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45課
寂天論師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宣講的是幫助立志成佛度化衆生的菩薩,修持菩提道的精要“菩提心”。
從第一品到最後一品都是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同時斷除我愛執,因爲在修菩提心過程中假若我愛執不減弱、不消失,那麼所有的修法都將被我執而轉,這樣的修持還是在走輪回的老路,只是在表面上發菩提心,修持佛道。在發菩提心過程中,如果沒有斷除我愛執,所修持的菩提心等善法,很可能被我執所利用,變成增強我執、增強輪回庸俗心的因。因此,在力爭使內心産生殊勝菩提心的同時必須要斷除我愛執,要配合頌詞的詞句、意義來觀察,哪些是教導我們斷除我愛執,哪些是引發我們利益有情、追求佛道的殊勝意樂。只要了知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同時,也要著重修持斷除我愛執的修法,這就抓住了核心綱要,學習《入菩薩行論》就有了目標。
無論發利他心,還是修菩提道中布施、持戒等六度的修法,都要抓住這兩個主要核心:一方面要去除我執,一方面要産生利益衆生的殊勝菩提心。利益衆生的菩提心産生時,相續中就沒有我執了。通過殊勝的修法滅除我執,一定也能對衆生産生慈悲、愛護和救度之心,這二者之間是一法的兩面,如果修菩提心的過程中,圍繞我執而轉,真正的殊勝菩提心不可能生起。
從第一品到第四品,主線就是圍繞這個前提展開宣說。
第四品按六度的修法來講,是屬于持戒的一部分。守持菩薩戒是整個菩提道的根本,如果我們能夠守持清淨的菩薩戒,就是在修持圓滿的菩薩道,菩薩道獲得清淨,很快就能夠獲得殊勝的佛果。
第四品主要是讓我們謹慎取舍,安住在不放逸的狀態中。現在學習的科判是:“謹慎所斷煩惱”。前面講到對治煩惱過程中,有叁個科判:“披上斷惑的盔甲”,“莫因痛苦而厭倦”,“精進不懈對治煩惱”;現在講到第二個科判:“莫因痛苦而厭倦”,其中又分了叁個科判,現在講第二個科判“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
對治煩惱有很多殊勝利益和功德:可以將我們從輪回的漩渦中解救出來;也能讓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獲得清淨,讓我們菩薩行獲得清淨;還可以幫助我們戰勝無始以來的輪回習氣等等。所以,我們在對治煩惱過程中,遇到一點點的痛苦不能退卻,應想到它的利益,盡量使自己不産生對修道的厭倦心。
按理說,我們應對輪回産生厭倦心,因爲整個輪回的自性是由苦苦、變苦、行苦組成,我們在輪回中感受著這叁大苦爲主的痛苦,已經在毫無意義、充滿痛苦的輪回中,漂流了不可思議的漫長時間。但是,輪回中的衆生本末倒置,對于該厭倦的輪回沒有厭倦,反而覺得輪回具有安樂的自性,對于能夠幫助一切衆生出離輪回的殊勝佛法,卻沒有意樂,稍微遇到一點點的痛苦,就對修法産生厭倦。對于此等衆生的行爲,佛菩薩沒有一味的責怪:爲什麼遇到這麼好的脫離輪回的修法您還會産生厭倦心呢?雖然衆生沒認真修法時佛菩薩也會呵責,但在呵責之外,也傳給我們很多不讓心厭倦的方法:當遇到痛苦時,以說理的方式讓我們接受修菩提道中如何安忍的竅訣,有了這種方便,衆生才能逐漸地接受。在修道過程中産生痛苦時,如果轉爲道用,就能幫助我們脫離輪回,産生偉大的善心,否則就會成爲退道的因緣、修道的障礙。
下面接著講“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的道理:
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
我今爲衆樂,雲何不稍忍?
從“漁夫與屠戶”乃至“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主要指一般世間愚夫,爲了自己的安樂,爲了一點點利益都能忍受寒熱、疲困等痛苦;後兩句頌詞是與前面對比:我今天所修持的佛法,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爲了一切衆生的快樂,我所做的事業這麼偉大、清淨,如果遇到一點點痛苦,更應該欣然忍受。
此處只例舉幾類世間衆生來說明,爲了自己“求活維生計”所忍受的痛苦。其實在整個世間中,在整個輪回中,衆生始終都在做著這些無意義的事情,都是爲了一己私利。
漁夫及家人的生活都是靠打漁爲生,必須駕船穿梭于大海、江河,非常辛苦,平時還要維護船只、漁網,打魚時經常遇到惡劣天氣:下大雨、炎熱、寒冷等,給漁夫帶來很大的困難,但漁夫想到如果自己不去勞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將無以維系,所以雖然飽受寒熱、饑渴、疲困等痛苦,但還是甘願忍受一切艱辛去捕魚。
屠戶亦同,不管是殺豬、殺牛、殺羊等,一大早起來就做准備工作,磨刀、燒開水、把要宰殺的豬牛羊等手腳捆住,然後宰殺,剝皮、取肉,再運去販賣,他們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每天都要做這一切,如果哪一天或一段時間不做,他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錢財。所以,要一而再,再而叁地辛勤勞作,忍受寒熱疲困之苦。
每個衆生都貪圖舒適快樂,但如果找不到維生的錢財,自己和家人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生存,想到這些情況,就必須忍受一切的寒熱等痛苦而四處奔波。
農民在播種時節辛苦播種之後,接著澆灌農田,做田間管理:清除雜草;澇時要排水,旱時要引水等。然而莊稼能否豐收,一方面要看自己付出多少勤作,另一方面要看天吃飯。如果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或不要雨時雨水很多,風不調雨不順,或者要收成時遇到刮大風、洪水泛濫、下雹子等天災,一年辛苦勞作的莊稼毀于一旦,終將一無所獲。所以,農民同樣面對很多困難,那會不會因爲有很多困難,他們就放棄?絕對不會,每一年依舊辛勤勞作,這樣才有豐收的機會,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牧民一般生活在草原或高山,他們飼養牲畜,牲畜繁衍後代,牧民把多余的賣掉,或者取牲畜身上的血肉、毛、皮等販賣,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賴以生存的資具。他們同樣需要忍受寒熱、疲困之苦:放牧時要忍受寒冷的痛苦,擔憂牧群遇到狼群,更擔心傳染病的侵襲,有時牲畜感染了傳染病,眼看牛羊一批批死亡也無可奈何;有時遇到大雪也會使很多牲畜死亡。諸多不可抗拒的災難經常降臨到他們頭上,但這些牧民唯一考慮的是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爲了生存,心裏早有所准備,必須要忍受各種困苦。
觀察這些的原因,是爲了了知世間凡愚不像菩薩那樣,發了殊勝的利他心,有偉大、長遠的計劃,爲了一切衆生暫時的快樂,究竟獲得殊勝佛果,自己默默地發心、修持,並將所有的功德回向給衆生。凡夫人僅僅是爲了自己、朋友或家人能夠獲得安樂,都能忍受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寒熱、貧困等艱辛。那麼,我們發了殊勝菩提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精進修行,爲了成就這種大事業,中間遇到痛苦,爲什麼不能忍受呢?應該忍受痛苦。
此處教導我們,應該想到對治煩惱有很大的利益,利益的來源是“我今爲衆樂”,如果在對治煩惱過程中能夠克服一切痛苦,克服一切違緣,修法在相續中就會逐漸成熟,救度衆生的計劃,就可以真正實現。爲此,我們應該忍受煩惱的侵襲。
此處運用對比來說明:世間人做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都能夠忍受很多寒熱的痛苦,現在我爲了成就偉大計劃而做准備,在實踐中遇到違緣更應該忍受。從另一個側面講,承辦一件小事需要的因緣不多,但要成就一件大事,無論從時間,還是其它的要素來講,肯定需要積聚很多因緣,在此過程中,遇到種種痛苦、違緣肯定要比承辦世間小事的障礙大得多,我們應該做好心理准備。在修法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心情憂慮、家庭負擔,或者在工作中遇到壓力,與人交往遇到種種障礙,事事不順心之時,就應該想到要成就殊勝的大事業,這些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曆史記載中,沒有一個佛、沒有一個菩薩在修道過程中,不遇到任何違緣、痛苦就順利成佛的。
我們發心成佛,就要與無始以來內心中的煩惱習氣作戰、作鬥爭。煩惱習氣習慣于輪回的懶惰,而發菩提心是積極向上,引導衆生趨向安樂的心態和行爲,這是兩種完全相違的心態和行爲。所以,它們相遇時肯定會發生碰撞,一方面是我們習以爲常的輪回習氣,另一方面是我們努力行持的菩提心修法。因此,在修持菩薩道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習慣的輪回習氣肯定會幹擾我們,製造很多的違緣、障礙,令我們憂慮、不順心。但爲了成就利生事業,這些都是必經之路。既然違緣、痛苦無法躲避,我們就要面對,要安忍,要有戰勝它的意樂。如果有了心理准備,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即使遇到一些麻煩、痛苦,也會坦然面對,通過慢慢累積的智慧觀照痛苦,觀察違緣,不讓它成爲修道中的障礙。
通過學習此頌詞,讓我了知了殊勝的利益而“不疲厭”,內心中一直保持著精進的狀態,爲救度衆生成就佛果,我一定要認真努力地修法,有這種心態修持菩薩道就非常有希望了。
癸叁、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另外一種讓我們不厭倦的方法就是要觀察自己曾經所承諾的誓言,爲了不違背自己的誓言,遇到痛苦時不能厭倦。
雖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際,
度衆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出言不量力,雲何非癫狂?
雖然我以前在十方諸佛菩薩、金剛上師面前,發了“欲于十方際、度衆出煩惱” 利益一切衆生的誓願。“十方”是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要度一切衆生遠離煩惱,獲得超然自在的殊勝境界。實際情況如何呢?“然我未離惑”。但是現在我還沒有離開煩惱,遇到痛苦、違緣就厭倦,不想再作度化衆生的修行,想要從菩提道中退失,這時自己就要呵斥自己:“出言不量力,雲何非癫狂”…
《《入菩薩行論》第4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