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第47课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是引导初学者及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趣向菩萨道的殊胜修法。即便没有接触和深入学过大乘佛法的教义,但如果能够认真学习这部殊胜论典,就可以把我们的心改造成菩萨的心,并能救护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入菩萨行论》的“论”有两大功能:一个是改造,另一个是救护。改造: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造为利他心,把众生的平凡心改造成觉悟心,把凡夫改造成菩萨,再继续修持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果位。救护:是指这部论不仅能救度自己,也可以救度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学习这部论典,都可以得到救护。或者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在修学、证悟之后,把此论中的意义告诉其他众生,如是这些众生也能得到救度。

  此论典是大乘佛教的精华,其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任何事情如果有欢喜心,我们就愿意去做,同理,了知了菩提心的功德,我们就愿意去修持。菩萨针对众生的这种心态,在讲解菩提心修法之前,专门宣讲菩提心的利益、功德,令我们对菩提心产生很大的欢喜心之后,再进入菩提心的正式修法中。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修持菩提心,就是修持利他心,但我们是否能真实利他,要看其中的障碍能不能遣除,如果障碍没有遣除,利他心无法生起,就不能周遍地对一切众生修持。这个障碍就是自私自利的作意,就是我执。修持菩提心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发展、讲解、修学的。所以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自私自利的心,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利他心。我们修学利他就是在打破自利心,要打破自利心必须要培养利他心,二者相辅相成。

  在修学菩提心时,为什么寂天菩萨和传承上师都非常强调利他?因为利他是菩提心的核心。如果修持菩提心是为了自利,认为修持菩提心自己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和功德,这从究竟意义上讲,说明还没有真正契合菩提心的思想。

  为什么要讲功德?第一,菩提心的功德的确非常大,第二,无始以来凡夫习惯了自私自利的心,如果让他马上舍弃自利心,一般人很难接受。为此作者针对凡夫的心态,先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首先让他入门,再引导他修持菩提心,改变自私自利。凡夫最初的发心,也许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修学菩提心、修学大乘法,但随着修学的深入,心会发生转变,了知以前都是为自己考虑、为了自己成佛,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修学菩提心,现在明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随着这样的转变,他的心就开始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为自己考虑的心就会越来越少。

  不过,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时,如果生起考虑自己的念头,生起自私自利的想法,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随着修学菩提心的深入逐渐转变。

  受持菩提心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二品就讲了很多积资忏罪的方法。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的方便通过两品来进行抉择: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这些都是守护菩萨戒的要点。要守护菩萨戒,第一,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但仅仅不放逸,小心谨慎还不够,因此第五品从另一个侧面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正念。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五品。

  什么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见不同,“正知正见”就是我们修习佛法的正确观念、见解。比如了知无常,了知空性等是正知正见。虽然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见都是善法,是一种善心所,但是注重的侧面不同。

  首先什么是正知?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讲法和上师的讲法,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就是把自己的心安住于善法,安住于善所缘,或者说不忘失善法。很多时候我们忘失了正念,心不忆念善法,其实就是缺少正知导致的,没有观察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不观察就会放逸,失去观照的缘故,就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所以,当正知缺失的时候,正念也随之缺失。如果要真正护持戒律,就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处于何种状态:当了知身体在放逸,马上把它重新安住在正念上;我的语言正在乱说话,发现后马上就纠正;我的心正在胡思乱想,发现之后马上纠正安住在善所缘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就会忘失正知正念,就会造很多罪业。所以,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

  按照《善说海》无著菩萨的观点,“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所修。所断是断除罪业,所修是修持善法,自己承诺要断除的东西和要修持的东西忆念不忘。“正知”就是精通什么是所断,什么是所修。其实在大的方面,无著菩萨的观点和华智仁波切的观点是相同的。

  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本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这个科判很重要,因为本品的所有内容尽在其中,如果由于第五品的内容过多而记不清楚,就把这个科判记住。

  现在分析科判。本品讲了三大要诀,我们要了知,护戒之方便法是护心,这是第一个大内容;怎么护心?护心之方便法就是护持正知正念,这是第二大内容;第三是教诫结合自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

  第四品和第五品主要讲六度中的持戒度,也叫守护戒律。守护戒律要懂得善巧方便,如果不懂善巧方便,虽花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而懂得善巧方便、抓住核心,护戒就比较容易。护戒的方便方法就是护心。因为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如果把心守护好,就能守护一切戒律。

  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略说是这个科判的总义,护戒的方便法就是护心。

  颂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宣说。正面是:“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如果想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学处,就一定要策励精进的守护自己的心。反面是:“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如果我们不守护自己的心,就不能够守护学处。在此把守护学处的核心讲得很清楚。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学处就是指戒律。广义来讲一切修学之处都叫学处。其范围很广:如善法,一切断恶修善都包括在学处当中。

  我们要在修行上获得进展,必须要守护戒律、守护学处,才可以达到我们心中所思所想的目标,失坏了学处就不能真实达到。由此可知,守护学处、守护菩萨戒相当重要,想要守护学处,就一定要守护好这颗心。

  次第是怎样的呢?首先了知学处的重要性、菩萨戒的重要性,这对于修学大乘佛法行者来讲的确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守护菩萨戒。菩萨戒守持好,就可成就菩萨乃至于佛的果位,反之,失坏了菩萨戒就无法成就。

  了知了学处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守护学处,如何守护学处?“策励当护心”,就是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护持自己的心。要知道众生的心如果不加以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很容易散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中,(六境中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属于色法,第六种“法”主要是意识的对境,当然这里面也可以有色法,但主要是意识当中的念头、观点等分别念。)由此可知,我们的心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很自然地散于外境中。比如眼睛看外境时,好看东西就会贪著,不好看的东西就会抵触;耳朵听声音,舌尝味道,鼻嗅香,身体耽著妙触,心和意识也会胡思乱想等。心一旦散乱于外境,看到好的就产生贪心,不好的就产生排斥、厌恶心,中等的就会产生舍心,无记心。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心处于如是的状态,怎么能够安住于实相中?世间的实相无法安住,胜义的实相就更无法安住。没有正知正念,不安住实相,心就会因散乱而产生烦恼,通过烦恼引发而造作恶业,通过恶业而流转轮回,这就是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方式。

  如果想要获得超越凡夫人、超越轮回的境界,就不能按照凡夫的操作方式运作。佛菩萨通过实践,了知如何超越凡夫位的修法,把菩萨道的修法告诉我们。凡夫人流转是因为不护心,如果要终止流转就必须要护心。

  在护心的修法中,眼根仍然接触色法,耳根仍然在听声音,但在接触色法、听声音的同时,自己的第六意识要安住于善法,当我们看到色法时要提醒自己安住在善所缘中,这就是护心的方法。

  当然护心的修法有两种:第一种护心的方法是减少接触杂乱的外境,因为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有某种关系,如果见到外境自己的心就很容易外散,没有外境,心就不太容易散乱。尽量减少接触散乱的外境而趣入寂静处,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缺少引起烦恼的外境,就不会生起强烈的烦恼分别。

  归纳而言,远离混乱的外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针对一些较轻的分别念,或较轻的烦恼来讲它有作用,但是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即便我们处于寂静处,眼根、耳根仍然会接触外境,如果内心的分别念很重,还是会生起种种的烦恼。

  第二种修法是调伏自己的分别心,这是主要的修法手段,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躲起来,有时我们躲也躲不了,所以在尽量远离烦杂外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但对一般人来讲,处于烦杂的环境中,同时又要调心比较困难,很多人做不到。佛陀了知这点,就告诉修行人尽可能远离复杂的外境,如果无法从复杂的外境中抽身,也要尽量减少外境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第一尽可能减少对复杂外境的接触。此时,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减小到最低时,最重要的事就是调伏自己的心。也就是说第一种修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外境的影响,给自…

《《入菩萨行论》第4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