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修心創造條件,當我們獲得這些有利條件後,即可按照第二種修行方式調伏自心。
如果我們沒有離開煩亂的外境,心不斷地接受各種各樣信息的同時,還要調伏自己的心,難度相當大。爲什麼佛陀要求大部分的修行者盡量選擇寂靜處修行,因爲寂靜的地方容易調心。所以,有部分的修行者就選擇出家修行。但還有一部分人無法選擇寂靜處出家,只能在家修行,既然無法選擇出家修學,在家居士第一個要盡量規範自己的生活環境;第二個應該盡量按照調伏心的方法觀修,如果沒有辦法長時間的創造寂靜的環境,也可以在一天當中爲自己找一個相對寂靜的時間段或環境來修學。比如早上或晚上,因爲這個時間比較寂靜,尤其是早上,其他人還沒有醒來,相對來講是一個寂靜的環境,自己的心也容易處于寂靜狀態,這雖是權宜之計,但如果用這個時間段進行修學,容易調伏自己的心。
有了這種環境之後,我們就開始去觀修竅訣來調伏自己的心,無論是否能遠離嘈雜環境,都需要做同樣重要的一件事——調伏自己的心。
已經處于寂靜環境的人,並不是說有了這個環境,就不用調心,只不過這個環境更有利于調心的修行而已。沒有處于這種環境的人還是要調心,只不過可能稍微有些困難,但無論如何都要時常使自己的心處于修法中。
我們的心很容易散亂于外境,如果任其放逸,就會産生很多分別念,分別念一多煩惱就會産生,煩惱一多業就産生,這樣就會隨業流轉。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守護學處,能夠調伏自己的心,將心約束在對修行有利的軌道中,這樣有利于自己修持菩薩道。所以我們想要守護自己的學處,最主要的就是調伏自己的心。
我們在學習菩薩學處時,很容易就把它理解成一種教條和束縛。它的確是一種束縛,它束縛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造嚴重的罪業。但這個束縛是將自己的心約束在某種範圍中不要讓它出軌,不讓它做不利于自己、不利于他人的事情,這種強製性束縛對于一般的修行人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社會上需要法律約束公民,如果沒有法律約束,爲所欲爲,社會就會混亂,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同理,修學者如果讓心任其發展,它也會不計後果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如果有戒律的約束就不同了,雖然通過受戒約束自己,還有點不心甘情願,覺得很多自由都沒有了,實際上這種約束對修行很有幫助、很有必要。比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不但對自己是很好的約束,對于整個社會、整個世間也會有很大的利益。如此看來,這種約束剛開始也許是強製性的,但如果真正了知它的內涵,我們也很願意自覺維護戒律,因爲它對于今生來世、對于衆生、對于修菩薩道來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保護措施。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更好,都願意自己能夠修學順利,而戒律就是很好的規範,讓自己的心處于良好的保護之中。所以我們一定要護持學處,而護持學處的重點就是護心,身語相對是次要的。所以,要知道心最重要,失壞了心就失壞了戒律,如果保護好心就能夠保護好學處,如果不護此心就不能護學處。
前面我們提到小乘的別解脫戒,雖然它主要是身體和語言的約束,(比如五戒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是身體方面的約束,不妄語是語言上面的;再看沙彌戒、比丘戒,也是說身體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語言不能說這個不能說那個。)但護持別解脫戒的重點還是“心”,如果一個人的心非常耽著輪回中的世間八法,那麼守持別解脫戒就非常困難,因爲他的心對輪回中的世間八法很有興趣,對于享受很有興趣,所以要讓他護戒就非常困難。
如果一個人的心處于出離心的狀態,能夠看破世間,守護別解脫戒的成功率就非常高,因爲對世間的東西已經放下,就可以自然而然、很輕松地護持戒律。菩薩戒也同樣,當我們的心處于利他狀態時,很多戒律就可以自然守護,密乘戒也一樣。所以守護好自己的心,就能夠守護好自己的叁乘學處。相反,如果不守護自己的心,就不能很好地保護學處,即便一段時間中外在的身語做得非常好,但也不能持久,因爲心處于散亂狀態;如果我們的心不調伏,守護戒律會非常辛苦。我們守護好自己的學處也是爲了更好地調心,解脫最終也是因爲調伏了自心而獲得。解脫是在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在身體上,所以身語是次要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庚二(廣說)分四:一、需護心之理由;二、護持方法;叁、如是護持之功德;四、需精勤護持之理。
辛一(需護心之理由)分叁:一、未護心之過患;二、護心之功德;叁、攝義。
壬一、未護心之過患:
我們要了知沒有護心會産生怎樣的過患,護心有什麼功德,任何事情經過權衡之後,再選擇做就會非常努力,所以首先講沒有護心有什麼過患。
衆生不懂這些道理,如果菩薩不講出來,衆生通過自己的分別念思維,很多問題考慮不到,所以經由學習教法或學習以前菩薩的成道經驗,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菩薩的經驗之談,能夠幫助衆生盡快的走上正道,所以現在我們就學習菩薩的成功經驗。
不護心有什麼過患?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未馴大狂象,爲患不及此。
如果放縱我們猶如狂象一樣的心,後果是將在無間地獄中感受很多苦難。世間當中沒有馴服的狂象,能夠做的傷害是有限的,遠遠比不上放縱自己心的過患那麼嚴重。
寂天菩薩善于通過比喻說法,此處也是爲了讓我們直觀的看到不護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寂天菩薩使用了一個能使大家,尤其是當時印度人能夠接受的例子。印度人都知道大象發狂之後的情況:兩個國家軍隊開始打仗時,他們會派出一些大象,在象鼻上捆上寶劍,然後讓大象喝酒,大象喝酒之後心就發狂了,控製不住自己,然後將大象驅趕到對方的軍隊中。已經發狂的大象群使對方根本無法抵擋,不管是人、動物、森林、城鎮、房屋都會摧毀,這樣的狂象群是非常恐怖、可怕的,會造成很大的災難。寂天菩薩知道大家了知狂象造成的過患,所以他說:沒有馴服的狂象造成的過患遠遠比不上放縱自己的心造成的過患大。如果我們不調伏自己的心,讓心像狂象一樣去放縱,就會“受難無間獄”,如果我們造了無間罪或者類似無間罪,死後就會不經中陰身直接墮入地獄,不間斷地受苦,而且時間漫長。
造無間罪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沒有調伏自己的心,放縱了自己的心。殺父、殺母,被利益所驅動破和合僧,或者出佛身血、殺阿羅漢,都是因爲沒調伏自己的心。有時僅僅爲了得到財富,未如願時,心就狂野起來,控製不住;有時是因爲嗔恨,總而言之出現這些情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調心所致。此處只是以無間地獄爲例子進行宣說,其實很多罪惡、痛苦的事情發生,都是因爲沒調伏自己的心所導致的。
無間地獄以上有七個熱地獄,從複活地獄開始,他們的因,都是殺生、偷盜僧衆財物等嚴重惡業,這些惡業也是因爲沒有調伏心而導致的,所以如果放縱自己的心,就會造很多罪業,業果不虛,定會感受痛苦。沒有馴服的狂象看起來很恐怖,但它能傷害的程度非常有限,根本無法與放縱自己的心相比,但是一般人思維顛倒、沒有智慧,總覺得放縱自己的心,沒什麼可怕的,反而認爲大象發狂,是非常恐怖的。他們對外在的洪水、大樓失火、恐怖分子的襲擊非常害怕,其實這就是一種顛倒,也就是一般衆生智慧短淺之處。以佛的智慧觀察,這些情況導致的最大災難是奪去自己的生命,或者是讓自己損失一些錢財,這只是今生中短暫的痛苦而已,而無間地獄的痛苦是無法描述的,要在很長時間中不間斷地感受難忍的痛苦。因衆生根本不了知這種嚴重性,所以,此處菩薩就把衆生非常害怕的狂象和不重視調心而放縱自己的心兩者並排在一起分析觀察,讓我們了知,不護心的過患遠遠嚴重于遇到那些災難。
當我們了知放縱自心,不調伏自心的過患如此之大後,我們就會懂得調伏自己的心在整個修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針對修學大乘的人,放縱自己的心就意味著遠離了菩薩道,如果調伏自己的心,就走上了修持菩薩道的正軌。我們不了知這些道理,我們就是形象上的大乘行者。
壬二(護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
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此偈頌第一、二句講的是一種方法,第叁、四句是它的結果,也就是正確的方法産生賢善的結果。
前面提到過的,正念就是不忘失善法,平時我們在修法的過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應念念憶念善法,比如:利益衆生、修學佛法,自己要善良等等,這樣憶念善法的心就象繩子一樣,將我們猶如狂象的心拴住,不放縱它。所以,用憶念善法的正念拴住我們的心,心和正念連起來,起心動念都不離正念。
以前的大德也講過這個比喻,心就象狂象或是一匹馬,正念象繩子,一邊套住狂象或馬的脖子,一邊系在樁子或大鐵柱上,主人會經常來巡視。其實來回巡視的人就代表正知,正知就是觀察自己的叁門,馬的主人來回巡視,就相當于經常觀察我們的身、語、意處于怎樣的狀態。象或者馬拴在繩子上,這是心念正法,就是不忘正法,這個樁子就是不放逸,或者說是善法,正念是不忘記善法,所以這個樁子不要松,如果松了就會後患無窮。
所以我們要以正念索,拴住我們猶如狂象般的心,以此來調伏自己的心,將自己的心專住在憶念善法的正念上,如果能夠這樣調心,就會有兩種積極的結果。一種結果是消除一切怖畏。一種結果是獲得安樂和福善。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一切的怖畏都來自于惡因。怖畏只是一種果,它來自于不好的業、不好的行爲。如果我們能夠經常調心,斷除惡業,業已斷除,就不會有怖畏的果發生。或者,如果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切萬法實相的本體上,或憶念利…
《《入菩薩行論》第4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