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48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认为是真实的有情。在《俱舍论》中引用了一些依据来说明,像这些地狱中的狱卒都是有情,他们属于鬼道所摄,虽然他们在地狱中惩办其他罪人,但因为业力不同,他们并不会感受地狱的痛苦。大乘认为地狱中的有情是自己心的幻变,是自己业的幻变。所以,我们认真分析时,就会了知,如果自己造了这个业,你的心就会幻变受刑的地方,或者幻变出折磨你的众生等。就像我们做梦时,有怨敌来追杀,猛虎要吃你……本来不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情,但在梦境中真真实实出现了,实际上除了自己的这颗梦心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有情。所以,如果我们对地狱当中的有情是幻变的难以理解,就想一想梦境的比喻。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从恶心能够遭致恐怖而言,佛陀在《念住经》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由恶心所造,所以在敌人中,除了最大的怨敌——这颗心之外,没有其他的怨敌。反过来讲,此心也能够造善法,能够让自己观修实相。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造。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前面讲到的有情狱兵器、让自己受苦的女众等,这一切都是恶心所造,并不是一切的好不好东西都是恶心造,因为这个“彼”字是承接了前面的第二个颂词而来的。如果我们的心很恶它就会显现这一切,“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所以整个三界中,我们认为最恐怖的恐怖分子、洪水猛兽、地震天灾等,远远不如心恐怖,因为这颗心无始以来存在在我们的相续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制造这些外境,这一切都是拜它所造,真正恐怖的根源应该就是这颗心。比如说,实施恐怖袭击的人肉炸弹,或者持枪抢劫的人,他们虽然很恐怖,但只是个体,只能在局部制造恐怖事件,如果他死了或被抓起来,此地也就安宁了。如果这些人背面躲着个指挥的人,那这个核心人物是最恐怖的,他一旦策划并加以实施,恐怖事件就会辐射到各个地方,所以这个人本身就是最危险的、最恐怖的。同理,天灾人祸等伤害,虽然很恐怖,但只是我们心的一个投射,都是发生在最外围的事情,最恐怖的就是我们的心在源源不断地制造能够引发这些恐怖事件的因素。这颗心没调伏就会有很多分别念,造很多恶业,然后就开始制造很多很多的恐怖外境,让自己的心又陷入恐怖之中。所以这一切真正仔细分析时,就是心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一场恐怖的电影,并不断上演,此时就可以看出这一切虚幻性,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能够安住自己的心,了知它的本性,醒悟了,这一切就没有了。

  所以佛法中把一切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一切有情世界,一切的善法和恶法,安乐和痛苦全部归摄在一颗心上,如果调伏了这颗心,一切都调伏了。所以三界当中最恐怖的就是这颗心,我们一定要调心。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个科判讲的是诸害由心生,一切的危害由心而生;第二个科判是诸善由心生,一切善法也是由心所生。一切善法此处用六度来表示,六度的修行都依靠心,六度的圆满与否也是在心上面来安立的。

  丑一、布施度。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有些人理解布施度圆满的标准是这样:所谓的布施,就是要把东西布施给众生,满足众生的需求。如果布施度要圆满了,应该说是要满足一切众生愿望,要让一切众生都脱离贫穷的状态,才能叫做施度圆满。如果遣除了众生的饥贫才圆满布施度,那么现在我们在城市、乡村,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饥饿贫穷的人,这些人根本没有彻底得到满足,还在饥贫之中,那么以前的佛是怎么成就佛果的?

  佛陀是圆满布施度之后才成就的,如果现在还有看到饥贫,就说明佛的布施度没有圆满。如果布施度没圆满,又怎么成佛?我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认为的布施,是使众生得到财物上的满足;而布施度圆满,就是满足一切众生的需要,遣除了一切众生的饥贫。如果这样,那么圆满布施度时,在社会上就看不到饥贫者,但是现在还可以看到饥贫者,就反证佛的布施度没有圆满,佛没有成佛。

  如果我们这样认为就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或者说把布施安立在外境上就会有这样的过失,下面进一步回答:布施度依心。因此布施度圆不圆满,是以心来作标准,而不是在外境上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遣除一切众生的饥贫。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所谓的布施度圆满是把身、财和果德舍予众生的心圆满了,此处有三个所布施的对境,一、舍身体;二、财富;三、果德。

  众生对财富都很执著,如果能够把一切财富都布施了,对财富没有一点执著了,以此施舍心就断除了对财富的贪执。但是和财富相比,凡夫对身体的执著更强烈。如果菩萨把身体也布施给众生,就说明他对身体的执著也断除了。凡夫人为了得到财富会拼命去赚钱,但是为了保住身体,可以舍弃财富,如果为了后世,他就可以舍弃身体。比如,他知道我如果舍弃了身体,后世会过得更好,因为依此身造了很多的善业,即便此身死了,我会换成一个新的身体过更好的生活。为了后世的圆满,后世有更多的果德,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多的享受,所以他愿意舍弃身体。如果能将自己的修习引发到对后世异熟果的财富、功德上,或者说布施圆满的果上,我也可以布施给众生,那就说明真正圆满了布施众生的心。

  首先是财富,他能够布施;第二个是身体,他能够布施;第三个能够引发后世,也就是生生世世都能够成就殊胜安乐的善根功德,他也能够布施,比如回向善根,我要把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成就觉悟之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

  修行者和世间人不之处在于,世间上的人修行主要的是为了财富和保养自己的身体;修行人是为了累积功德。对于一个真正懂因果的人来讲,对于善业重视度远远超胜对身体和财富。

  在凡夫人阶段,执著的是财富、名声、身体等;如果一旦坚信因果后,重点就会转移,他了知生命、身体生生世世都会有,如果做了善业,你会舍弃这个不如意的身体,得到一个更好的身体,比如转到天界,天人完美的身体就是造作善业而来,有善业就会得到天人的身体和天人的享受。所以坚信因果的人对于现在的不如意的身体、经常生病的身体,他不会留恋,而对于善根和以后的功德将是一个新的执著。但是如果能够把果德回向众生,根本不执著善根功德,连菩萨道的修行善法在内,或者让众生感受觉悟、让众生成佛的想法在内都放弃,都施予众生,那我们说他还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呢?从外在的财富,自己的身体,乃至于心里的善根功德全部都已经布施了,有这样一种布施众生的心,就说明他究竟远离一切悭吝,是真的放下了。

  “经说施度圆”: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完全舍弃一切财富、身体、果法,这个时候他的布施度就圆满了。所以真正的布施度圆满是依心而安立的,不是依靠外境。所以一切善法依心就是圆满的,并没有真正从外境上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但是符合布施度圆满的标准:就是把自己所珍爱、所执著的东西都愿意布施众生,可以把一切善根布施众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众生,把财物布施众生,这就是布施度圆满的标志。布施度圆不圆满并不是说在外境上有没有贫穷可怜的人,而是这个布施修行者是不是愿意把一切布施给众生,如果做到了,就是布施度已经圆满了。

  所以,布施度依心而安立,不是靠外境而安立。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平时我们在做布施时,主要的目标是为打破悭吝之心,因为我们对财富等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悭吝,认为这个是我的东西、我的钱财、我的善根,所以只能我来用,或者和我相关的人来用,其他众生和不相关的众生,或者怨敌就不能使用。修布施的必要就是打破这种悭吝的想法,我们就是要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布施众生。这里面也有利他的成分,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在真正布施时,为了众生可以舍弃一切,所以这也是打破我爱执、打破悭吝心的一种修法。如果通过修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对财富、身体、还是一切的善根都没有悭吝了,都已经做到了,布施度就已经圆满了。

  所以,布施度是依心安立的,而不是从外境上安立的。布施度是这样,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全都是依心安立,所以最后总结:一切的善法都是依心而立,而不是由外境安立。

  作为佛教修行人、大乘修行者,外在的行为是次要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地调伏自己的心,心一旦调伏了,一切就调伏了。在大乘修行中,调伏心是一种很殊胜的法门,我们在学习时要深入体会其中的精髓,要把方向由外转内,以前是调伏外境,现在要调伏自心,心调伏了,外境也就调伏了。如果单单把目标放在外境上,内心无论如何也是调伏不了的,后面讲安忍度时,这个问题还有很好的比喻说明。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48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