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6課

  《入菩薩行論》第36課

  下面宣講第四品不放逸:

  戊一(不放逸)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華智仁波切對不放逸品所作的科判是謹慎取舍,謹慎取舍就是不放逸的本體,對自己的叁門相當謹慎地取舍善惡。《學集論》講不放逸就是無貪、無嗔、無癡。以無貪、無嗔、無癡的方式來修持善法,使自己的內心能夠防護一切有漏法。

  總而言之,不放逸是小心謹慎地做取舍的一種方法。只要我們小心謹慎地做取舍,就可以獲得善法的方便。《叁摩地王經》中佛陀說: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不放逸。現在我們學習不放逸的內容,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取舍,同時不能退失菩提心。

  己一、略說: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既如是”是什麼意思呢?指在第二品、第叁品我們已經以前行、正行和後行生起了菩提心、受持了菩提心。受了菩提心的戒律之後,接下來做什麼呢?“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應該恒時精進不懈怠,不違背一切學處。精進是所有六度修法的助伴,一般而言,六度中布施、持戒、安忍偏重于福德資糧;禅定、智慧偏重于智慧資糧;而精進度既是福德資糧的助伴,也是智慧資糧的助伴,任何一種資糧缺少了精進都無法成辦。

  菩提心的修法也一樣:應該“恒勤”,恒時地精進。我們都有過體驗:精進地修持菩提心、善法的時候,往往很難長期堅持。如果一下松懈了,還能指望所修善法能對治煩惱嗎?就不現實了。我們一定要恒時精進。精進不是一定要不吃飯、不睡覺。“進即喜于善”,精進是對善法的一種歡喜心,這是精進的本體。我們要恒時保持對善法的歡喜,只有對善法歡喜,我們才願意去做;做任何世間上的事情,有歡喜心做起來就很容易,沒歡喜心做起來就很勉強。所以,恒時保持對善法的歡喜很重要。

  “勿懈怠”:不要産生懈怠,不要違背一切的學處。對禁惡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等一切學處,都要認認真真地做取舍。

  “學處”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所修學、學習之處,也指戒律。有些人覺得:修菩薩道做一個好人就行了,不需要去受戒;或有些人覺得:受戒之前自己是自由自在的,受戒後被很多條條框框框住了,覺得戒律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約束,産生了後悔心。

  從某種角度講,戒律的確是種約束。我們的身心像野馬一樣放任自流慣了,很習慣放任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要思考:這對修行有什麼好處?對衆生有什麼好處?如果放任下去,因爲我們的相續中充滿了煩惱、周遍著貪嗔癡,肯定只是在煩惱方面放任。一般衆生放任自流下去,肯定是墮惡趣;修行人放任下去,肯定退失善心。放任自流如果沒有好處,就沒有必要任其發展,應該約束它。

  約束是守持學處的一種方法。守持戒律、守持學處是斷除惡業、修持善法的一個保障。有些學子直接斷除惡習:如受不殺生、不偷盜戒,受戒實際上是保護衆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每個衆生都想自己快樂,但是如果不懂得保護自己,很快就會墮落惡趣。戒律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剛開始有時是強製性的要求,皈依了佛陀或者成了居士之後,就必須要受五戒等等,就好像老師、家長對小孩有很多強製性的規定約束他的行爲:有些事情不能做,做了要打屁股。小孩知道做了就要受罰,就會很老實。

  戒律也有強製性約束的意義。希望每個衆生都以很自覺的方式去修行善法是不現實的,一兩天也許可以,一兩個月也許可以,時間長了就很難自律了,最後修行可能失敗,所以強製性地受一個戒律很重要。

  還有些人認爲:受了學處之後會很不自在等等。前面我們分析過:自在不自在要看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自在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們得到的人身是很短暫的,死後自己還會跟隨業力而墮落,沒有必要爲了暫時的快樂而造下輪回痛苦的因。

  學處對規範自己行爲有很大好處,實際上菩提心的學處除了約束自己的行爲之外,主要是約束自己的心。菩薩戒裏面的每一條戒律都和自己的心有關,和利他心有關。犯戒很多時候都是爲了自利而說妄語、不接受別人的忏悔等等,爲了自利而自贊毀他就很容易犯戒。

  我們守護戒律、守護學處,本身就是修菩薩行、就是行菩薩道。不要把菩薩戒和整個菩薩道完全分開,不要認爲離開了菩薩戒,還有一個其他的菩薩道修行方式。實際上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個戒律已經包括了所有菩薩道修法。如果能夠把戒律和學處守持圓滿就能成佛,學處就是讓衆生成佛的一種方法和規範。

  我們在這個規範中,可以逐漸地讓自己的心清淨,讓自己的心和菩薩的心成爲一體、和解脫大道成爲一體。戒律就像引水的水渠,有了水渠,水就可以最終到達目的地;沒有水渠,放任自流,水很快便會幹涸。我們的心如果有了菩薩戒學處的約束,就會在菩薩行的軌道中逐漸前行,去掉很多不好的心態,累積很多功德,很快可以進入解脫道。

  千萬不要把學處想成是約束自己、讓自己不自在的東西,天天這樣想就不願意守戒了;如果經常想它的功德、利益和必要,思維不受戒的過患(因爲每個人都還是願意爲自己負責),這樣我們還是願意守戒。從功德利益方面多考慮,就能夠幫助自己守持好戒律。

  前面第叁品講到要讓自他歡喜,按照這樣的經驗,當我們講某法有很多功德利益的時候,人們都會很有興趣聽、非常願意做。就像一個人推銷自己的産品,如果他非常能說會道,把産品誇得天花亂墜,下面的聽衆被打動了,就很想去買。我們推銷佛法也是這樣:哦,菩提心的功德如何如何大!對自利的功德如何大!對他利的功德如何大!第叁品講完,有些人就熱血沸騰了: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受菩薩戒!

  推銷員給我們推銷産品,我們把東西買回去屬于自己之後,一方面得到了産品能夠提供的服務;另一方面,我還會關心這個産品的保養。不交錢的時候,它壞了也好,怎麼樣都和自己無關,交錢之後馬上變成了我所,變成我的東西之後,它哪個地方磨損了,哪個地方怎麼樣了自己都會關心起來。

  菩薩戒也是一樣。我們受菩薩戒之後帶來了功德利益,但是我們還要觀察,得到菩薩戒之後還應該做什麼,如果不注意,過失也會隨之而來。

  講完令自歡喜、令他歡喜之後,這個東西是屬于自己的了,現在菩薩戒也是屬于自己的了。受戒之後,對凡夫人而言,結果是雙面性的:如果守持得好,可以帶來無窮無盡的功德利益;如果守持不好,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並不是菩提心、菩薩戒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如果你失壞了菩提心、失壞了菩薩戒,就會帶來過患。第四品緊接第叁品就會講這個問題。當我們付錢之後買了商品,我們的腦袋就逐漸清醒過來:哦,這個東西屬于我啦!我要對它負責,不能隨便。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菩薩戒,得到了這麼大的功德和利益。當我們真正開始逐漸守護菩薩戒的時候,也要開始學會面對一些麻煩。我們內心當中自私自利的我執,並不會因爲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而消失,它還會存在、還在掙紮、還在起作用。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怎樣和我執鬥爭?怎樣保護菩薩戒?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

  所以第叁品講完之後,第四品緊接著就講不放逸。當我們高興完之後,要知道:如果舍棄了菩提心有什麼過失,必須要小心謹慎地去守護它。華智仁波切的科判說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是“生起之後不退失的方便”。第一品是“珍寶菩提心,未生者令生”;第四品、第五品和第六品“已生令不退”。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不退失的方便

  ——小心謹慎地保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第四品、第五品按上師講義,主要是宣講了六度中的持戒度;第六品是安忍度;第七品是精進度;第八品是禅定度;第九品是智慧度;布施度散于各品中。

  現在菩提心、菩薩戒已經屬于我們了,和我們有關系了,要怎麼樣去保護它?怎麼樣避免給自己帶來負面的過患?要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去修持不放逸品。前面講完了略說。

  己二(廣說)分叁:一、謹慎修學所修;二、謹慎所依暇滿;叁、謹慎所斷煩惱。

  前面講的是謹慎取舍不放逸品,此處也是用叁個謹慎來宣講:首先是謹慎修學所修的法;第二個謹慎所依的圓滿身體;第叁個謹慎所斷的煩惱。

  庚一(謹慎修學所修)分叁: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舍棄菩提心之過患;叁、教誡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首先講不舍棄菩提心的合理性,我們不能夠舍棄菩提心,這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

  

縱已事成辦,後宜思取舍。

  這個頌詞與下面的頌詞相對應。首先看第一個頌詞“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我們在世間當中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率爾未經意”就是偶爾的、沒有經意、沒有考慮,就發誓決定要做這個事情。“不慎思”就是想是想了,但是沒有謹慎地去想,沒有慎重地分析。有時我們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一種是根本沒有想,隨口就答應說我要做這個事情;第二種是想了一下,但是沒有想透徹,在沒有慎重分析的前提下,自己發誓要做某個事情。

  “縱已事成辦”:雖然已經發誓要成辦這個事情了,或者在別人面前已經說了;“後宜思取舍”:是指後來還可以再思考到底做不做,通過觀察之後覺得有利益就做,沒有利益就可以放棄。這是關乎個人的、屬于世間一些事情,雖然有些是很重大的,但是如果和解脫道、和衆生利益相比,仍然不算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世間上的事情,雖然剛開始發了誓要成辦,但後面…

《《入菩薩行論》第3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