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不想通过强制性的戒律来约束自己,想要更加自由开放的一种方式,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自己本身所处的状态需要一种约束,不管是五戒、还是菩萨戒、出家戒,戒律对我们完全是有必要的。
前面说过轨道的比喻,比如火车轨道对于火车是需要的,火车行走在轨道上面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火车出了轨道,不再依靠轨道,认为跟着铁轨走太不自由了,那么把火车开到旷野当中,你看能不能前进?根本没办法。我们的实际情况属于儿童的状态,想行持一种成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从年龄来说我们是成年人,但对于佛法来讲,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智慧可能还是属于婴儿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戒律对于我们来讲真正有必要,的确有必要。
大乘修行者也需要戒律的规范,这种纪律是规范我们心理的一种必要保护措施,没有它的保护我们容易出轨误入歧途,没法顺利地修行,所以从哪个方面观察,都不应该舍弃戒律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经咒诳惑人”。很多地方讲:只念这个经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需要,只是念这个咒语就可以得解脱等等。的确在佛经论典中有这样的讲法——这个经、咒的功德很大很大。上师在讲义中讲了,这些讲法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有的说,如果你念这个佛的名号,你可以获得成佛,其实意思是:你念这个佛名号,终有一天会成佛。或者有的说,你听了阿弥陀佛就不退转。里面有很多意思可以解释,有一种解释方法是:你念了这声佛号,以此作为种子,以后逐渐就可以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就会不退转。如果针对修了很长时间、仅缺一点点因缘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真的马上达到不退转的也有,所以它的意思有很多层,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要知道。
比如释迦牟尼佛仪轨当中,就讲了释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释迦牟尼佛是依靠这个咒语成佛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依靠这个咒语成就菩萨果位的,它的功德利益很大,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很多罪业。我也相似地这样做,能达到佛菩萨那样吗?实际上观世音菩萨也好,或者释迦佛也好,他们已经累积了很长时间的资粮,对他们来讲,的的确确可能只念一句或者少量的咒语,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对我们来讲,其他方面的资粮、功德还差得远,所以我们只念一个咒语,没办法在很快时间中达到这个效果,必须依靠其他经典中所开示的修行方式——怎样让自己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怎样对众生产生菩提心,怎么样来了知万法无自性的空性,怎么样来通过六度累积资粮。那么这些经典、论典和修法我们都要去学习、去修学,修学之后当我们的资粮、功德慢慢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念这样的咒语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些是这样的情况。有些时候说,你念这样的咒语,念一句之后你得到什么,念两句你得到什么,就是指特定的根基,不带有普遍性,它是针对某些根基来讲的,不是所有根基都如此。
有些人误解了经典里这样的含义,认为很多人学这个就够了,其他的都不要学,就属于此处所讲的“诳惑人”,以这样的讲法欺骗别人、蛊惑众生。这个讲法对有的众生很相应,对这些人来讲,佛陀就是针对他们而讲的,对他们的确没有什么了义不了义的差别。但这种讲法不是针对多数众生,如果是针对普遍的众生,佛只讲一句法、一句咒语就度尽众生了,其他的都不用了。而众生的根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众生都应该有对应根基的说法,有些众生需要广闻博学,有些必须要了知种种修法。
如果以这些说法欺骗众生,认为其他修法是不重要的、可以舍弃的,只是这个就够了,自己不注意就会谤法,多少有点谤法的嫌疑,如果观察的话有可能就是谤法。真正来讲,假如他讲的话有很多人推崇,其他的法因此而毁坏了,他也有坏法的过失。对其他众生来讲,如果受其影响没有去修行其他的经论,相续当中生不起智慧,就有可能在中途生烦恼而退失。
所以,说念一句经、念一句咒有什么样的功德,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讲的——必须要具足一些条件:如果有合格的禅定、非常强烈的信心,在这些条件和基础上,念一遍是什么功效、念二遍是什么功效、念三遍是什么功效,这样的话是可以说的。佛经当中的教言,有些是可以直接理解的,有些是间接理解的,有些还有密意和意趣,在经典中这些问题讲得比较多。
作为一个以法饶益其他人的讲法者来讲,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清楚,不要说只是念一个经、一个咒就可以了,其他的法完全不用学,要避免出现“经咒诳惑人”的情况。当然也并不是说经典、论典当中没有这样讲,讲是这样讲的,关键是要看我们怎么去理解它的意义。如果理解不了,尽量依靠一些大德的注释,看他们是怎么讲的,因为大德具有更深的智慧,他们容易把握经论的原意,我们如果不能理解,依靠大德的注释肯定要保险得多。以上讲了科判以法饶益的内容。
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行为不要成为世间不信之行,要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如果我们的行为在世间不令人产生信心,得不到信任,就会令人因此产生邪见,所以要注意尽量断除让别人不生信心的行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这里讲到,在丢弃平时使用的牙木、唾涕时,应该掩蔽起来,在用水处和清净的地方不应该弃屎尿。这些行为作为菩萨是应该做到的,社会上也提倡公民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此处所言与这些提倡完全相合。菩萨既然在世间修行,世间的高尚行为或者道德规范,菩萨也应该遵守,毕竟这样对自他有利,对环境有利。保持清净的行为,也能够让不相信佛法的人产生认同。首先你必须让别人产生一种认同感,假如别人都不认同你的行为方式,不愿意接近你,谁还愿意跟着你去修习佛法呢?这些方面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必要的清净行为。
牙木相当于现在的牙刷,现在我们是用牙膏牙刷来清洁牙齿,在古代印度是用牙木,中国古代寺庙当中也有嚼杨枝的习惯,把带浆的粗纤维树枝放在嘴里嚼,可以清洁牙齿。
前年我们去印度朝圣,专门找过牙木。印度很多地方的人都不习惯用牙膏,在很多城市、乡村中,还保留着用牙木清洁牙齿的习惯。《入行论》里讲过牙木,我们想知道一下牙木到底是什么,所以去市场上专门买了一些。有专做牙木生意的人,去山上砍一些树枝,然后切成小段小段的,一支大概一个巴掌长,跟筷子差不多粗细,皮子是青色的,树枝里面的纤维很粗。比如今天我要清洁牙齿,就先把外面的皮撕掉,用多少撕多少,然后把撕下皮的一头放在牙齿上使劲咬,里面的纤维很粗,就形成了一把刷子的形状,再用这个刷子刷牙,刷十多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的都有。他们很喜欢用牙木清洁牙齿,用完就咬掉用过的部分,剩下的还可以继续用。有放在嘴里嚼的,还有的用手抓住长柄清洁牙缝。
用完牙木之后应该要隐蔽,按照古印度风俗,是用土把用掉的牙木掩埋起来。现代就是刷牙之后要用水清洗干净牙刷。唾液、鼻涕要用土掩埋起来,按现在的规矩讲,就是不能随便丢唾液鼻涕,要吐在纸巾里扔进垃圾桶。
在水源之处,我们要注意不应弃屎尿。有些人习惯恶劣,喜欢在水边解大小便,实际上这是不好的行为。还有清净的地方如草地、花园、园林,也不要去染污,以免让别人心生不满和烦恼。
随便丢弃牙木、在清净的地方弃屎尿这些情况,在佛经中都有先例可循。曾经有些比丘用完牙木之后随便丢弃,导致了一些疾病的发生,佛陀知道后,就规定弟子用完牙木之后应该善加掩蔽。有些出家者曾在清净的草地上乱丢垃圾和屎尿,染污了他人的衣服,令人心生不满,佛陀知道后就要求佛弟子应该保护环境。
因为有了佛的教诲,所以寺院的环境都非常优雅,很多人不管信不信佛都喜欢去一下。环境清净会让人心里很舒服,人们直接间接都能和佛结缘——能够见到佛像,有时候磕个头、烧烧香。通过这个方法结缘,他至少会对这个道场和环境心生好感,从远的角度来讲,种下了解脱的善根,从近的角度来讲,他没有对修行的道场、修行的方式产生不满,这是非常好的。作为一个修学者、一个菩萨,如果不能够利益众生,也至少不能让众生心生邪见,这是底线。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吃饭应怎样,坐应怎样,洗手应怎样,颂词把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了。吃食物的时候“莫满口”,不能把嘴里塞得太满了,吃相不雅别人会想:这人是不是几天没吃饭啊?或者这些出家人、修行者、佛弟子吃相怎么这么难看,因此心生邪见。虽然有可能你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有可能你的心调伏得很好,但一般人看不到这些内在的、精神上的东西,他就是喜欢用这些表面上的细节来对你这个人、对你所信仰、所行持的道去观察、去作结论。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莫满口”,不要塞得太多了。
“出声”,不要在吃饭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喜好都不一样,如果吃饭的时候发出声音,有人对你就会看不惯,所以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
“咧嘴”,就是说嘴巴不能咧来咧去,不能张得很大。佛弟子在吃饭的时候遵守一些行为规则,更能让人产生一种信心,即便不生信心,也不会对你产生反感。对一个修行者来讲,不管出家在家,吃饭举止优雅也是一种调心的修行方式。如果吃饭时塞得很满,一边吃一边说话,把饭喷得到处都是,或者咧嘴等等,也体现了自己内心不寂静的情况——在吃饭的时候,没有专心吃饭而是在想其他事情。
禅宗一些大德的教言说,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想其他事情,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好好睡觉,所以这里说吃饭的时候好好吃,是教导我们吃饭时要安住正念。…
《《入菩萨行论》第6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