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46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共同基础——我执存在,那就会在此基础上发展。

  为什么烦恼一断就不会再回来?因为烦恼本身就是我执,从根本上来讲,它没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是染污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假象,好像黄昏时我们把绳子错看为蛇一样,当我们没有认清它的本质时,似乎是一条恐怖的蛇,在我们认为它是蛇时,自始自终这条蛇的本体是虚幻的,它从未出现过。烦恼、我执的本体就和这条蛇一样,暂时看起来很强大,盘踞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产生很多烦恼痛苦。从世俗角度来观察,它的确存在,但是从究竟角度观察,烦恼、我执就像黄昏绳上的蛇一样,不管我们从世俗的角度认为它多可怕、多厉害,但实际情况是:它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我执是颠倒的、本来不存在的自性,本体的虚假决定了它不可能真实存在。

  “慧眼”是什么?慧眼就是了知烦恼本质的智慧,用慧眼已经把烦恼我执看穿,认清了本来面目。烦恼是染污性的,无明的自性,而慧眼是殊胜的智慧,二者是正对治。当我们处在我执、烦恼的状态中时,是没有慧眼,没有清净智慧的。一旦有了清净的智慧,看穿了它的本质之后,烦恼就会随之消失。因为烦恼、我执本身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慧眼一看清它的本质,不需要驱逐,它就会自然消亡。就好像绳上的蛇,绳上的蛇在我们没看清楚时,我们认定它是一条蛇,从头到尾怎么看都像蛇,如果我们把电灯一拉开,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之下,我们发现它的本质就是绳子,当我们看清楚它是绳子时,这条蛇到哪里去了?当下消失!当下消失是把它赶出去了吗?不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假相。所以不需要把它赶走,本来不存在,只需要认清它的本质就足够了。

  所以,烦恼、我执的虚伪本性,就注定了它断掉之后永远不可能返回的结局。因为我们已经彻底认清它的本性,所以不会再受它的迷惑,慧眼一旦产生,它就一直保留在我们的相续中一直观照。通过不断修行,把烦恼存在的基础、烦恼的种子断掉之后,它绝不可能再出现、返回来,所以说“惑为慧眼断”。至于前面所说世间怨敌暂时的基础——烦恼,因为那时没有断除烦恼的对治,所以众生相续当中一直存在烦恼,它就有重新返回的基础。而此时,烦恼并没有真实、坚实的基础,看起来很强大,其实只是一个假象,就像这条蛇一样,看起来很强大、很恐怖,没有发现它的本质之前,的的确确在伤害我们,让我们感受恐怖。但实际上,它的本体就决定了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当我们用灯光一照,恐怖当下就消失。

  “逐已何所住”?:它绝对不可能住在什么地方,因为它的本体就是虚妄的,如果本体是实有的,把它驱逐后,就会有其他安住的地方。但是它的的确确没有本体,没有一个去的地方,这样“云何返害我”,它在哪个地方养精蓄锐再返回来伤害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个道理已经很清楚,就需要我们做一次灭烦恼的修行,只要把烦恼断除了,就是一胜永胜,一断永断,烦恼不可能反反复复折磨我们。所以无始以来折磨我们烦恼,通过精进修行把它断掉之后,就会获得彻底胜利,这样我们想起来就会生起欢喜心。烦恼本身实际上是虚假不存在的,怎样观察它的虚伪自性呢?下面颂词就教我们如何观察它的本体不存在。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外境是指色法,不是住在色等外境当中;也不是住在我们的根和身体当中;也不是住在外境和根身中间;除了外境、根身和根身中间之外,其他地方也不可能安住,它怎么害众生?不可能害众生。

  烦恼不可能住在外境当中,不可能住在诸根和身体当中。为什么不能住在外境当中呢?因为有时虽然境存在,但不一定有烦恼。从某些方面来讲,烦恼是住在我们身体当中,它不可能住外境。为什么不住在根和身当中呢?表面上看它是住在我们的身体当中,但实际真正观察时,它不会住在根身里,因为有时尽管根身存在,却不一定有烦恼。比如阿罗汉证得有余涅槃时,烦恼已经不存在,但身体、诸根还在;菩萨在入定时,根身也在,但烦恼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烦恼并不是住在根身中,如果住在根身中,只要有根身,就会有烦恼。所以烦恼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根身中。

  烦恼是不是存在于根身之间?外境和根身之间是一片虚空,虚空不会有任何法存在的基础,所以烦恼不会存在于此。按前面分析,如果要住,也是住在众生的相续当中,而不会住在其他地方。

  那么除了外境、根身和根身中间之外,其他地方会不会存在?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除了外境、根身,其他地方还有什么可以存在的呢?物质都不存在,根本没有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害众生的。

  此颂词如果我们没有分析清楚、弄清本意,只看字面意思会认为,“惑非住外境”,似乎告诉我们烦恼是存在的,只不过它没有住处而已,没办法住外境,没办法住根身......但实际上并不是表达这个含义。为什么此处说“住”呢?因为有为法都有三个或四个特征:生住灭或者是生住异灭。此处就是从它没有住于外境的住,再观察烦恼本身没有住,没有住就不可能有生和灭。所以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不住于其他地方,配合前面颂词来讲,就是“云何反害我”,没办法反过来害我。它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住处的原因是其本性不存在,如果烦恼是个真实存在的本体,怎么可能没有住处?它不住外境,也不住根身,什么都不住,说明它的本性是不存在的,它没个本体,尽管显现是显现,但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性。我们不观察时,说烦恼好厉害,经常伤害我们,在此阶段可以说烦恼住在我们的相续中。但真正观察时,它没有本体,不可能住于任何地方。没有住就不可能有生灭,因为生住灭相互观待,如果本体有生,就有烦恼,烦恼有真实的生,就会有真实的住,有了真实的住,就可能有真实的灭。但是烦恼本身观察起来,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所以没有真实的生,不可能有真实的住,也不可能有真实的灭。如果没有生住灭,它就不可能是有为法。那么,它是不是无为法呢?无为法根本不存在。

  烦恼不存在有为法的自性,没有它的法相,所以根本不存在它的本体自性。这里主要是为了说明:烦恼没有自性、没有本体。从胜义的角度观察时,烦恼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怎么伤害我呢?如果是在世俗谛中,烦恼可以存在,可以伤害众生。但到了胜义谛的层面,到了胜义谛的本体中时,真正观察找不到它的本体,不管是从生的角度,从住的角度,还是从灭的角度来讲,都找不到它的本体,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烦恼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假相。

  假相说明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像绳子上的蛇一样。它从哪里生的?没有生。它住在哪里?没有住。从哪里灭?没有。它都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说它不存在,可当我眼睛看花了的时候,它似乎存在;要说存在,当我们定睛一看时,它又没有。这就叫世俗和胜义的关系。

  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世俗当中不认真观察时,似乎存在,我们可以修持断烦恼之道把它断掉。但是真正在观察时,它是假的。假相有什么可断,有什么可离开的?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在胜义当中无所修、无所断。但世俗中,毕定有它存在的显现,所以有让它断除的修法,它也可以真实地被断掉,这就是世俗和胜义的道理。

  此颂词主要是从胜义谛去分析,烦恼本身不存在。一个本身不存在的烦恼,云何害众生?一个不存在的烦恼,怎么害不存在的众生?根本不可能。烦恼被认知其自性空的智慧眼断掉之后,它就一灭永灭,不可能再存在。

  下面就从世俗的角度讲,我们不应该恐怖这样的烦恼。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烦恼是幻化的。它虽然存在,但必定是幻化的自性、假相。对于假象性质的烦恼,我们的心就不会恐怖;如果烦恼不是虚幻的,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存在于我们本体自性中,那我们就应该害怕,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断不掉。

  但现在我们知道烦恼本身是假相,假相的本质就决定可以被断掉。所以了知它的本性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惧怕了。我们平时惧怕它是因为烦恼的力量好大,把它执为实有。我们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它心生恐惧。

  通过前面胜义谛的分析,我们知道烦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假相。我们回到世俗中也要了知:烦恼的确存在显现,也有作用,但它的本体就是虚幻的自性,对于虚幻自性的烦恼“心莫惧”。为了生起看破假相烦恼的智慧,我们应该精进地修持断烦恼之道。假如有了这种智慧,我们就不可能因为烦恼的伤害,让我们再生烦恼,遭受堕地狱等无意义的伤害。以前受到这些伤害,都是因为没有精进、没有产生智慧。现在我们了知真相后,就应该精进修持断烦恼之道,以后绝对不可能再堕地狱。

  大乘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它直指显现的本性。如果通过其它的方式,我们首先会认为烦恼是真实存在的,应该产生实有的智慧,把烦恼真实的灭掉,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就会产生一种真实的恐怖。我们修道时,因为受到实执的影响,不能从方方面面入手,所以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收效甚微。现在我们通过大乘的加持,了知烦恼本身是幻化的,没有自性可言,虽然还没有真实的断掉烦恼,但是通过学习,已经生起了烦恼是幻化的正见,内心中的恐惧就少了一大半,当如梦如幻的真实智慧产生的当下,虚幻的烦恼立刻消失。到底怎样消失的?消失后去了哪里?不需要问,因为它的本性本体不存在,没有真实的生,没有真实的住,灭了之后也不去向哪一个地方。所以只要产生了这种大乘的智慧之后,通过这个方式就能断除烦恼。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把大乘直指物质本身的教言,学习得非常透彻,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大乘的智慧观察人生,观察所执著的事物。把自他从妄执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叫大乘?就因为具足这种殊胜的善巧方便。它的修行大、所缘大、精进大、方便大等等七大,称之为大乘。这种大智慧、大悲心,如果在修行者的相续中产生,这个人就会契合于大乘。

  所以,作为修行大乘教言的追随者,进入大乘第一个要素——大悲菩提心,必须要认真修;第二个直接看破万法本体的大智慧——般若的智慧一定要生起。有了这些要素,我们就可以说是修大乘的人。

  己三、摄义: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思维了前面所讲到的不放逸的内容之后,就应该尽力圆满经论中所讲到的菩萨学处。就好像一个病人,有了药方,如果不遵医嘱,病就没办法痊愈。

  我们学习、思维前面的内容,就是为了让我们尽力实践菩萨行、圆满学处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学习完之后,就应该尽量奉行菩萨学处、圆满菩萨学处,这样学法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表面上看看颂词、听听,大概了知意思和其中一些修行的道理,没有认认真真去实践,那学这部论典的意义不大。学论典的意义并不是就这么一点点,比如我们看一部小说,把故事情节看清楚了就好,它没有额外衍生的意义,没有更深的意义。但佛典的意义很深,关键在于我们只看不行,还要去实践,学就是为了实践而服务的,实践才能够调伏我们的烦恼。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必须要尽力的去圆满学处。

  最后此处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病人,因为病得很重去看医生,医生给他找出了病根所在,也给他开了药、抓了药。如果病人认认真真照医嘱服药,病患就可以逐渐痊愈。如果不遵医嘱,按自己的想法来,病患就没有痊愈的希望。

  修行佛理和去找医生看病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佛陀在经典中,或者祖师在论典中已告诉我们如何修行,首先怎样闻思,闻思之后怎样去修行。犹如医生一样的上师、善知识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听到之后就要去实践,这样我们内心中的烦恼、我执等过患就会慢慢消尽,逐渐获得殊胜的果位。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已经把道理教导我们了,下一步就看自己怎么做了。佛陀大悲心的体现,就是给我们宣讲了解脱法,让我们知道解脱是依赖于自己的,讲了法之后要去修行,这样就能解脱,不修行就不能解脱。

  《入行论》在在处处也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如果觉得应该真实修行的话,就好好修行;觉得不应该修行,虽然对寂天菩萨、对《入行论》没什么损害,但对自己应该是个最大的伤害。就如去看了医生,医生给了你药方,把药开给你,你根本不当回事,不去服用你的病只能越来越重。所以这种殊胜的对治法,如果我们学了之后不重视,仍然我行我素的按照按照轮回众生的惯有思想面对轮回的事情,那么我们在轮回中的病就会越来越深,毫无痊愈的希望。

  “摄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去修持。

  以上谨慎取舍的不放逸品就学习完了。

  

《《入菩萨行论》第46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