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爲是真實的有情。在《俱舍論》中引用了一些依據來說明,像這些地獄中的獄卒都是有情,他們屬于鬼道所攝,雖然他們在地獄中懲辦其他罪人,但因爲業力不同,他們並不會感受地獄的痛苦。大乘認爲地獄中的有情是自己心的幻變,是自己業的幻變。所以,我們認真分析時,就會了知,如果自己造了這個業,你的心就會幻變受刑的地方,或者幻變出折磨你的衆生等。就像我們做夢時,有怨敵來追殺,猛虎要吃你……本來不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有情,但在夢境中真真實實出現了,實際上除了自己的這顆夢心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有情。所以,如果我們對地獄當中的有情是幻變的難以理解,就想一想夢境的比喻。
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
是故叁界中,恐怖莫甚心。
從惡心能夠遭致恐怖而言,佛陀在《念住經》中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由惡心所造,所以在敵人中,除了最大的怨敵——這顆心之外,沒有其他的怨敵。反過來講,此心也能夠造善法,能夠讓自己觀修實相。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造。
“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前面講到的有情獄兵器、讓自己受苦的女衆等,這一切都是惡心所造,並不是一切的好不好東西都是惡心造,因爲這個“彼”字是承接了前面的第二個頌詞而來的。如果我們的心很惡它就會顯現這一切,“是故叁界中,恐怖莫甚心”。所以整個叁界中,我們認爲最恐怖的恐怖分子、洪水猛獸、地震天災等,遠遠不如心恐怖,因爲這顆心無始以來存在在我們的相續中,一而再,再而叁的製造這些外境,這一切都是拜它所造,真正恐怖的根源應該就是這顆心。比如說,實施恐怖襲擊的人肉炸彈,或者持槍搶劫的人,他們雖然很恐怖,但只是個體,只能在局部製造恐怖事件,如果他死了或被抓起來,此地也就安甯了。如果這些人背面躲著個指揮的人,那這個核心人物是最恐怖的,他一旦策劃並加以實施,恐怖事件就會輻射到各個地方,所以這個人本身就是最危險的、最恐怖的。同理,天災人禍等傷害,雖然很恐怖,但只是我們心的一個投射,都是發生在最外圍的事情,最恐怖的就是我們的心在源源不斷地製造能夠引發這些恐怖事件的因素。這顆心沒調伏就會有很多分別念,造很多惡業,然後就開始製造很多很多的恐怖外境,讓自己的心又陷入恐怖之中。所以這一切真正仔細分析時,就是心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一場恐怖的電影,並不斷上演,此時就可以看出這一切虛幻性,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如果能夠安住自己的心,了知它的本性,醒悟了,這一切就沒有了。
所以佛法中把一切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一切有情世界,一切的善法和惡法,安樂和痛苦全部歸攝在一顆心上,如果調伏了這顆心,一切都調伏了。所以叁界當中最恐怖的就是這顆心,我們一定要調心。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叁、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個科判講的是諸害由心生,一切的危害由心而生;第二個科判是諸善由心生,一切善法也是由心所生。一切善法此處用六度來表示,六度的修行都依靠心,六度的圓滿與否也是在心上面來安立的。
醜一、布施度。
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
有些人理解布施度圓滿的標准是這樣:所謂的布施,就是要把東西布施給衆生,滿足衆生的需求。如果布施度要圓滿了,應該說是要滿足一切衆生願望,要讓一切衆生都脫離貧窮的狀態,才能叫做施度圓滿。如果遣除了衆生的饑貧才圓滿布施度,那麼現在我們在城市、鄉村,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看到饑餓貧窮的人,這些人根本沒有徹底得到滿足,還在饑貧之中,那麼以前的佛是怎麼成就佛果的?
佛陀是圓滿布施度之後才成就的,如果現在還有看到饑貧,就說明佛的布施度沒有圓滿。如果布施度沒圓滿,又怎麼成佛?我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懷疑,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認爲的布施,是使衆生得到財物上的滿足;而布施度圓滿,就是滿足一切衆生的需要,遣除了一切衆生的饑貧。如果這樣,那麼圓滿布施度時,在社會上就看不到饑貧者,但是現在還可以看到饑貧者,就反證佛的布施度沒有圓滿,佛沒有成佛。
如果我們這樣認爲就會出現這樣的疑惑,或者說把布施安立在外境上就會有這樣的過失,下面進一步回答:布施度依心。因此布施度圓不圓滿,是以心來作標准,而不是在外境上滿足一切衆生的需求,遣除一切衆生的饑貧。
身財及果德,舍予衆生心,
經說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所謂的布施度圓滿是把身、財和果德舍予衆生的心圓滿了,此處有叁個所布施的對境,一、舍身體;二、財富;叁、果德。
衆生對財富都很執著,如果能夠把一切財富都布施了,對財富沒有一點執著了,以此施舍心就斷除了對財富的貪執。但是和財富相比,凡夫對身體的執著更強烈。如果菩薩把身體也布施給衆生,就說明他對身體的執著也斷除了。凡夫人爲了得到財富會拼命去賺錢,但是爲了保住身體,可以舍棄財富,如果爲了後世,他就可以舍棄身體。比如,他知道我如果舍棄了身體,後世會過得更好,因爲依此身造了很多的善業,即便此身死了,我會換成一個新的身體過更好的生活。爲了後世的圓滿,後世有更多的果德,獲得更多的財富,更多的享受,所以他願意舍棄身體。如果能將自己的修習引發到對後世異熟果的財富、功德上,或者說布施圓滿的果上,我也可以布施給衆生,那就說明真正圓滿了布施衆生的心。
首先是財富,他能夠布施;第二個是身體,他能夠布施;第叁個能夠引發後世,也就是生生世世都能夠成就殊勝安樂的善根功德,他也能夠布施,比如回向善根,我要把善根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成就覺悟之果,願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修行者和世間人不之處在于,世間上的人修行主要的是爲了財富和保養自己的身體;修行人是爲了累積功德。對于一個真正懂因果的人來講,對于善業重視度遠遠超勝對身體和財富。
在凡夫人階段,執著的是財富、名聲、身體等;如果一旦堅信因果後,重點就會轉移,他了知生命、身體生生世世都會有,如果做了善業,你會舍棄這個不如意的身體,得到一個更好的身體,比如轉到天界,天人完美的身體就是造作善業而來,有善業就會得到天人的身體和天人的享受。所以堅信因果的人對于現在的不如意的身體、經常生病的身體,他不會留戀,而對于善根和以後的功德將是一個新的執著。但是如果能夠把果德回向衆生,根本不執著善根功德,連菩薩道的修行善法在內,或者讓衆生感受覺悟、讓衆生成佛的想法在內都放棄,都施予衆生,那我們說他還有什麼不可放棄的呢?從外在的財富,自己的身體,乃至于心裏的善根功德全部都已經布施了,有這樣一種布施衆生的心,就說明他究竟遠離一切悭吝,是真的放下了。
“經說施度圓”: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修行者,能夠完全舍棄一切財富、身體、果法,這個時候他的布施度就圓滿了。所以真正的布施度圓滿是依心而安立的,不是依靠外境。所以一切善法依心就是圓滿的,並沒有真正從外境上滿足一切衆生的需求,但是符合布施度圓滿的標准:就是把自己所珍愛、所執著的東西都願意布施衆生,可以把一切善根布施衆生,把自己的身體布施衆生,把財物布施衆生,這就是布施度圓滿的標志。布施度圓不圓滿並不是說在外境上有沒有貧窮可憐的人,而是這個布施修行者是不是願意把一切布施給衆生,如果做到了,就是布施度已經圓滿了。
所以,布施度依心而安立,不是靠外境而安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啓示:平時我們在做布施時,主要的目標是爲打破悭吝之心,因爲我們對財富等東西多多少少都有一種悭吝,認爲這個是我的東西、我的錢財、我的善根,所以只能我來用,或者和我相關的人來用,其他衆生和不相關的衆生,或者怨敵就不能使用。修布施的必要就是打破這種悭吝的想法,我們就是要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衆生。這裏面也有利他的成分,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在真正布施時,爲了衆生可以舍棄一切,所以這也是打破我愛執、打破悭吝心的一種修法。如果通過修行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不管是對財富、身體、還是一切的善根都沒有悭吝了,都已經做到了,布施度就已經圓滿了。
所以,布施度是依心安立的,而不是從外境上安立的。布施度是這樣,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度全都是依心安立,所以最後總結:一切的善法都是依心而立,而不是由外境安立。
作爲佛教修行人、大乘修行者,外在的行爲是次要的,主要目標是想方設法地調伏自己的心,心一旦調伏了,一切就調伏了。在大乘修行中,調伏心是一種很殊勝的法門,我們在學習時要深入體會其中的精髓,要把方向由外轉內,以前是調伏外境,現在要調伏自心,心調伏了,外境也就調伏了。如果單單把目標放在外境上,內心無論如何也是調伏不了的,後面講安忍度時,這個問題還有很好的比喻說明。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48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