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我知道這是業,知道不對,我還會忏悔。但是造業之後,我不知道這是錯的,還認爲自己是對的,認爲自己修行好,這個最可怕。你根本沒認識到就不會對治,以後會再再地犯。所以爲什麼提倡廣聞博學?因爲博學之後可以了知很多這些未知之處。這不是一個人隨隨便便講的,是佛陀以智慧觀察在經典中宣說的,所以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了知這個道理後我們就很害怕了:怎麼辦?肯定沒有機會解脫了,但這個也不一定。雖有這個業,反正在我們沒有死之前,在惡業沒有成熟之前,還有一個挽救的方法——就是忏悔,我們可以使用忏悔讓業提前消亡,所以每天忏悔很重要。
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不能說自己很清淨不用忏悔了,隱藏在我們相續中沒有發現的、每天起心動念所産生的罪業,可以說無量無邊。如果每天早晨不忏悔、中午不忏悔、下午也不忏悔,我們的罪業會增長無窮。作爲一個標准的修行人,早上會忏悔一次、中午會忏悔一次。早上忏悔前晚的業、中午忏悔上午的業、晚上忏悔下午的業,睡覺之前把下午的業做一個清算和忏悔。當然佛陀講過:最好是不犯罪,如果犯罪之後懂得忏悔也是智者。
還有一個補救之道就是生慚愧心,佛陀講了這麼多教言自己做不到,感到很慚愧。生起慚愧心之後要精進去忏悔,雖然以前我造作了很多諸如此類的業,但無論如何還是可以忏悔的。
頌詞講了想布施又沒有布施所導致果報的嚴重性,下面緊接著頌詞作了個對比:
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
前面講了,對一個衆生想布施一點很少的東西,沒布施都會墮餓鬼,何況此處衆生是指一切有情。首先你請了十方諸佛、十方大菩薩還有金剛上師,由他們做證人,對境是很嚴厲的。就如我們在世間做事一樣,隨便找幾個乞丐做證人,最後違背了也沒什麼用;但如果請的證人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如果違背了後果就會很嚴重。
同樣,我們請的證人都是嚴厲的對境,我們請客的對象是一切衆生,所以欺騙客人就相當于欺騙一切衆生,欺騙了所有的客人同時也欺騙了證人。雖然客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因果不是對方知不知道的問題,不能說對方不知道就沒有因果,因果是從自己內心中生起來的,即使對方不知道,但因果鏈已經形成了。
所欺騙的是什麼呢?前面是講很微少的東西沒給會墮惡趣,現在是答應給衆生最善妙的佛果、最好的東西,現在卻反悔了沒給。這麼嚴重的罪業怎麼能生善趣呢?首先是想請衆生赴安樂宴,“後反欺衆生”,自己發願之後根本不去實踐菩薩戒,根本沒去修持能令衆生解脫的善法,這怎麼能生善趣啊?絕對沒辦法。我們舍棄了菩薩戒、舍棄了菩提心就會有墮惡趣的過失,這是合理的。通過這種理證和對比就知道,這種過失相當嚴重。知道之後,我們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在生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之後,要通過一切方法來堅持菩提心。
實際上有時我們覺得修行很困難,真正觀察下來,最困難的也就是現在這段時間。如果按照道次第來講,到了見道以上就不存在退失的問題了,從見道到菩薩地到佛地,都不會有任何問題。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法位”四善根已很成熟了,小資糧道會生起無僞的菩提心,中資糧道精進也産生了,大資糧道神通也會具足,到那個時候修行逐漸上路了,修行上路之後,煩惱和困惑就沒那麼多了。
真正困惑、麻煩的階段就在剛發了菩提心、還沒有生起道地功德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是最困惑、最難熬的時候。就像我們在走遠路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最難走,跑步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最難堅持,但如果堅持下去,慢慢就會漸趨佳境。修行也一樣,哪樣事情沒有困難呢?我們應該知道,所感受的困難是有限的。佛菩薩也在加持我們,因爲我們發了菩提心,已成了佛家族的一員,佛肯定會關照我們;文殊菩薩等兄長也會幫助我們、加持我們,這方面的外力肯定會幫助我們。
雖然我們肯定會經曆一段時間的困惑和麻煩,但是通過修菩提心不斷地累積資糧,福報越來越深厚之後,障礙就會越來越小,修行會越來越順利。如果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
有些修行者和道友現在還沒有覺得遇到了什麼麻煩,有些道友已經覺得遇到麻煩了。不管怎樣,修行的路上有苦有樂,這是毫無疑問的。會有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覺得很精進、很快樂,法喜充滿;有時也會很沮喪,甚至想是不是退掉好。出現這些想法,作爲凡夫人也很正常,否則就不是凡夫了。但關鍵是:不管我們産生多大的痛苦、遇到多大的麻煩,總的目標是菩提心、菩薩戒不要退,不要想退失菩提心。
在不退失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如果遇到麻煩、障礙,就小心翼翼地去對治;平常多祈禱上師叁寶,多念誦祈禱上師叁寶的加持文;多積累資糧;多忏悔罪障;多發願、多回向,循序漸進地慢慢做,這樣我們的修行就會逐漸進入正軌,進入正軌之後修行就會順暢很多。我們要思維:如果退失會有哪些過患,如果不退失將會獲得一切功德利益。以上所講是科判:謹慎修學所修的舍棄菩提心過患之一:異熟果會墮惡趣的內容。
今天的輔導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36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