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46课
下面继续学习第三个科判“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
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坚持不懈对治烦恼”是一种决心。什么样的决心?就是我宁可被烧杀,被烈火焚身,或遭到砍断头颅的痛苦,但我的心不会屈服、顺从于烦恼怨敌,绝对不可能任其摆布。达到什么程度,心不屈服、不顺从烦恼怨敌?就是说纵然遇到生命危险,而且是极端恐怖的情况出现,我宁可遭受被焚烧而死、遭到断头的痛苦,都不屈服,表现出极其强大的断除烦恼的决心。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修行者都有这种决心,还有什么烦恼不可战胜?平时我们在修持断烦恼之道时,遇到一点违缘就想退失,不想修法。实际上这种违缘远远比不上遭烧杀断头之苦。遇到一点点违缘就屈就于烦恼贼,如果我们用这种软弱的心态修持佛法,怎么能够调伏内心的烦恼?烦恼从无始以来就盘踞在我们的相续中,力量非常强大,对治这么强大的烦恼怨敌,没有坚强的决心,没有坚定的誓愿,根本就无法办到。所以,对于修持对治烦恼、断除烦恼的态度应该是:宁可被烧杀、遭到断头之苦也不屈服。有了这种决心,即使遇到世间的种种违缘,也绝对不可能让我们从修持断烦恼之道中退失。
此处告诉我们,在内心当中要发坚定的誓愿,有了这种誓愿就可以和烦恼作战到底,反之,遇到小小的敌人就已经投降了,那么遇到真正强大的烦恼怨敌时,根本不可能和它做斗争。
历史上有很多不屈烦恼贼,不顺就烦恼贼宁可舍身的修行者。经典中记载:有一位比丘托钵化缘时,不慎进入淫女家中,淫女想方设法引诱比丘,而比丘坚持守持戒律,淫女说:要不然你跳下这个火炕,要不然你就顺从我的心意。比丘为了护持清净戒律,宁可跳下火坑,也没有顺从贪欲。
《贤愚经》中有个著名的公案,在汉地也广泛流传。印度有个小沙弥和师父受一位居士长期供养,居士每天中午把饭、菜送到寺庙。有一天居士受到邀请去做客,因此,居士交代他的女儿负责送中午饭,但他的女儿忘记送午饭的事。到了中午,师父就派沙弥去施主家取午饭,沙弥到施主家后,他的女儿看到沙弥相貌庄严,顿时产生了很大的贪欲心,就用各种语言引诱他,并要求他还俗嫁给他,还说她有很多家产。沙弥想:如果现在转身走开,对方正处于强烈的贪欲烦恼中,假如她追过来大喊大叫,有可能被其他的路人误解,而引发对三宝的不信之心,所以没敢逃跑。此时沙弥急中生智,对她说:“请先进到房子里,我已经考虑是可以的,但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他让这个女人为他找了一间空房,进去后把门拴上,把袈裟脱下来挂在衣架上,找了一把剃刀。他想:以前也有比丘误入这种淫女的房子,为了不失戒律跳下了火坑;还曾有一船的比丘,在海中因为船只损坏全部落水,当时有位年轻的比丘找到一块船板,另一位出家受戒时间比他长的老比丘告诉他:我出家的年龄比你长,是上座,你应该把船板给我,年少比丘听了之后,毫无犹豫把船板递给上座,自己淹死了;沙弥又想:有一群比丘在旷野中被强盗抓住,强盗把他们的衣服抢走,用草捆住他们的手,他们为了守护戒律根本没有动一下,连草都没有拔出来。他们为了护戒能这样做,难道我不是佛弟子吗?难道我不能守护清净的戒律吗?他想:现在我不舍弃三宝,也不舍弃戒律,为了护戒修行只舍弃生命。想到此,沙弥向佛陀涅槃的方向三顶礼之后,用剃刀割断脖子上的动脉而死。这个女人在外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动静,过来看时沙弥已经自杀身亡。她一下子清醒过来,贪欲心立刻息灭,等她父亲回来后,她把整个事情告诉父亲。当时有个规矩,沙门、修行者死在俗人家中要罚款,所以他自己到国王那里交罚款。国王问原因,他就把这件事讲出来。国王很感慨地说:现在这样的时代还有如此护戒的修行者,的确非常稀有。国王表彰了这个清净的沙门,在整个国家里宣传此事,很多人因此入道。当然沙弥并不是把头砍下来,而是自杀身亡。但他的心始终没有屈服烦恼,为了战胜烦恼,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有这样的决心,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战胜?肯定能战胜。
这些公案都是前辈修行者的真实事迹。我们后学者看到这些公案应该有所震动、有所启发。他们为了护戒、为了对治烦恼不惜献出生命,那么我们现在不能因为小小的痛苦、障碍就舍弃对治烦恼的修行。
颂词主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对治烦恼”,哪怕遇到生命危险,都不要屈就烦恼贼。
辛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我们应该知道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如果烦恼始终不能断除,我们下很大的工夫,最后还是纹丝不动,那我们精进修持就没有意义了。但可喜的是:烦恼是能够被断除的,它的自性决定了它一定可以被断除。想到烦恼可以通过精进修持而断除,我们就应生起欢喜心,进一步坚定修持断烦恼之道的决心。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常敌”就是普通的怨敌。世间普通的怨敌受到强力驱逐出境后,仍然可以盘踞在他乡养精蓄锐,待实力恢复之后就卷土重来对你进行加害,但烦恼怨敌并不是这样,如果一次性地从根本上根除,烦恼不可能再度复返。我们都知道,世上的怨敌有时虽然把他赶走,但他可以在其他地方盘踞、培养势力;有时虽然头目被杀死,但他的部下会在其他地方重振旗鼓;有时把怨敌家里的大人都杀了,但小孩可以隐藏起来以后再报仇,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就是个典型实例;有时把本人杀死了,但他的亲友又承担了所谓报仇的责任,所以这种怨敌总是无法彻底消灭。
世间的怨敌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复出现,那烦恼怨敌会不会如此?如果烦恼怨敌也像平常怨敌一样,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虽然我们把烦恼完全断除,但它也可以养精蓄锐、卷土重来。如此一来,我们努力修持“断除烦恼之道”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可以无数次重返而来,把烦恼击败了又产生,这样永远没办法根除烦恼,修道就没有了意义。但寂天菩萨很肯定地告诉我们:“惑贼不如是”,就是说烦恼的怨敌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一次性把烦恼完全铲除,它绝对不可能再卷土重来,一灭永灭。
在佛经及很多论典中,讲到断烦恼的功德,如果修行者获得见道果位,已经把“见所断”断掉之后 ,见断永远不会再产生;如果到了修道圆满的时候,把“修所断”断掉,“修断”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也就是说烦恼断除后绝对不可能再次产生。
在小乘有部的论点中,曾经提到阿罗汉退失的情况,也叫退法阿罗汉。阿罗汉在断除“修断”之后,有可能从阿罗汉的果位退失,也就是说相续中突然产生“修断”,然后就从阿罗汉果位退失。当然,按照小乘自宗的说法,退失的时间很短,因为阿罗汉有基础,所以在很短时间就可以恢复。退到什么程度呢?绝对不可能退到凡夫,最多退到初果就不会再往下退。
小乘有部有时有必要这样讲,但在大乘论典中不承认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不了义的说法,既然已经断除了修惑,不可能突然在相续中出现烦恼。因为要获得阿罗汉果位,烦恼障的种子要完全灭尽,已经没有种子了,凭什么重新产生修断呢?它是没有因缘产生的。所以大乘、小乘经部不承认阿罗汉得果后退失的情况。我们中间插述一下,有一些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阿罗汉不可能退失。
所以我们一旦把烦恼灭尽,它绝对不可能卷土重来。世间有很多怨敌卷土重来的事例,汉朝时雁门关之外很多游牧民族经常骚扰关内,汉文帝把匈奴打跑后,一段时间它又重新来犯,又开始打,疲于奔命。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和烦恼作战,是一胜永胜,如果真的一次性把烦恼铲除了,它绝对不可能有再度复返的机会,这就是“惑贼不如是”。
为什么“常敌”(世间的怨敌)驱逐之后又会“力足旋复返”?而烦恼贼则一断永断,不会再回来的原因何在?我们要知道原因,不知道原因我们的内心中还可能有疑惑。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烦恼被慧眼所断,从我们相续中驱逐出去后,它住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任何住处,无处可去,所以不能再返回来伤害我。对于可以一断永断,不能再返回来伤害我的烦恼,本来是可以断掉的,但由于我内心怯懦,不具足精进,所以至今为止还没有断除烦恼。相反,如果我具足精进断除了烦恼,那烦恼绝对不可能在我的相续中反复生起,想到这里就觉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如果一个怨敌永远灭不掉,总在威胁你,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你,试想烦不烦?肯定寝食难安。现在对于烦恼怨敌,只要我们具足精进,就一断永断,不会反复出现骚扰的情况,就会永远得到安宁和自在,想到这就会很愉快。但现在面对这样的好事,我们居然没有去做,因为内心怯懦、缺乏精进而不去做断除烦恼的修行,的确很不应该。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为什么世间的怨敌可以反复回来,而烦恼断除之后就不会产生?我们可以分析:因为世间人相续中暂时有一个让怨敌返回来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执、烦恼。只要受害者相续中有我执,心中就会有和他作对的怨敌的概念,对他而言,怨敌会再再回来,或者他会再再树敌。对对方来讲,相续中也有我执,我执未断,他就会想到还有怨敌要灭,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地伤害他,直到把他消灭。暂时来讲,因为怨敌的双方都会有…
《《入菩萨行论》第4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