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47課
今天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引導初學者及學習大乘佛法的人趣向菩薩道的殊勝修法。即便沒有接觸和深入學過大乘佛法的教義,但如果能夠認真學習這部殊勝論典,就可以把我們的心改造成菩薩的心,並能救護輪回中的一切衆生。
《入菩薩行論》的“論”有兩大功能:一個是改造,另一個是救護。改造: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造爲利他心,把衆生的平凡心改造成覺悟心,把凡夫改造成菩薩,再繼續修持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果位。救護:是指這部論不僅能救度自己,也可以救度一切衆生。自他一切衆生學習這部論典,都可以得到救護。或者通過學習這部論典,在修學、證悟之後,把此論中的意義告訴其他衆生,如是這些衆生也能得到救度。
此論典是大乘佛教的精華,其十品的內容涵蓋了所有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講菩提心利益,讓我們對菩提心生起歡喜心。任何事情如果有歡喜心,我們就願意去做,同理,了知了菩提心的功德,我們就願意去修持。菩薩針對衆生的這種心態,在講解菩提心修法之前,專門宣講菩提心的利益、功德,令我們對菩提心産生很大的歡喜心之後,再進入菩提心的正式修法中。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爲了利益衆生、他人。修持菩提心,就是修持利他心,但我們是否能真實利他,要看其中的障礙能不能遣除,如果障礙沒有遣除,利他心無法生起,就不能周遍地對一切衆生修持。這個障礙就是自私自利的作意,就是我執。修持菩提心是圍繞這個主線進行發展、講解、修學的。所以首要問題就是要消除自私自利的心,同時也在培養自己的利他心。我們修學利他就是在打破自利心,要打破自利心必須要培養利他心,二者相輔相成。
在修學菩提心時,爲什麼寂天菩薩和傳承上師都非常強調利他?因爲利他是菩提心的核心。如果修持菩提心是爲了自利,認爲修持菩提心自己可以獲得很大的利益和功德,這從究竟意義上講,說明還沒有真正契合菩提心的思想。
爲什麼要講功德?第一,菩提心的功德的確非常大,第二,無始以來凡夫習慣了自私自利的心,如果讓他馬上舍棄自利心,一般人很難接受。爲此作者針對凡夫的心態,先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首先讓他入門,再引導他修持菩提心,改變自私自利。凡夫最初的發心,也許只是爲了自己得到利益而修學菩提心、修學大乘法,但隨著修學的深入,心會發生轉變,了知以前都是爲自己考慮、爲了自己成佛,爲了自己得到利益而修學菩提心,現在明白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隨著這樣的轉變,他的心就開始爲了利益衆生而奮發,爲了一切衆生而修持,爲自己考慮的心就會越來越少。
不過,現在我們發菩提心利益衆生時,如果生起考慮自己的念頭,生起自私自利的想法,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們要隨著修學菩提心的深入逐漸轉變。
受持菩提心要清淨它的違品,需要忏罪、積累順緣等等,第二品就講了很多積資忏罪的方法。第叁品告訴我們如何受持菩薩心,受了菩薩戒之後要護戒,護戒的方便通過兩品來進行抉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這些都是守護菩薩戒的要點。要守護菩薩戒,第一,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謹慎的心態。但僅僅不放逸,小心謹慎還不夠,因此第五品從另一個側面來宣講護戒的方便——正知正念。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第五品。
什麼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見不同,“正知正見”就是我們修習佛法的正確觀念、見解。比如了知無常,了知空性等是正知正見。雖然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見都是善法,是一種善心所,但是注重的側面不同。
首先什麼是正知?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講法和上師的講法,就是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並了知自己的心正處于什麼狀態。“正念”就是把自己的心安住于善法,安住于善所緣,或者說不忘失善法。很多時候我們忘失了正念,心不憶念善法,其實就是缺少正知導致的,沒有觀察自己的身、語、意處于怎樣的狀態中,不觀察就會放逸,失去觀照的緣故,就會産生很多非法的念頭。所以,當正知缺失的時候,正念也隨之缺失。如果要真正護持戒律,就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處于何種狀態:當了知身體在放逸,馬上把它重新安住在正念上;我的語言正在亂說話,發現後馬上就糾正;我的心正在胡思亂想,發現之後馬上糾正安住在善所緣上。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這個時候就會忘失正知正念,就會造很多罪業。所以,正知正念對護戒的確是殊勝的方便。
按照《善說海》無著菩薩的觀點,“正念”是指憶念自己承諾的所斷、所修。所斷是斷除罪業,所修是修持善法,自己承諾要斷除的東西和要修持的東西憶念不忘。“正知”就是精通什麼是所斷,什麼是所修。其實在大的方面,無著菩薩的觀點和華智仁波切的觀點是相同的。
戊二(正知正念)分叁:一、護戒之方便法——護心;二、護心之方便法——護正知正念;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本品從叁方面進行闡述。這個科判很重要,因爲本品的所有內容盡在其中,如果由于第五品的內容過多而記不清楚,就把這個科判記住。
現在分析科判。本品講了叁大要訣,我們要了知,護戒之方便法是護心,這是第一個大內容;怎麼護心?護心之方便法就是護持正知正念,這是第二大內容;第叁是教誡結合自相續而精進,也就是護持正知正念,並結合修行心相續而精進實踐。
第四品和第五品主要講六度中的持戒度,也叫守護戒律。守護戒律要懂得善巧方便,如果不懂善巧方便,雖花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而懂得善巧方便、抓住核心,護戒就比較容易。護戒的方便方法就是護心。因爲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如果把心守護好,就能守護一切戒律。
己一(護戒之方便法——護心)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
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略說是這個科判的總義,護戒的方便法就是護心。
頌詞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宣說。正面是:“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如果想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學處,就一定要策勵精進的守護自己的心。反面是:“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如果我們不守護自己的心,就不能夠守護學處。在此把守護學處的核心講得很清楚。
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學處就是指戒律。廣義來講一切修學之處都叫學處。其範圍很廣:如善法,一切斷惡修善都包括在學處當中。
我們要在修行上獲得進展,必須要守護戒律、守護學處,才可以達到我們心中所思所想的目標,失壞了學處就不能真實達到。由此可知,守護學處、守護菩薩戒相當重要,想要守護學處,就一定要守護好這顆心。
次第是怎樣的呢?首先了知學處的重要性、菩薩戒的重要性,這對于修學大乘佛法行者來講的確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要認認真真地守護菩薩戒。菩薩戒守持好,就可成就菩薩乃至于佛的果位,反之,失壞了菩薩戒就無法成就。
了知了學處的重要性之後就要守護學處,如何守護學處?“策勵當護心”,就是一定要認認真真地護持自己的心。要知道衆生的心如果不加以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很容易散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之中,(六境中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屬于色法,第六種“法”主要是意識的對境,當然這裏面也可以有色法,但主要是意識當中的念頭、觀點等分別念。)由此可知,我們的心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就會很自然地散于外境中。比如眼睛看外境時,好看東西就會貪著,不好看的東西就會抵觸;耳朵聽聲音,舌嘗味道,鼻嗅香,身體耽著妙觸,心和意識也會胡思亂想等。心一旦散亂于外境,看到好的就産生貪心,不好的就産生排斥、厭惡心,中等的就會産生舍心,無記心。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心處于如是的狀態,怎麼能夠安住于實相中?世間的實相無法安住,勝義的實相就更無法安住。沒有正知正念,不安住實相,心就會因散亂而産生煩惱,通過煩惱引發而造作惡業,通過惡業而流轉輪回,這就是一切衆生流轉輪回的方式。
如果想要獲得超越凡夫人、超越輪回的境界,就不能按照凡夫的操作方式運作。佛菩薩通過實踐,了知如何超越凡夫位的修法,把菩薩道的修法告訴我們。凡夫人流轉是因爲不護心,如果要終止流轉就必須要護心。
在護心的修法中,眼根仍然接觸色法,耳根仍然在聽聲音,但在接觸色法、聽聲音的同時,自己的第六意識要安住于善法,當我們看到色法時要提醒自己安住在善所緣中,這就是護心的方法。
當然護心的修法有兩種:第一種護心的方法是減少接觸雜亂的外境,因爲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有某種關系,如果見到外境自己的心就很容易外散,沒有外境,心就不太容易散亂。盡量減少接觸散亂的外境而趣入寂靜處,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爲缺少引起煩惱的外境,就不會生起強烈的煩惱分別。
歸納而言,遠離混亂的外境,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針對一些較輕的分別念,或較輕的煩惱來講它有作用,但是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即便我們處于寂靜處,眼根、耳根仍然會接觸外境,如果內心的分別念很重,還是會生起種種的煩惱。
第二種修法是調伏自己的分別心,這是主要的修法手段,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躲起來,有時我們躲也躲不了,所以在盡量遠離煩雜外境的同時,也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但對一般人來講,處于煩雜的環境中,同時又要調心比較困難,很多人做不到。佛陀了知這點,就告訴修行人盡可能遠離複雜的外境,如果無法從複雜的外境中抽身,也要盡量減少外境對我們的影響。
所以,第一盡可能減少對複雜外境的接觸。此時,外境對我們的影響減小到最低時,最重要的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第一種修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外境的影響,給自…
《《入菩薩行論》第4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