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7課

  《入菩薩行論》第37課

  今天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通過十品的教言教導我們發起殊勝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成佛的通衢大道,作爲後學者,必須要了解、修行這樣殊勝的成佛之道。十品中前叁品講到了菩提心沒有産生而令生起,中間叁品(四、五、六品)是生起之後如何不退轉。現在正學習中間叁品中的第一品,即第四品——不放逸。

  前面已經提到了不放逸的本體是謹慎取舍,也就是對我們的行爲做謹慎取舍:一方面在整個修學佛法過程中,對因果及其他方面的謹慎取舍;一方面大乘的經論主要指圍繞菩薩行、菩薩戒做謹慎取舍。

  在修學菩薩行的過程中,如果舍棄了菩薩戒會有種種過患,反之會有種種殊勝的利益。在無始輪回中,我們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在所作的事情中,佛陀通過殊勝智慧觀察,唯有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重要、最有意義。現在所說謹慎取舍,就是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之後,一定要不放逸,真正了知守持菩薩戒的殊勝功德利益。如果內心有舍棄菩提心的念頭要趁早製止,如果有違犯菩薩戒的行爲,要通過殊勝方法如理如法地忏悔。

  現在學習的科判是講舍棄菩薩戒會墮惡趣的異熟果,其中真實宣說和彼之應理的科判已經學習完了,今天要講的是:

  癸叁、遣除爭論: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前面提到如果舍棄了菩薩戒、舍棄了菩薩行、舍棄了菩提心,相當于欺騙了一切衆生,這樣無法生善趣,一定會墮入惡趣中。見到這個頌詞,學習它的意義時,我們內心會産生疑惑:因爲在佛經當中,曾經記載了有些人舍棄覺心(菩提心),但還是成辦了解脫果,這個怎麼解釋呢?佛經和論典是否有相違的地方呢?做爲後學者,産生這種疑惑就會猶豫不定,很難堅持“一定要守持菩薩戒,否則墮惡趣”的見解。寂天菩薩造論時考慮到這個問題,提前把問題提出來,然後再做解釋。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這句在各種注釋中都有詳細的介紹:佛經中記載舍利弗尊者,以前在六十個大劫中修持菩薩行,有一次一個惡魔索要菩薩的右手,菩薩自己砍斷了右手,用左手給他做布施,結果這個惡魔指責尊者用不恭敬的方式給他做布施(在印度,以右手遞東西是恭敬的行爲,左手給別人東西是侮辱性的、不恭敬的行爲),尊者當時想:已經把右手砍斷了,只有用左手給你布施,現在還說布施不清淨、不恭敬,衆生真是很難度。因此生起了厭煩心,舍棄了發心。但舍棄發心之後,沒有因此而墮惡趣,後來他在佛的教化下獲得阿羅漢果位。這是一種說法。

  《大智度論》中有另一種說法:舍利子尊者很長時間行持菩薩道,一次有個乞丐想要他的眼睛,尊者挖下眼睛作布施,不料那個乞丐聞了聞說:“很臭!”,便把眼睛扔到地上用腳踩碎。當時尊者産生極大厭煩心想:眼睛有用處布施才有意義,但卻被這樣糟蹋。尊者感到衆生實在難以調化,一個衆生尚且如此,更何況所有的衆生,度衆生非常困難,因此當下舍棄了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趣入了小乘,在佛陀的教下獲得阿羅漢果。

  經典中還記載金色尊者曾經在四十劫中修持菩薩行,後來也是因爲一些衆生的惡行,舍棄了菩提心之後變成緣覺。這些都是舍棄菩提心沒有墮惡趣的公案。

  在佛教曆史上,除了經典中有記載的這些尊者外,還有一些是在即將舍棄菩提心的時候,遇到了其他因緣而阻止。

  比如在第叁次結集經典的時候,曾經有一位法友尊者想要參加,但因顯現上沒有證悟聖果,主持者不允許他參加結集。尊者說:“這個很簡單,我把項圈扔到空中,等它落地的時候,我當下可證悟阿羅漢。”當他正做之時,有菩薩接住了項圈,然後解釋說:這位法友尊者將在賢劫示現成佛,不能因爲這件事情讓他趨入小乘。雖然不是因爲逆緣要他舍棄菩提心,但舍棄菩提心,必定障礙成佛,會對無邊衆生的利益造成傷害。

  還有一個公案:陳那菩薩和外道辯論獲得勝利,但外道辯敗後沒有服輸,卻用法術噴火,把陳那菩薩的衣服等資具全部燒毀了。菩薩因此産生厭煩心,覺得這些衆生非常難以度化,不如自己趨向涅槃。于是把寫論典的白土扔到空中,想等白土落下時趨入涅槃,但抛上去很長時間都沒見到白土落下來。他擡頭一看,原來是文殊菩薩接住了白土並給他做了開示:如果你舍棄衆生而發小乘心,會産生下劣的智慧;不管怎樣,從現在直至成佛間,我會一直攝受你。

  爲什麼要講這些事例呢?就是爲了說明:發了菩提心,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緣。有些原因是因爲衆生剛強難化,如果發心度化一切衆生,都要一一面對此類衆生;另一個原因是:當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魔王波旬會非常害怕、恐怖,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菩薩繼續發菩提心、守菩薩戒。比如在菩薩面前贊歎小乘修法殊勝,使他從大乘修法中退失,對小乘修法産生興趣,舍棄菩提心轉而趣向小乘。趨向小乘後,雖然有的人獲得阿羅漢果,但如果舍棄了菩提心、菩薩行,即便獲得阿羅漢果,也是對無邊衆生的利益做了傷害。

  有時我們會認爲:同樣都是學佛,不學大乘轉而學習小乘,實際上沒有什麼可指責的。上師在注釋中說:從世間角度而言,學習這些教法都是自由的;但從因果和修學佛法的角度講,發了大乘心,對一切衆生都有利益,如果舍棄大乘轉而發小乘心、修持小乘之道,則舍棄了無邊衆生的利益,這是魔王波旬最樂于見到的事情。一個菩薩取證了小乘果,魔王會非常歡喜,更何況一個菩薩真正退失菩提心,完全從佛道中退失,魔王波旬會更爲高興。所以他會用各種伎倆讓菩薩轉變自己的心:有時是自己不想學,有時是家人或其他違緣障礙,用種種方法使他逐漸從菩提心中退失。所以在修菩提心、學菩薩行時,內心的障礙、魔王的障礙都要面對。如果沒有堅持不放逸,沒有謹慎取舍,非常容易退失。不像極樂世界沒有退失的因緣,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讓我們退失繼續修學佛法、修學菩提心的因緣。所以,要正視現實,我們處在一個很難堅持菩提心的環境和時代中,發了菩提心之後,要從多方面堅持自己的菩提心。

  有些人會想:其他經論中講,舍利弗尊者和金色尊者舍棄菩提心之後,一個成就阿羅漢果,一個成就緣覺果位,而本論頌詞卻說舍棄了菩提心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何況獲得解脫果,這不是很矛盾嗎?寂天菩薩回答:“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其實並不矛盾。有些人舍棄菩提心,成辦了解脫果,這說明業力的的確確不可思議,要完全了知舍棄菩提心卻沒有墮惡趣反而成就解脫果的因緣,這樣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得一清二楚,我們根本無法了知,實際上是遮止我們去思維這類特殊因果。

  綜合這個頌詞和前面頌詞的意義,做一個總結:從普遍的角度來講,本來是要利益衆生、發了利益衆生的誓願,也邀請了諸佛菩薩做爲證人,答應要給一切衆生布施成佛的樂宴,現在如果舍棄了菩提心,就欺騙了衆生,也欺騙了諸佛菩薩,根本沒辦法獲得善趣的安樂,一定會成熟惡趣的果報。經典所講舍棄菩提心獲解脫果的例子,應理解爲特殊事例,是不可思議的特殊業力,凡夫人難以思維,只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爲什麼有些人舍棄了菩提心,卻成辦了解脫果呢?其他尊者對其中的因果做了一些分析:有些論師認爲:利益衆生的世俗菩提心已經舍棄,但證悟空性智慧沒舍棄的緣故,仍然可以獲得解脫。這個怎麼理解呢?舍棄菩提心後不再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而奮發,是舍棄世俗菩提心,但修持人無我空性的智慧沒有放棄,因爲這個緣故而沒有墮惡趣卻獲得解脫果。法王如意寶和上師在講解這個頌詞時,是直接按照寂天菩薩的頌詞意義解釋:“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寂天菩薩說,到底什麼原因導致舍棄菩提心卻沒有墮惡趣,是很特殊的因果,我們根本沒辦法了知,對此完全了知的只有佛。我們也許會認爲這是推脫之詞,沒有把這個問題做個詳細分析和解釋,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爲業果相當微細,作爲凡夫,對于很複雜的因果,只能了知粗大的部分——比如農夫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或者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拳等,還有很多很微細、最微細的因果根本沒辦法了知。頌詞中寂天菩薩回答得非常圓滿:這個業力不可思議,唯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既然有這樣的先例,是不是我舍棄菩提心,也可獲得解脫果?既然已經有舍利子尊者、金色尊者這些事例可以遵循,我自己是不是舍棄了菩提心之後,不會成熟墮惡趣的果報?這是沒辦法給自己打包票的。因爲佛陀在經典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如果受持了菩提心、菩薩戒之後又舍棄,並不是像很輕率的決定做一個事情又反悔這麼簡單,實際上欺騙了所有衆生,中斷了一切善法的修行,是很大的惡業的緣故,所以很難因此而獲得善趣,更何況獲得解脫果位。從這個方面來講,特例是針對某些人的特殊業力,這種特殊業力我具不具足呢?很難說。還是老實按照寂天論師的意思,要了知過患後做謹慎的取舍,這是從普遍角度來講。這種難以思維的特殊業力,在整個曆史上都非常非常少,一般人如果舍棄菩提心,想要再進一步獲得殊勝果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通過以上的分辨遣除爭論,讓我們們進一步加深了正見---舍棄菩提心一定墮入惡趣。

  

壬二、失毀利他行爲:

  舍棄了菩提心,將失毀利他的行爲,失毀利他行爲,會導致很嚴重的罪過。從善法的角度來講,所有的善法都以利他爲主:世間善行以利他爲核心,小乘的善法中以利他爲主,大乘菩薩當然更是唯求利他。既然都是利他,那有何差別呢?

  大乘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放棄自己的種種利益,因此更加清淨、更加偉大。小乘的修法也是一種善行,也有利他而修行…

《《入菩薩行論》第3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