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業,爲此我們遭到很大的損害。
這是從殺一個衆生的角度講,其他偷盜、誹謗等罪業也是同樣的,毀壞一個有情的快樂,自身就會遭到很大的損失;何況毀壞盡虛空界有情的快樂。如果對菩薩修善法製造違緣,或者使其失壞菩提心,損害了無量無邊衆生的快樂,如何不墮惡趣呢?肯定會墮惡趣的。《注釋》中引用很多教證,《寂滅決定生滅經》中講:一個人如果搶奪南瞻部洲一切衆生的財富,而且斷除一切衆生的生命,罪過很嚴重,如果一個人對菩薩甚至于只是布施旁生一團食的善行作障礙,後者的罪過完全超越了前者無量倍。
因此,我們要經常思考,寂天菩薩也再再講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對因果的取舍本末倒置。如對殺生、偷盜這樣因果很重視,一方面是正確的,但是很容易忽略“菩提心”,隨便把菩提心舍棄。或者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抛棄菩提心;不再學大乘道,趨入小乘,認爲小乘道很快會獲得解脫等,這樣去毀壞菩提心,還覺得沒有什麼過失。上述教證告訴我們:如果對成佛的善業做障礙,過失要比搶劫殺害一切衆生的過失嚴重無量倍。因此,我們在學習或作抉擇時,這是非常重要的取舍因果之處。發了菩提心,千萬不要失壞菩提心,只要未失壞菩提心,即便暫時犯了一些過失,通過菩提心的威力,忏悔也很容易清淨。若失壞菩提心,雖然其它的十善業道修得圓滿,業因果或者戒律守持得很好,對自己的修行來講,也只是本末倒置,抓次要的放棄了主要的。般若經論中說:這是一種魔道、顛倒之道和入魔之相。
因此,毀壞一個衆生的快樂要感受很嚴重的痛苦果報,何況損害了無邊衆生的快樂,這種過失就更加嚴重了。
壬叁、阻礙解脫:
故雜墮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沈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些人會想:舍棄了菩提心,犯了菩薩戒不要緊,我再發就可以了,通過再次發菩提心的力量能使以前墮罪消失,讓自己不墮惡趣。這樣能否彌補過失?由于一個人相續中,間雜了墮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這兩種力量此起彼伏,所以升沈輪回。菩提心力讓我們上升,罪墮力讓我們下墮,在升升沈沈中,登菩薩地則會拖延很長時間。
我們的想法比較簡單:如果犯了菩薩戒就忏悔,舍棄了菩提心再發起來不就行了嘛!好像有點道理,但這樣只會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誤了。如果一直堅持很清淨的菩提心,就可以很快登初地,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獲得廣大、清淨的利益衆生的力量。
如果墮罪的力量和菩提心的力量夾雜在相續中,這兩種力量交替起作用,犯墮罪時,就去重新發菩提心、去忏悔,發之後又開始退失,退失之後又發……你退失時是一種墮罪,發心時是一種功德,就好像兩個力量很大的人同時拽著一個人往兩邊拉,中間的人在原地沒辦法動彈。修菩薩道要避免出現這樣阻礙解脫的事情。
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相續中全是墮罪,那肯定不會呆在原處,只會墮惡趣。所以修菩薩道的人,必須把以前阻礙解脫的罪業清淨掉,再不造新罪,開始修持善行,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累積更多的資糧,趨向于非常清淨的目標。但現在我們相續中既有墮罪的力量又有上升的菩提心的力量,兩種勢力夾雜起作用,會讓我們在輪回中此起彼伏,拖很長的時間不能登地。“久蹉跎”,就是拖延很長時間的意思,讓我們一直在輪回中,沒有辦法獲得解脫。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堅持菩提心,盡量避免發心過程中的這些過患;依止善友,經常觀修菩提心的力量。很多事情都是來自于習慣,就好像一個人以前不吸煙,習慣了吸煙之後要讓他放棄很困難;或者一個人以前不喝茶,喝茶時間長了之後突然不讓喝,就覺得很不習慣。同樣的道理,只要習慣了菩提心的修法,以菩提心做爲修心及生活過程中主要的思維模式,一旦習慣了,讓我們不要以菩提心思維都很困難。
菩提心的力量非常偉大,雖然暫時來講它是一種有爲法,是一種心所,但只要我們長時間串習——去討論、去思考、去觀修,就可以讓它從無到有,成爲相續中的主導力量,不會出現發了菩提心後又想放棄,或以其他悭吝心夾雜其中,使它變成雜有罪過的心態,而使它變得非常清淨、非常有利。
諸佛菩薩在最初修行時,和我們一樣是凡夫人,同樣具有煩惱、我執等很多習氣,但通過這種修法再再觀修,就逐漸擺脫了輪回中固有的思維,擺脫了凡夫衆生的習氣,逐漸使菩薩的行爲、思維、功德在相續中生起,從而成爲聖者。
現在學習了這樣殊勝的法要,能不能讓它在相續中起作用,就要看我們在這上面下多大的工夫,如果只是像玩耍一樣,法雖然很好,但不能融入相續,這是自己的過失,不是法的過失。學習這麼多頌詞,無外乎是從方方面面刺激我們這顆麻木的心,讓我們精進起來,重視菩薩道的修行,不要把它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世間的東西,要明白它是所有所知中,最重要的所知;是所有學問中,最殊勝的學問;是所有智慧中,最善妙智慧。
輪回當中的事情,無始以來我們做了無數遍,每次都是同樣的結果。比如轉生爲人,每次從孩童到少年、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到死亡,都有一個拼搏、積累的過程,辛辛苦苦積累了很多,最終全部放棄。第二世又重新來,重新積累,積累到最後又放棄。輪回中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最後的結果一無所獲。如果生生世世在菩提心上下工夫,絕對不會在死時完全放棄,下世又重新開始。這就是菩提心、菩薩道和輪回世間之道最大的差別。現在我們學到了自他脫離輪回之道,就不要沈溺在輪回瑣事當中,應該非常重視這種殊勝的修法,讓菩提心深入到內心中去,變成自己心相續一部分。
《《入菩薩行論》第37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