而致知,人進退有度,你就可以節約下很多的時間,盡力,那都不會亂,然後把省下來的做什麼呢,來去了解這個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佛經講的千經萬論,都是講那個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所以發這個菩提心,其實不是很好發的,所以從勝義谛菩提心來說,這是諸佛菩薩聖賢,他那邊的事情。但是做我們凡夫,怎麼發菩提心呢?所以就有我們俗谛的菩提心,修大乘法必須要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談不上大乘法,所以像《地藏經》就是俗谛菩提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典,觀衆生爲過去父母。所以關于俗谛菩提心的修法,傳講的方法是,一直傳到現在是就都保存著,比如說DB法王傳的,傳給我們師父的,師父也給大家有講過,怎麼知母念恩,報恩,等等的七種修法,發菩提心,俗谛菩提心的七種修法,自然而然能生出,由念,知恩念恩,知恩報恩,令慈悲心生長,增長之後,成爲俗谛的菩提心,所以這個是專門有這個修法的,像我們今天受戒,齋戒身心,齋戒下來,也是前面所講的,它目的是什麼,是爲了把心靜下來,心無旁骛,不去追究世間的事情,而來追求什麼呢?追求出世間的,我們來研究這個課題,先要弄明白什麼是菩提心,至少要弄明白,俗谛的菩提心是什麼,然後要真實的去觀修。
像我們有一段時間,我們唱佛曲,有唱到父母恩重,父母恩重這十個恩,唱到,痛哭流涕,念,能夠念,知恩、念恩、報恩,這個其實需要去修,不修有時候一輩子也不知道,父母親到底恩在哪裏,縱使我們在座有很多人,自己已經做父母了,但是如果你沒有仔細的去,有條理的來思惟父母的恩德的話,有時候也是草率的,就是說平時,就是這樣啊,那這裏面有一些深意,就沒有發掘出來,所以修菩提心的時候,需要的源于這個父母的恩,來把它擴大,真正的感受到。
所以像這次暑假的時候,我們做一次夏令營的活動,給小孩子們教育,第一個教育的就是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念父母的恩,小孩子一學到這裏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感動,有的就學了一天,爸爸媽媽來看小孩子,小孩子就完全變了,所以爸爸媽媽就很激動,才一天就變了,那可以知道,這個在念恩知恩上的它對我們心的影響是很大,所以一旦俗谛的菩提心生起,他就可以名爲是菩薩了,這個菩薩叫因地的菩薩。所以講,在佛經裏,佛陀也告訴阿難尊者,說自未度而度人者,乃菩薩之發心,菩薩不一定是果地的叫菩薩,因地的也叫菩薩,俗谛能發起菩提心的,也叫菩薩,所以我們是這個菩提還是可以修的,這樣個菩提心是可以修的,在生活當中如果落實的話,菩提心最顯著的一個,一個特征就是什麼呢?衆生的恩如父母,念一切衆生如父母,也就是說,衆生爲重,自己爲輕,重,輕重的輕,衆生的價值要高于自己,觀一切衆生,他們像父母一樣對我有恩,自己處低位,衆生處高位,所以這個,你如果就是說把衆生的利益,忘掉了衆生的利益,你把它放在第二位了,那你這個菩提心就開始不放光了,所以在生活當中,修心八頌裏面也是講,自己要恒處在一種低位,謙卑位,低劣位,要把衆生放在尊勝位,高位,要恩德的位所以這種修法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爲這樣子的修法,它是成佛的困,它不僅是因地的菩薩,也是成佛的因。
舉例說明的話,我們平時就多親近追隨,尊貴的海濤法師,他平時最強調的就是大乘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大乘法,菩提心法,一個人能夠克服自我,黑暗,能把自己放光的,利益衆生的,所以我們大師父是,平時就是訓練這樣,他自己也是這樣子,這樣子在落實的在修的,所以他也引導大家,進入這一乘道具,大乘道,所以在這方面,我也是在向他老人家學習,學習一邊慚愧,一邊學習,一邊找自身的不足,也贊歎,由衷的贊歎,特別這個是末法時代,這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爲衆生都迷失得越來越深,衆生那個顛倒越來越嚴重,這個濁業越來越重,黑暗越來越濃,這個時候是,竟然還能夠依著佛法,我們修持,在這個佛法的道上,這非常不容易的,包括今天我們也是,今天我們你看臺北,不管是臺北市還是臺北縣,有多少人在修行,臺灣,還是我們華人地區,全世界,對不對。
大家都顛顛倒倒,所以還來研究,這什麼客觀的主觀的,大家都迷失了,迷失在這業海當中,一邊造業,一邊陷自己于這個業海之中,所以自己都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所享受的一切,所受用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的禮物,所以這個世間,善的勢力越來越減少,連天道都越來越減少,地獄,叁塗的火焰,越來越高漲,特別這兩年,特別這幾年,這個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就已經宣布,未來在未來的幾年中,很有可能爆發大型的傳染病,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警告,這從我們佛教的角度,代表什麼呢?叁惡道的那個惡業,越來越增長,那就是所謂的說病菌,病毒,就是那些,雖然說經濟危機,已經發生了,已經有一年多,兩年了,經濟危機是代表著我們地球人類的福報,已經出問題了,福報出問題了,接下來還有什麼,這種惡業的力量也起來了,惡業的力量,我比喻它叫,河水要犯井水了,本來人道是人道,叁惡道是叁惡道,但是叁惡道,但是我們人,天天製造叁惡道的這個業力,叁惡道輸入其他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就像河水漲起來了,河水漲,漲到什麼,河水流到進水裏一樣,本來進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進水,現在叁惡道的力量,進入我們人道裏來了,種種的怪病,衆生會顛倒。
現在今年我看網站,這些數據都是很恐怖的,大陸那些學校調查,一般的大學,有憂郁症傾向的,百分之十七,高級一點的大學,有名的名牌大學,憂郁症傾向在百分之二十叁,一些小孩子,我們那些信徒,他們小孩子在讀書,常常打電話跟他媽媽說,學校裏又有個小孩子跳樓自殺了,現在就是什麼是憂郁症,其實講到底就是附體,就是附體,到醫院去找,憂郁症,精神分裂症,其實就是附體,因爲我們遇到好一些,他們如果有信仰,這麼一個基礎,或者是周邊有信仰的人,他就幸運了,我面對過好幾個這樣的人,小孩的父母陪來,像這種比較幸運,皈依一下,就可以了,就好了,皈依一下叁寶就好了,沒有學佛因緣的,很痛苦,真的,父母把小孩養到十幾歲,然後一天他死了,自殺了,父母撕心裂肺,痛苦,這個世間這種諸如此類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但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叁惡道的,惡業的力量增加了,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聽聞佛法,能夠身心實踐,這真是,我背地裏都笑贊歎,贊歎大家,像剛才我在那邊,不管我翻起哪一些書,是經典也好,祖師大德,大成就者,對現在,就是描寫,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描寫,都是不容樂觀的,講到述記,多少代前的祖師,對現在的述記好了,描寫到現在,時代的時候都講,外國的,或是西方的,就是製造的那種機器,遍布于地上于空中,這時候對精神上的,對佛法,大家都開始不相信了,大家不相信善,不相信佛就是不相信善,然後修善的人越來越少,越來不相信善,造惡的人越來越多,佛法開始衰敗,然後補充一句,不是佛菩薩不慈悲,這是衆生的惡業的緣故,這是魔的他的惡願,魔的惡願加衆生的惡業,成熟了,不是佛不慈悲,佛是一樣的慈悲,悲憫著衆生,但衆生看不到佛了,不相信佛了,我們就屬于這種時代。
所以我看到這裏,我就想要找出答案,但是祖師還是說,他說,但是雖然那個時候,你們不要背棄聖者,不要背棄你們偉大的信仰,不能背棄,這個很重要,就是說你這個站隊伍還是一定要站好,你不要站到那種不信佛的隊伍裏去了,我們現在信佛,其實少數人,我師父以前也常講,我們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但是我們卻是幸運兒,我們或許過去也誹謗過佛教,但是我們現在畢竟才是信佛教,信了我們來忏悔,忏悔的時候我痛哭流涕,我們開始依教奉行,甚至有的人已經開始…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