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65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一起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教导我们如何发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殊胜窍诀纲要。每次我们在修善法之前,或者我们刚刚念完祈祷文之后,我们都要一起发菩提心。实际上,在嘴里说一下发菩提心,或在心里面想一想“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比较简单,要从内心深处生起菩提心,就不是特别容易了。
怎样生起菩提心呢?必须要依靠正确的方法。《入菩萨行论》就是和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来生起菩提心的一种殊胜的修法,我们首先要学习里面所讲的内容,然后要进行思维,思维之后懂得了怎样发菩提心的窍诀,从而生起定解没有怀疑。第三步,我们要去串习,或者缘其他的如《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等窍诀书所讲的修法,通过里面的引导文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或者直接依靠《入菩萨行论》中的颂词,自己把它们做一个归摄,作为每天观修菩提心所缘的修法。
无始以来,我们很少接触过菩提心的修法,有些人根本没有接触过,或者有些人接触得不是很深,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种下菩提心的种子,以前已经种过种子的,要想方设法让它成熟,已经成熟的,要想方设法地让它变得更加清净,变成解脱的一种强有力的助缘。我们能够在一起学习发菩提心的颂词,思维发菩提心的意义,观修菩提心的窍诀,确确实实是无始以来所做的最殊胜的事情。在这一世当中,我们做了其他一些世间合法、不合法的很多事情,进入佛门之后,也做了一些其余的、相似的法义的修行,实际上在所有佛法法义的修持中,真正对菩提心的学习生起欢喜、产生定解,来串习菩提心、生起菩提心,这在整个世间的一切所为当中,的确是最为殊胜的一种机缘。
我们在遇到这样一种善法的时候,不要认为随随便便可以遇得到,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善缘成熟,我们才有了今天能够拿着《入行论》的法本,一起学习里面所宣讲的菩提心窍诀教义的机会。或者说,我们有了这种机缘之后,还要想怎样让这种机会延续下去?怎样让这种机会转变成真正让我们相续中产生更深、更广菩提心的机缘。否则的话,今天我们也许有了手捧《入行论》的听闻机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再接再厉去提高修学的时间、质量等等,可能我们这种善缘就只限于能够看到《入行论》,能够听闻《入行论》的词句,而没有把它转变成一种更加深入的机缘,趋入到《入行论》所诠菩提心的深广意义中去。
第一我们已经有缘学习了,第二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地深入它的意义,力争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尽早地生起菩提心。《入行论》是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指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生当中必备的、能够辅导我们的心灵、增进我们心灵修行的殊胜窍诀之书。
我们在《入行论》当中学到了第五品,学习生起正知正念。在这一段内容当中,讲到了饶益他众之利,分略说和广说,现在讲的是广说,也分两个科判:通过财物饶益,通过法饶益。现在我们学习到第一个问题,分为施衣食之方式,第二个施身之方式。第一个科判已经学完了,怎么样布施自己的食物,怎么样合理分配自己的食物、衣服等等,或者说我们应该在修法当中抱持一种什么态度。
在经典、论典当中,也鼓励我们去做财物、食品、衣服的布施等,但是我们也要了知当中的意义。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既然鼓励我们做广大布施,那我们就用很多精力去寻找衣食用来布施。一方面,作为菩萨的确需要圆满资粮、利益众生,所以需要衣服、食物做布施,但经论中也讲到,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大量的衣食来做布施,实际上我们还应该做到知足少欲,如果能够知足,也是一个殊胜的布施,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讲的。
我们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做广大布施上,就有可能为了寻找这些东西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作为凡夫人,如果在寻找衣食的过程中没有调伏自心,很有可能最后就演变成对食物、衣服的耽著。在知足少欲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有多余的食物、衣服,或者我们能够无勤获得很多衣食,就可以把这部分拿来做布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专门为了布施去寻找很多衣食,只有修心成熟的大菩萨可以这样做。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看到众生为了寻找衣食经历痛苦、造下很多罪业,菩萨就专门去寻找如意宝和很多财富来布施给众生,这是作为菩萨的一种专门修行,另当别论。
作为初学者,我们更应该注重调心的修行,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修持知足少欲上,如果有知足少欲的修法,或者自己没有自私自利的耽著,又有其他的机缘,我们就可以去专门寻找衣食等做布施。我们看经论当中的所诠,应该分清两种情况:作为初学菩萨的重点是什么?作为已经修行有素的菩萨是怎么做的?佛经中的这些典故、公案,有些是讲修行很长时间的菩萨的行为,有些是针对初学菩萨所做的行为,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应该分清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根据实际情况做取舍,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讲完了财食的布施之后,我们讲第二个科判:
巳二、施身之方式:
施身就是布施身体。初地菩萨才真正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作为初学者,布施身体也需要看机缘是否成熟。第二个科判正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布施身体,布施的机缘什么时候成熟,必须做仔细的观察,如果不仔细观察,非常莽撞就把自己的身体做供养、布施的话,不但得不到真正的法义,还很有可能因此心生修行的违缘,没办法继续修行。
修行佛法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细水长流的方式,如果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或者只凭一时的血气之勇,做一些其他人难以做到的、或者佛经中所说的菩萨的高层次的修法,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持续保持。如果只是一下子或者两三分钟可以做到,我们咬咬牙就行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修行的关键是要调整心,外在的行为是帮助我们成熟心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只看到表象,没有知道它的真实意义,就无法真实了知佛经的密意,正确地去修持佛法。此处所讲的施身,虽然在经典当中也告诫过菩萨,这是最终要进行修持的,初地菩萨的确也有这样的能力,但是针对初学者来讲,刚开始就冒冒失失地去施身,的确是一种鲁莽作法。
经典、论典当中所讲的施身,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判定:一个方面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他的大悲心已经非常清净,证悟了空性,布施波罗密多已经串习得非常纯熟,这时他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身体做供养、做布施,这样可以大大增长修行的资粮;还有一个方面,作为初学者或者悲心还没有清净的菩萨,可以通过观想的方式来施身。比如在密法中有古萨里修法,就是观修施身法,通过仪轨的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其他的鬼神和众生。对于很多初学的菩萨,或者还没有到达修行圆满的菩萨来讲,这是可以实行的一种方式。
布施有一种由外而内,或者由易而难的次第。对一般的世间人来讲,都认为如果有了衣食,人生就会幸福,如果缺乏资具,就认为人生非常贫穷困苦,所以人们追求的就是这个衣食。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衣食和身体比较,人们肯定对身体的执著更强烈。所以修布施的第一个步骤首先就是布施衣服、食物等等,如果修得比较纯熟了,就要开始逐渐去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的执著比财物衣食的执著重得多,所以施身是能够快速圆满自己修行的一种殊胜方法。
虽然前面再再分析,施身可以很快圆满资粮,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身体也是一般众生最难以割舍、最难放弃、最执著的所缘和对境。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就不能够把最难割舍的东西首先布施出去,或者凭着一时的血气之勇,把身体布施掉、毁坏掉,最后自己得不偿失,这方面我们必须进行考虑。佛法的修持,是属于智慧、悲心的修行,大乘的本体就是智慧和大悲,做任何修法都需要具足这样的要素。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后,我们才可以分辨得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时候该做,把这些分析得清清楚楚,就真正掌握了修行的扼要。颂词当中讲: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颂词告诉我们,修行正法的身体,不要为了一些很小的因缘去伤害它,如果我们能够保护身体行持佛法,众生的愿望也会很迅速得以圆满,这是字面意思。
下面分析“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首先我们的身体是暇满人身,暇满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殊胜佛法的,可以修持小乘、大乘、密乘的修法,所以身体是修行正法的一个所依,是修行正法的一个工具。
前面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因为身体是佛法的修行所依,我们要长期依靠,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的因缘去伤害它。怎么理解呢?比如有些众生没有饭吃,就请菩萨布施手脚给他,满足他的饮食,这样菩萨即便是满足他,也是很小的利益。虽然在经典、公案当中,也有很多菩萨这样做了,为了众生很小的利益布施了自己的身体。但是实际上,这些众生不必真正以菩萨的肉作为食物,因为现代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其他清净的肉类、蔬菜、饮食非常多,菩萨可以布施其他东西来满足他的饮食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菩萨为小利益布施身体之后,有可能对以后的修行造成伤害,自己的修行没有办法得到很广大的增长,所以不要为了很小的因缘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把身体布施给对方以后,也许对方的心愿暂时得到了满足,虽然看起来似乎也是在利益众生,满足众生的心愿,但我们真正从它的利弊作衡量的时候,对自他来讲,都是弊大于利。
所以我们要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虽然这样可以满足众生的愿望,也是善法,但这和中止一个菩萨发…
《《入菩萨行论》第6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