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放弃了,因为自己没有观察好或者根本就没有观察,这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对待菩提心能不能这样呢
对菩提心就不能这样了,如颂词所说: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菩提心和前面这个问题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方面我们要守持菩提心、受菩萨戒。另一方面,它的功德利益是诸佛佛子通过大智慧详加观察、并且通过实践完全成就之后所宣讲的正法,而不是一般随随便便不经观察、不经考虑,不经实践的法要。它是一切诸佛佛子成佛、成菩萨的通衢大道,不仅经过详加观察,也经过实践检验,是完全经得起考验的方法。所以,第一就是经过诸佛佛子大慧观察;第二是“吾亦屡思择”:我在受戒之前,详细地再三观察,深思后发誓下决心一定要受菩萨戒。
“云何舍誓戒”:然而在我受了戒之后,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呢?现在为什么突然想放弃这个决定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上下两个颂词对照起来观察一下,对于一般世间的平凡人来说:第一,根本没有思择过;第二,虽然思择过或者是说谨慎地思择过,但必定是属于凡夫的智慧。凡夫智慧有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考虑到位,所以凡夫智慧必定是很有限的,中间放弃很有可能。而菩提心是经过诸佛佛子大慧观察的,诸佛和佛子的智慧完全超越了分别心。佛陀是遍知一切的,佛子是部分地证悟法性,他们的智慧都是相当圆满的,远远超胜凡夫人这种有限的智慧。
观察者一个是凡夫的平凡智,一个是属于佛菩萨的智慧,从智慧者本身来进行对比:“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对照“吾亦屡思择”。“率尔未经意”就是根本不考虑,“遇事不慎思”是稍作考虑,得出结论都不可靠。“吾亦屡思择”:我是屡屡思维,思维了好几年。并不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没有任何的作用。“屡思择”的思维方式是经由佛菩萨宣讲的大经大论,经典论典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修法。我通过佛菩萨所宣讲的智慧来思维,然后从比喻、理证、教证、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发的过患,再三思维,通过慎重观察之后得到了结论。
前面颂词表述的是凡夫智,因为没有怎么观察而得到结论,所以随随便便要取消和改变也很正常。后面的颂词第一句是以佛菩萨的智慧去观察;第二句是我经由佛菩萨智慧的轨道去观察,再再屡屡思维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应该是值得信赖的,没有任何的过患、具足一切功德,对自他都有暂时、究竟的利益。我已经决定受菩萨戒,在得到了菩萨戒之后,会不会遇到违缘就要舍弃这个戒律呢?不可能。
我们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如果真是受了菩萨戒之后就万事大吉,颂词就不会出现“云何舍誓戒”。有些人在受戒前后、受戒时都很欢喜,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该遇到的违缘遇到了,该出现的烦恼出现了,或者自己的菩提心跟生活和工作有抵触了,这时想该怎么办呢?——干脆把菩萨戒舍了,舍了之后自己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怎么怎么样。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违缘、遇到麻烦;众生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同。颂词告诉我们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菩提心的戒律是不能舍的。科判是不舍弃菩提心的合理性,为什么不舍弃菩提心合理呢?因为它是佛菩萨观察的结果,也是我自己屡屡思维的结果,所以不舍弃菩提心是很合理的,舍弃菩提心找不到合理的地方。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一、异熟果堕恶趣;二、失毁利他行为;三、阻碍解脱。
科判辛一是不舍菩提心的合理,辛二是舍弃菩提心有什么过患,首先把这个过患讲清楚。有时好象是寂天菩萨在吓唬我们:舍弃菩提心有这个过患、那个过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过患的确存在。比如父母告诉儿子:你不要去摸火,摸火会烧痛你的手!语气很重,一方面有吓唬的意思,另一方面的确是摸了火就会被烧痛。
我们讲舍弃菩提心的过患,一方面也有吓唬的一种必要性。虽然我们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了,但在学习佛法上、在对治烦恼上我们都是小孩子,所以有时也需要吓唬。此外,如果你舍弃了菩提心,一定会有这种过患。分析利弊之后,我们宁可不舍菩提心,因为这是划不来的事情。
所以第一就讲异熟果堕恶趣的过患,然后讲失毁利他行为的过患和阻碍解脱的过患。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诤论。
癸一、真实宣说:
首先真实宣说异熟果堕恶趣: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若誓利众生”:如果我们已经发誓利益众生,在发誓之后如果没有精进履行自己的诺言,或者舍弃自己所发的誓言,就是欺骗了众生。如果欺骗了众生——“来生何所似?”那么来世他的下场会怎样呢?一定会堕恶趣。真实宣说也有略说、总说的意思。
我们现在已经在佛菩萨面前发了誓愿要利益众生、要成佛、修学菩萨道,假如实际上并没有精进地实践,所以一定会堕恶趣。
讲到这里有些人也许会想:有时我们发了誓要利益众生,但有些瑜珈士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去深山里面修法了,他们算不算没有精勤地实践利益众生的誓言呢?算不算欺骗有情呢?——不一定。要怎样理解呢?实际上,不管你有没有真实利益众生的行为,关键是看你是否以利益众生为目标。瑜珈士发了菩提心在深山中修行,从直接来讲,好象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是从间接来讲,是在利益众生,因为他每天都在发愿利益众生,没有离开过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精进修行,以精进修行实践利益众生的誓言。
还有,我们在发了誓愿之后,如果是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地成办利他事业,首先暂时在表面上舍弃了众生利益,也不能算是违背誓言,因为他根本没有舍弃利益众生的誓言,也没有天天造恶业。
噶当派有这样的比喻:有一家人,父亲比较能干,力量比较大,还有妻子和几个孩子。一次他们遇到了饥荒,几天都找不到食物,所剩粮食仅够一人食用,这时家长面临抉择:是把粮食平均分给家人,还是自己吃了?我们认为作为家长应该把食物平分,可是父亲想:与其把食物等分,每人吃一点还是很饿,不如我一个人吃了,我吃了粮食之后有力气,可以出去找更多的粮食,找回粮食的机率更大,儿女受苦只是暂时的。于是他不管其他人的想法,就把粮食吃了,有了体力就去找粮食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有些修行者就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初学者本来自己的力量就很弱,如果把力量平均分配去利益众生,每个众生得到的利益很少,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先精进地修持,等力量更强大之后再来利益众生。作为初学的菩萨,这种选择不是可以批评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修炼菩提心的方式。还有,在你有力量、有机缘的时候,也可以一边利益众生,一边提升菩提心和修行。
关键不在于行为怎样,主要看有没有放弃利益众生的心。为了利益众生,你去修法是利益众生,你去帮助众生也是利益众生。只要大的原则没有抛弃,所以不管你是闭关还是采取别的方式,都可以说是利益众生。
当然有些人闭关完全是为了躲清闲,这就肯定不算是菩提心,上师经常批评这类人。因为躲到山里面很清净,睡懒觉也没人管,做什么非法的事都没人管,还背了个修行者的好名声。有些人就追求这种修行者、禅修者、实修者的名声,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也不好说。
所以有一点力量的时候,应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上师讲经多次说过,如果真实地为了利益众生去闭关修持,表面上好象没有做利他众生的事业,实际上根本不是欺惑有情,绝对不会堕恶趣的。这方面我们要把问题了知清楚。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为什么发了誓愿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去实践就会堕恶趣?欺骗有情一定要堕恶趣吗?《正法念处经》中这样讲“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如果自己思维之后,想把东西布施给众生,所施物也是很微少、很平常的物品,但想了之后“因悭未施予”,后来自己因悭吝而没有进行布施:“算了,还是留着自己用。”“经说堕饿鬼”——《正法念处经》中讲此人会堕饿鬼道。颂词即是经文的一部分,经典中讲:仅仅稍微思维没有布施就会投生饿鬼道。就说我稍微想一下,要把一个茶杯、一个东西布施给张三,但是后面没有布施,因这个业也会投生到饿鬼道去;如果已经立誓了,一定要把东西布施给张三,而不是稍微想一下,心力就更强了,如果还是没有布施出去,结果就会堕入地狱。
业果之道是非常深细、非常细微的,有时候我们想:只是几个念头无所谓吧?或者:我没有杀过人、没有偷东西,所以我的修行很好。但意业是很微细的,因果是很严重的。看一下教证再反观自己的行为,估计每个人都会捏把汗。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做,一高兴就想把这个东西给张三,后面又想:算了,不给了,我自己用吧;或者说我决定无论如何要布施给他,但后来却没有布施。按照佛的智慧和经典的意义来观察,如果你想了一下没布施,已经种了投生饿鬼的业因;如果已决定了要布施却没有布施,已经种下了堕入地狱的业因。
修行很困难啊!因为我们根本不懂这些道理。就觉得不就是个意业嘛,心里有一二个想法无所谓。其实,最怕的不是已经造了怎样的业,最怕的就是我们造了业还根本不知道这是业…
《《入菩萨行论》第3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