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修行方面,一方面這是對行爲的一種約束,一方面也是一種調心的方便。吃飯專注在吃飯上,不散亂于他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走路的時候就要專心走路。我們吃飯的時候,往往沒有在吃飯,穿衣的時候沒在穿衣,都在想其他事情,所以往往就不能夠和自己當下的事情相應,要不然就是妄想未來,要不然就在回憶以前的事情,反正沒辦法安住當下做的事情,沒辦法專注,也沒辦法提起正念。
在禅宗和佛法中,都說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或者在當下的時間中和實相是最接近的,這個方面如果真正能夠習慣,修行者很容易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就容易發現實相。這是吃飯的一種行爲,當然人和人之間吃飯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所受的教育不同,有文化差異。在吃飯方面真正可以作爲楷模的,是漢地的一些標准叢林,他們吃飯的確非常規矩。一些世間媒體去報道時,發現大叢林在吃飯的時候一點聲音都沒有,幾十、幾百人在裏面吃飯,你走到跟前都聽不到任何聲音,一看才知道都在吃飯。這方面我覺得真正是典範,是真正讓你值得敬佩的地方。暫且不說這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但就這種吃飯方式來講,可能在全世界當中,它都是應該算是排在前列的一種很殊勝的方式。
“坐時勿伸足”,坐的時候一般來講是盤腿而坐。古代印度人、中國人都喜歡盤腿而坐,聽法、打坐都是這樣。我們平時和聽法時“勿伸足”,不要把腳伸得太長。現在漢地主要是坐沙發、椅子、凳子,坐的時候要規矩,假如翹個二郎腿、伸來伸去就不合適。很多地方聽法的時候都是盤腿,你就不能把腿伸得很長,這是一種不恭敬的行爲,所以說“坐時勿伸足”。“坐時勿伸足”主要是印度的習慣,因爲寂天菩薩是印度人,他造論主要是針對當時的情況。像這樣你坐時就不要把腳伸得很直、很開,應該大家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如果現在是坐板凳,就規規矩矩地坐在板凳上面,不要動來動去,沒有約束。
“雙手莫揉搓”主要指洗手的時候不要搓來搓去,如果養成習慣,一個人在家倒可能對其他人沒什麼影響,但在公共場合中動作很大去搓手,別人看起來就覺得這個人缺乏教養,或者如果旁邊有人在洗手,你把髒水濺到別人身上,也會令人心生不滿。這是教導我們洗手的時候不要有很大的動靜,濺起很多水花,應該以比較文雅的方式洗手,不要揉搓。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作爲一個菩薩,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在車裏面(當然以前是馬車,現在是汽車),或者床墊之處這些比較隱蔽的地方時要注意,不要和女人單獨在一起。因爲這是從古代到現在,很多閑人最喜歡觀察、談論和傳播的消息。你說哪個地方在講法,某個菩薩的功德很超勝,人們沒有興趣去談論、觀察,但是如果出現了這些敏感的話題,很多人都會喜歡看、喜歡講、喜歡傳播、喜歡報道,比如現在就是喜歡報道明星的绯聞和出格的行爲。但是一般的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不是夫妻關系、情侶關系的人單獨坐在一個很幽靜的地方,大家就會開始浮想聯翩,就開始觀察、開始講。如果是一個菩薩和其他女人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別人看見的時候,因爲他觀察的習慣和思維模式已經定型了,他很自然就想到,這兩個人坐在一起肯定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就開始胡思亂想,甚至亂說。這樣對他和菩薩來講都是不好的,對教法也有不好的影響。而且對一個修行者來講,如果是個凡夫,在這種幽靜、隱蔽的環境當中,實際上,凡夫人都有貪欲心,他如果沒有調伏煩惱,單獨和異性處在這種環境中也非常容易生貪念,導致自己失壞修行、造下惡業。爲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最初在環境的選擇上就應該注意,當然如果是迫不得已處于這樣的環境當中,那麼自己也應該注意觀察自己的心,約束好自己的行爲,這是很必要的。總而言之,最初的時候盡量避免在車床、幽靜的地方,或者隱蔽的地方和其他女人單獨相處,如果是不得已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應該觀察自己的心。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只要是世間不産生信心的行爲都首先要觀察,觀察之後要舍棄不合法之處。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行爲習慣,世間有世間的行爲規範,雖然佛法的智慧、修行超越世間,但是,修行者還必須在世間中修行,需要在世間中修行菩薩道,和世間人呆在一起。大多數人的行爲習慣有時就會成爲一種道德規範,針對這種道德規範和行爲舉止,我們要看這個地方的人對什麼樣的行爲生信心,什麼樣的行爲不生信心,首先觀察,觀察好了之後,生信心的就做,不生信心就舍棄,這是從整個世間來講。菩薩在世間修行,如果是倒駕慈航的、真正的聖者菩薩,他回到世間利益衆生,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他還是要遵隨這種行爲習慣。即便是在淨土成就了佛果的佛陀,他來到我們這個城市度化衆生的話,還是要遵隨習慣。比如佛陀開一輛車在馬路上走,還是要知道交通規則是什麼,紅燈亮要停車,他也會遵守,不會因爲他是佛陀的緣故就不遵守。不遵守規則,大家就會說他的行爲是錯誤的,很多人就會心生不滿,就無法達到救度衆生的目的。佛陀爲利益衆生而顯現爲凡夫人的身相,也是遵隨世間的規律。
所以,作爲菩薩來講,對于世間不信的地方要“觀詢而舍棄”。到一個地方,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上師也教導我們,最初應盡量打聽這個地方有什麼忌諱,行爲習慣有什麼不同,觀察之後,知道某個事情他們不喜歡做,就不要做。
我看到一些介紹旅遊的書,對于少數民族的習慣是什麼、忌諱是什麼都有介紹。你要是去那個地方旅遊的話,最好先了解。比如介紹去西藏旅遊的雜志就告誡遊客:到了寺廟中對經書要恭敬,不要反時針轉繞佛塔,不要隨便去摸別人的經書等等。這些方面就是首先教我們要注意,否則別人不高興惹出麻煩來。
作爲一個菩薩修行者來講更應該注意,不能說我是個修行者,我就可以隨便了,不是這樣的。你是個修行者更加要調伏自己的心,更加要維護他人的心。所以,你到了一個地方首先要觀察、詢問,他們有什麼忌諱的、不喜歡的盡量避免。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而應該隨順其他人,這樣比較好一些。
下面頌詞中說:
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這裏講到了我們示意、指路的一些方式。“單指莫示意”就是說,在示意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要用手指去指。“心當懷恭敬”,我們應該懷著恭敬的心。“平伸右手掌”,手心朝上,手背朝下。“示路亦如是”,要這樣指路。我們要注意,這也是印度的習慣。伸食指給別人指路,在我們這個地方沒問題,但在印度的習慣中,用一個手指給別人指示(寂天菩薩是印度人)是不恭敬的行爲,這方面要注意。
“心當懷恭敬”,不管在哪個地方,印度、漢地、藏地、美國,只要內心真誠恭敬,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差別。“平伸右手掌”,爲什麼是右手掌?也有背景:在印度,用左手拿東西遞給別人、左手指路都是不恭敬的,他們認爲用右手恭敬。這是以前的風俗習慣,現在也仍然有。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有些生活方式不一樣,比如說解大便不是用手紙,而是用左手手指擦掉,然後再用水洗手,現在還是這樣,不習慣用衛生紙。這個習慣在很多介紹印度旅遊的書中、在佛經的戒律中都有提到。爲什麼有些戒律要求,上廁所後要洗七次才沒有過失?在內地這個情況不一定存在,因爲大家用手紙,洗手一兩次就夠了。但是爲什麼要規定洗七次呢?因爲他是直接用手指去擦的,擦完之後再用水洗,一兩次肯定洗不幹淨,所以要洗很多次。因爲是用左手擦大便,所以用左手遞東西、給別人指路肯定是不恭敬的。
當然我們這個地方不存在這個問題,沒這個習慣。如果你是左撇子,習慣用左手都無所謂。關鍵是印度有這個習慣,雖然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但是首先要很恭敬。比如我受《入行論》教育的影響很深,假如誰用手指去指佛像,我就覺得不對,認爲應該平伸右手掌去指佛像。現在很多西藏人指佛像,都是平伸右手掌,有這樣的習慣,估計和學了《入行論》有關,這個習慣當然很好,是一種恭敬的行爲。
如果到其他地方,沒有認爲一個手指去指有什麼不對,上師在講義當中講,這也沒有問題,關鍵是你要恭敬。如果你覺得一個手指指就是很恭敬的,那就可以。所以我們學這個教法要知道這個頌詞的背景是什麼,然後再結合現在的行爲來理解。我們在用這個頌詞的時候,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
比如說我養成習慣了,誰用手指去指佛像,我就覺得不恭敬,其實別人很恭敬。只不過我先入爲主,覺得應該平伸右手掌去指佛像才恭敬——這是釋迦佛,這是文殊菩薩。別人用手指去指戳,好象就覺得不恭敬。但這不一定,上師在講義中也講得很清楚,別人如果心很恭敬用手指去指,不會有大的問題,主要是習慣不一樣。關鍵問題是“心當懷恭敬”,以恭敬的一種態度,給別人做一些指示,指人、指物、指路怎麼走,懷著恭敬心都是對的。菩薩的修行以心爲主,如果是令別人生起信心的行爲,都可以去隨順。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66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