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46課
下面繼續學習第叁個科判“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吾甯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堅持不懈對治煩惱”是一種決心。什麼樣的決心?就是我甯可被燒殺,被烈火焚身,或遭到砍斷頭顱的痛苦,但我的心不會屈服、順從于煩惱怨敵,絕對不可能任其擺布。達到什麼程度,心不屈服、不順從煩惱怨敵?就是說縱然遇到生命危險,而且是極端恐怖的情況出現,我甯可遭受被焚燒而死、遭到斷頭的痛苦,都不屈服,表現出極其強大的斷除煩惱的決心。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修行者都有這種決心,還有什麼煩惱不可戰勝?平時我們在修持斷煩惱之道時,遇到一點違緣就想退失,不想修法。實際上這種違緣遠遠比不上遭燒殺斷頭之苦。遇到一點點違緣就屈就于煩惱賊,如果我們用這種軟弱的心態修持佛法,怎麼能夠調伏內心的煩惱?煩惱從無始以來就盤踞在我們的相續中,力量非常強大,對治這麼強大的煩惱怨敵,沒有堅強的決心,沒有堅定的誓願,根本就無法辦到。所以,對于修持對治煩惱、斷除煩惱的態度應該是:甯可被燒殺、遭到斷頭之苦也不屈服。有了這種決心,即使遇到世間的種種違緣,也絕對不可能讓我們從修持斷煩惱之道中退失。
此處告訴我們,在內心當中要發堅定的誓願,有了這種誓願就可以和煩惱作戰到底,反之,遇到小小的敵人就已經投降了,那麼遇到真正強大的煩惱怨敵時,根本不可能和它做鬥爭。
曆史上有很多不屈煩惱賊,不順就煩惱賊甯可舍身的修行者。經典中記載:有一位比丘托缽化緣時,不慎進入淫女家中,淫女想方設法引誘比丘,而比丘堅持守持戒律,淫女說:要不然你跳下這個火炕,要不然你就順從我的心意。比丘爲了護持清淨戒律,甯可跳下火坑,也沒有順從貪欲。
《賢愚經》中有個著名的公案,在漢地也廣泛流傳。印度有個小沙彌和師父受一位居士長期供養,居士每天中午把飯、菜送到寺廟。有一天居士受到邀請去做客,因此,居士交代他的女兒負責送中午飯,但他的女兒忘記送午飯的事。到了中午,師父就派沙彌去施主家取午飯,沙彌到施主家後,他的女兒看到沙彌相貌莊嚴,頓時産生了很大的貪欲心,就用各種語言引誘他,並要求他還俗嫁給他,還說她有很多家産。沙彌想:如果現在轉身走開,對方正處于強烈的貪欲煩惱中,假如她追過來大喊大叫,有可能被其他的路人誤解,而引發對叁寶的不信之心,所以沒敢逃跑。此時沙彌急中生智,對她說:“請先進到房子裏,我已經考慮是可以的,但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他讓這個女人爲他找了一間空房,進去後把門拴上,把袈裟脫下來挂在衣架上,找了一把剃刀。他想:以前也有比丘誤入這種淫女的房子,爲了不失戒律跳下了火坑;還曾有一船的比丘,在海中因爲船只損壞全部落水,當時有位年輕的比丘找到一塊船板,另一位出家受戒時間比他長的老比丘告訴他:我出家的年齡比你長,是上座,你應該把船板給我,年少比丘聽了之後,毫無猶豫把船板遞給上座,自己淹死了;沙彌又想:有一群比丘在曠野中被強盜抓住,強盜把他們的衣服搶走,用草捆住他們的手,他們爲了守護戒律根本沒有動一下,連草都沒有拔出來。他們爲了護戒能這樣做,難道我不是佛弟子嗎?難道我不能守護清淨的戒律嗎?他想:現在我不舍棄叁寶,也不舍棄戒律,爲了護戒修行只舍棄生命。想到此,沙彌向佛陀涅槃的方向叁頂禮之後,用剃刀割斷脖子上的動脈而死。這個女人在外等了很長時間沒有動靜,過來看時沙彌已經自殺身亡。她一下子清醒過來,貪欲心立刻息滅,等她父親回來後,她把整個事情告訴父親。當時有個規矩,沙門、修行者死在俗人家中要罰款,所以他自己到國王那裏交罰款。國王問原因,他就把這件事講出來。國王很感慨地說:現在這樣的時代還有如此護戒的修行者,的確非常稀有。國王表彰了這個清淨的沙門,在整個國家裏宣傳此事,很多人因此入道。當然沙彌並不是把頭砍下來,而是自殺身亡。但他的心始終沒有屈服煩惱,爲了戰勝煩惱,他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有這樣的決心,還有什麼煩惱不能戰勝?肯定能戰勝。
這些公案都是前輩修行者的真實事迹。我們後學者看到這些公案應該有所震動、有所啓發。他們爲了護戒、爲了對治煩惱不惜獻出生命,那麼我們現在不能因爲小小的痛苦、障礙就舍棄對治煩惱的修行。
頌詞主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堅持不懈對治煩惱”,哪怕遇到生命危險,都不要屈就煩惱賊。
辛叁、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我們應該知道煩惱是可以被斷除的,如果煩惱始終不能斷除,我們下很大的工夫,最後還是紋絲不動,那我們精進修持就沒有意義了。但可喜的是:煩惱是能夠被斷除的,它的自性決定了它一定可以被斷除。想到煩惱可以通過精進修持而斷除,我們就應生起歡喜心,進一步堅定修持斷煩惱之道的決心。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常敵”就是普通的怨敵。世間普通的怨敵受到強力驅逐出境後,仍然可以盤踞在他鄉養精蓄銳,待實力恢複之後就卷土重來對你進行加害,但煩惱怨敵並不是這樣,如果一次性地從根本上根除,煩惱不可能再度複返。我們都知道,世上的怨敵有時雖然把他趕走,但他可以在其他地方盤踞、培養勢力;有時雖然頭目被殺死,但他的部下會在其他地方重振旗鼓;有時把怨敵家裏的大人都殺了,但小孩可以隱藏起來以後再報仇,曆史上的《趙氏孤兒》就是個典型實例;有時把本人殺死了,但他的親友又承擔了所謂報仇的責任,所以這種怨敵總是無法徹底消滅。
世間的怨敵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複出現,那煩惱怨敵會不會如此?如果煩惱怨敵也像平常怨敵一樣,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雖然我們把煩惱完全斷除,但它也可以養精蓄銳、卷土重來。如此一來,我們努力修持“斷除煩惱之道”就沒有意義了,因爲它可以無數次重返而來,把煩惱擊敗了又産生,這樣永遠沒辦法根除煩惱,修道就沒有了意義。但寂天菩薩很肯定地告訴我們:“惑賊不如是”,就是說煩惱的怨敵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如果一次性把煩惱完全鏟除,它絕對不可能再卷土重來,一滅永滅。
在佛經及很多論典中,講到斷煩惱的功德,如果修行者獲得見道果位,已經把“見所斷”斷掉之後 ,見斷永遠不會再産生;如果到了修道圓滿的時候,把“修所斷”斷掉,“修斷”永遠不可能再出現。也就是說煩惱斷除後絕對不可能再次産生。
在小乘有部的論點中,曾經提到阿羅漢退失的情況,也叫退法阿羅漢。阿羅漢在斷除“修斷”之後,有可能從阿羅漢的果位退失,也就是說相續中突然産生“修斷”,然後就從阿羅漢果位退失。當然,按照小乘自宗的說法,退失的時間很短,因爲阿羅漢有基礎,所以在很短時間就可以恢複。退到什麼程度呢?絕對不可能退到凡夫,最多退到初果就不會再往下退。
小乘有部有時有必要這樣講,但在大乘論典中不承認這種說法,認爲這是不了義的說法,既然已經斷除了修惑,不可能突然在相續中出現煩惱。因爲要獲得阿羅漢果位,煩惱障的種子要完全滅盡,已經沒有種子了,憑什麼重新産生修斷呢?它是沒有因緣産生的。所以大乘、小乘經部不承認阿羅漢得果後退失的情況。我們中間插述一下,有一些觀點是這樣認爲的,實際上阿羅漢不可能退失。
所以我們一旦把煩惱滅盡,它絕對不可能卷土重來。世間有很多怨敵卷土重來的事例,漢朝時雁門關之外很多遊牧民族經常騷擾關內,漢文帝把匈奴打跑後,一段時間它又重新來犯,又開始打,疲于奔命。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我們和煩惱作戰,是一勝永勝,如果真的一次性把煩惱鏟除了,它絕對不可能有再度複返的機會,這就是“惑賊不如是”。
爲什麼“常敵”(世間的怨敵)驅逐之後又會“力足旋複返”?而煩惱賊則一斷永斷,不會再回來的原因何在?我們要知道原因,不知道原因我們的內心中還可能有疑惑。
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煩惱被慧眼所斷,從我們相續中驅逐出去後,它住在什麼地方呢?沒有任何住處,無處可去,所以不能再返回來傷害我。對于可以一斷永斷,不能再返回來傷害我的煩惱,本來是可以斷掉的,但由于我內心怯懦,不具足精進,所以至今爲止還沒有斷除煩惱。相反,如果我具足精進斷除了煩惱,那煩惱絕對不可能在我的相續中反複生起,想到這裏就覺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如果一個怨敵永遠滅不掉,總在威脅你,並一而再、再而叁地騷擾你,試想煩不煩?肯定寢食難安。現在對于煩惱怨敵,只要我們具足精進,就一斷永斷,不會反複出現騷擾的情況,就會永遠得到安甯和自在,想到這就會很愉快。但現在面對這樣的好事,我們居然沒有去做,因爲內心怯懦、缺乏精進而不去做斷除煩惱的修行,的確很不應該。
“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住?”爲什麼世間的怨敵可以反複回來,而煩惱斷除之後就不會産生?我們可以分析:因爲世間人相續中暫時有一個讓怨敵返回來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執、煩惱。只要受害者相續中有我執,心中就會有和他作對的怨敵的概念,對他而言,怨敵會再再回來,或者他會再再樹敵。對對方來講,相續中也有我執,我執未斷,他就會想到還有怨敵要滅,只要有機會就會想方設法地傷害他,直到把他消滅。暫時來講,因爲怨敵的雙方都會有…
《《入菩薩行論》第4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