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65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一起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是教導我們如何發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殊勝竅訣綱要。每次我們在修善法之前,或者我們剛剛念完祈禱文之後,我們都要一起發菩提心。實際上,在嘴裏說一下發菩提心,或在心裏面想一想“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比較簡單,要從內心深處生起菩提心,就不是特別容易了。
怎樣生起菩提心呢?必須要依靠正確的方法。《入菩薩行論》就是和我們一起討論怎樣來生起菩提心的一種殊勝的修法,我們首先要學習裏面所講的內容,然後要進行思維,思維之後懂得了怎樣發菩提心的竅訣,從而生起定解沒有懷疑。第叁步,我們要去串習,或者緣其他的如《大圓滿前行》、《大圓滿心性休息叁處叁善引導文》等竅訣書所講的修法,通過裏面的引導文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或者直接依靠《入菩薩行論》中的頌詞,自己把它們做一個歸攝,作爲每天觀修菩提心所緣的修法。
無始以來,我們很少接觸過菩提心的修法,有些人根本沒有接觸過,或者有些人接觸得不是很深,現在我們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至少可以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種下菩提心的種子,以前已經種過種子的,要想方設法讓它成熟,已經成熟的,要想方設法地讓它變得更加清淨,變成解脫的一種強有力的助緣。我們能夠在一起學習發菩提心的頌詞,思維發菩提心的意義,觀修菩提心的竅訣,確確實實是無始以來所做的最殊勝的事情。在這一世當中,我們做了其他一些世間合法、不合法的很多事情,進入佛門之後,也做了一些其余的、相似的法義的修行,實際上在所有佛法法義的修持中,真正對菩提心的學習生起歡喜、産生定解,來串習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這在整個世間的一切所爲當中,的確是最爲殊勝的一種機緣。
我們在遇到這樣一種善法的時候,不要認爲隨隨便便可以遇得到,實際上是通過各種善緣成熟,我們才有了今天能夠拿著《入行論》的法本,一起學習裏面所宣講的菩提心竅訣教義的機會。或者說,我們有了這種機緣之後,還要想怎樣讓這種機會延續下去?怎樣讓這種機會轉變成真正讓我們相續中産生更深、更廣菩提心的機緣。否則的話,今天我們也許有了手捧《入行論》的聽聞機會,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再接再厲去提高修學的時間、質量等等,可能我們這種善緣就只限于能夠看到《入行論》,能夠聽聞《入行論》的詞句,而沒有把它轉變成一種更加深入的機緣,趨入到《入行論》所诠菩提心的深廣意義中去。
第一我們已經有緣學習了,第二我們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盡量地深入它的意義,力爭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盡早地生起菩提心。《入行論》是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殊勝指南,我們可以把它作爲一生當中必備的、能夠輔導我們的心靈、增進我們心靈修行的殊勝竅訣之書。
我們在《入行論》當中學到了第五品,學習生起正知正念。在這一段內容當中,講到了饒益他衆之利,分略說和廣說,現在講的是廣說,也分兩個科判:通過財物饒益,通過法饒益。現在我們學習到第一個問題,分爲施衣食之方式,第二個施身之方式。第一個科判已經學完了,怎麼樣布施自己的食物,怎麼樣合理分配自己的食物、衣服等等,或者說我們應該在修法當中抱持一種什麼態度。
在經典、論典當中,也鼓勵我們去做財物、食品、衣服的布施等,但是我們也要了知當中的意義。有些時候我們認爲,既然鼓勵我們做廣大布施,那我們就用很多精力去尋找衣食用來布施。一方面,作爲菩薩的確需要圓滿資糧、利益衆生,所以需要衣服、食物做布施,但經論中也講到,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大量的衣食來做布施,實際上我們還應該做到知足少欲,如果能夠知足,也是一個殊勝的布施,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講的。
我們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做廣大布施上,就有可能爲了尋找這些東西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作爲凡夫人,如果在尋找衣食的過程中沒有調伏自心,很有可能最後就演變成對食物、衣服的耽著。在知足少欲的前提下,如果我們有多余的食物、衣服,或者我們能夠無勤獲得很多衣食,就可以把這部分拿來做布施,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專門爲了布施去尋找很多衣食,只有修心成熟的大菩薩可以這樣做。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看到衆生爲了尋找衣食經曆痛苦、造下很多罪業,菩薩就專門去尋找如意寶和很多財富來布施給衆生,這是作爲菩薩的一種專門修行,另當別論。
作爲初學者,我們更應該注重調心的修行,應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修持知足少欲上,如果有知足少欲的修法,或者自己沒有自私自利的耽著,又有其他的機緣,我們就可以去專門尋找衣食等做布施。我們看經論當中的所诠,應該分清兩種情況:作爲初學菩薩的重點是什麼?作爲已經修行有素的菩薩是怎麼做的?佛經中的這些典故、公案,有些是講修行很長時間的菩薩的行爲,有些是針對初學菩薩所做的行爲,所以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應該分清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根據實際情況做取舍,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講完了財食的布施之後,我們講第二個科判:
巳二、施身之方式:
施身就是布施身體。初地菩薩才真正能夠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衆生,作爲初學者,布施身體也需要看機緣是否成熟。第二個科判正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布施身體,布施的機緣什麼時候成熟,必須做仔細的觀察,如果不仔細觀察,非常莽撞就把自己的身體做供養、布施的話,不但得不到真正的法義,還很有可能因此心生修行的違緣,沒辦法繼續修行。
修行佛法應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細水長流的方式,如果只是叁分鍾的熱度,或者只憑一時的血氣之勇,做一些其他人難以做到的、或者佛經中所說的菩薩的高層次的修法,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持續保持。如果只是一下子或者兩叁分鍾可以做到,我們咬咬牙就行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修行的關鍵是要調整心,外在的行爲是幫助我們成熟心的一種方式。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如果只看到表象,沒有知道它的真實意義,就無法真實了知佛經的密意,正確地去修持佛法。此處所講的施身,雖然在經典當中也告誡過菩薩,這是最終要進行修持的,初地菩薩的確也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針對初學者來講,剛開始就冒冒失失地去施身,的確是一種魯莽作法。
經典、論典當中所講的施身,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判定:一個方面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他的大悲心已經非常清淨,證悟了空性,布施波羅密多已經串習得非常純熟,這時他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身體做供養、做布施,這樣可以大大增長修行的資糧;還有一個方面,作爲初學者或者悲心還沒有清淨的菩薩,可以通過觀想的方式來施身。比如在密法中有古薩裏修法,就是觀修施身法,通過儀軌的觀想,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其他的鬼神和衆生。對于很多初學的菩薩,或者還沒有到達修行圓滿的菩薩來講,這是可以實行的一種方式。
布施有一種由外而內,或者由易而難的次第。對一般的世間人來講,都認爲如果有了衣食,人生就會幸福,如果缺乏資具,就認爲人生非常貧窮困苦,所以人們追求的就是這個衣食。雖然如此,但是如果衣食和身體比較,人們肯定對身體的執著更強烈。所以修布施的第一個步驟首先就是布施衣服、食物等等,如果修得比較純熟了,就要開始逐漸去布施自己的身體。因爲身體的執著比財物衣食的執著重得多,所以施身是能夠快速圓滿自己修行的一種殊勝方法。
雖然前面再再分析,施身可以很快圓滿資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身體也是一般衆生最難以割舍、最難放棄、最執著的所緣和對境。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就不能夠把最難割舍的東西首先布施出去,或者憑著一時的血氣之勇,把身體布施掉、毀壞掉,最後自己得不償失,這方面我們必須進行考慮。佛法的修持,是屬于智慧、悲心的修行,大乘的本體就是智慧和大悲,做任何修法都需要具足這樣的要素。一方面要培養自己的悲心,一方面也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後,我們才可以分辨得清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時候該做,把這些分析得清清楚楚,就真正掌握了修行的扼要。頌詞當中講:
修行正法身,莫爲小故傷
行此衆生願,迅速得圓滿
頌詞告訴我們,修行正法的身體,不要爲了一些很小的因緣去傷害它,如果我們能夠保護身體行持佛法,衆生的願望也會很迅速得以圓滿,這是字面意思。
下面分析“修行正法身,莫爲小故傷”。首先我們的身體是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殊勝佛法的,可以修持小乘、大乘、密乘的修法,所以身體是修行正法的一個所依,是修行正法的一個工具。
前面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因爲身體是佛法的修行所依,我們要長期依靠,所以不要因爲一些小的因緣去傷害它。怎麼理解呢?比如有些衆生沒有飯吃,就請菩薩布施手腳給他,滿足他的飲食,這樣菩薩即便是滿足他,也是很小的利益。雖然在經典、公案當中,也有很多菩薩這樣做了,爲了衆生很小的利益布施了自己的身體。但是實際上,這些衆生不必真正以菩薩的肉作爲食物,因爲現代有很多食物可以選擇,其他清淨的肉類、蔬菜、飲食非常多,菩薩可以布施其他東西來滿足他的飲食需求。
還有一個問題是,菩薩爲小利益布施身體之後,有可能對以後的修行造成傷害,自己的修行沒有辦法得到很廣大的增長,所以不要爲了很小的因緣傷害自己的身體。我們把身體布施給對方以後,也許對方的心願暫時得到了滿足,雖然看起來似乎也是在利益衆生,滿足衆生的心願,但我們真正從它的利弊作衡量的時候,對自他來講,都是弊大于利。
所以我們要把很多因素考慮進去——雖然這樣可以滿足衆生的願望,也是善法,但這和中止一個菩薩發…
《《入菩薩行論》第6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