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5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悲愿没有清净的话,一般来讲是不开许施身的。

  如果达到了悲愿清净,因为菩萨有稳定的大悲心、稳固的禅定,也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他不认为身体很重要,而把身体看成菜叶一样的卑微之物,把菜叶布施给众生是不会有后悔心的。菩萨通过长时间的修炼,对待身体的态度已经到达意乐很清净的状态时,就可以布施了,没有丝毫的问题,也不会有丝毫的后悔心。所以悲愿清净就可以布施身体,悲愿不清净就不能布施,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利大乃可舍”。为什么要把颂词分成两个部分来讲呢?因为即便悲愿清净,有时也不一定要布施身体,还要看一个要素——利大否。布施身体利益到底大不大?虽然菩萨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利益不大,也不会布施。如果利益非常大,他就可以布施身体,不管是今生还是他生,都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布施自己身体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利益很大,很多菩萨也是这样的。虽然很多初地菩萨的悲愿都清净了,都有布施身体的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菩萨,只要得了初地之后,都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呢?这个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不一定要布施自己的身体,还要看有没有大的利益才行。这么多初地菩萨,真正布施自己身体的不是全部,也有一部分没有布施,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会观察、分析利益大不大,如果利益大才会做布施。所以我们再次说,佛法的确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并不是说我顶了一个初地菩萨的头衔,顶着这个初地菩萨头衔之后,这个头衔成了我的束缚之因——既然我是初地菩萨,我不布施身体不好意思,好像布施身体成为了一种压力——没有这样的压力。一方面菩萨的确有这种能力,第二个方面菩萨布施不布施自己的身体,他必须要做观察,一定要做智慧的观察。如果真正有大必要他做布施,如果没有大必要他不做布施。他的身体不做布施,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广大利益众生。

  我们看佛因地修行的公案,有时会产生一些疑问,什么疑问呢?比如在《贤愚经》或其他公案里多次提到:帝释天化成乞丐,或者魔王变现成一个人,去索要菩萨的手脚、脑髓、眼睛、器官、身体或生命,那时菩萨的身份是国王或导师等等,他的手下有很多臣民和眷属。当他要布施自己的头或身体的时候,手下有很多眷属劝他说:你布施身体是满足了一个人的心愿,那么我们怎么办呢?这么多眷属都依靠你生活,这么多的众生怎么办?经常有这样的描述。

  我们会想:是啊,菩萨布施生命去世了,这么多人的利益谁去负责呢?不是说布施身体要能够有大利益吗?这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小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吗?表面上是这样,其实我们分析的时候,菩萨的确做到了“利大乃可舍”,他把“利大乃可舍”的意义已经做了非常圆满、非常完美的诠释。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从眼前来看,的确只是为了一个众生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从长远看来,有时是菩萨在即将要登地之前,他要做一次这样的大布施。他的悲愿已经接近圆满、清净,但就是差了一点点,关键一步迈出去之后,他就可以到达一个新的境界。这是菩萨从凡夫到初地,或者从地上地的时候。从这种情况看来,如果这个修法一旦圆满完成了,他就可以登地的。比如月光菩萨在布施自己头颅的时候,他就说在这棵树下我已经第一千次布施自己的头了。当他把自己的头布施给讨要头颅的婆罗门的时候,这时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月光国王(就是月光菩萨)因为布施头颅而登初地了。菩萨因为布施自己的头而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因为这个因缘已经登了初地,所以这是很大的利益。看起来好像是把其他眷属——这些王妃、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满足了一个人的心愿,而且对方拿这个头也没什么用,只是去换一点赏金而已,但是菩萨因此登上了初地,一旦从凡夫到了初地之后,菩萨利益众生的能力、发愿力和功德一下子就增长了无数倍,所以这是很大的利益,像这样就可以舍弃身体。

  而且菩萨发愿:我要依靠这样的布施来圆满成佛的资粮,依靠这样的功德,我成佛之后一定要度化你们。菩萨通过布施自己身体的善行,以菩提心、大悲心摄受了这些眷属,成为了他们长远的安乐之因。从这方面观察,的的确确利益很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一个众生伤害了很多众生的利益,但从更长远、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分析,其实菩萨是观察到:通过这个方式,自己的修行将迈进一大步,而且通过这个修行,将摄受很多的众生于未来的利益当中,成佛之后,他可以更加圆满地利益众生。

  佛陀的公案当中有很多此类描绘:当时佛发了菩提心,说谛实语,然后布施身体、大地震动等等。这些佛陀因地布施自己身肉的公案,能长久地启发后学者。这个善举不单是布施自己的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或者布施自己的肢体器官只用几分钟时间,这种菩萨行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从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而且还要影响以后的很多众生,这才知道佛陀的教法真正很伟大,不单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而且还影响其他世界的众生,这些公案在启发众生的善心、启发众生对佛道、对菩萨道的向往之心方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非常巨大。

  如果全方位观察,的确菩萨布施的时候做到了“利大乃可舍”,我们就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佛陀当年要这样做布施了。所以悲愿清净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是利大才布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安住世间的很多上师、菩萨,虽然功德已经到达了初地,但他们是不是布施自己的身体,也要看利益是不是很大,如果利益很大的话,他就可以布施身体。如果布施身体而导致其他众生的慧根、慧命中断,这样虽然满足了少部分众生的愿,但因此伤害其他众生的法身慧命,菩萨不一定会做这种布施。

  这个颂词主要是针对初学的人,因为众生的思维不是很清晰,容易冲动。他看到这个问题之后,要不觉得必须要布施自己的手脚,要不就产生一种畏惧心:菩萨道太恐怖了,趁早退出去,否则不知道哪一天佛陀或者菩萨要我们把自己的手和眼珠献出去,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退出,这样考虑肯定就不敢进菩萨道了。还有一些初学者比较莽撞——既然佛要求我们布施手脚,那我赶快砍下来去布施,这样是会后悔的,也不必要。

  对初学者要把问题交代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在什么时间可以做,通过什么方式做。菩萨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要具备条件的。现在我们再看菩萨的行为,就可以作为一种我们以后圆满的榜样。我们发愿以后当我的悲愿清净了,对众生有很大利益的时候,我一定奉献自己的身体去救度众生、去帮助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愿,通过发愿引导去逐渐积累六度的资粮,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愿力成熟,就可以布施身体去利益有情。

  上面是讲以财饶益,下面是讲以法饶益。

  辰二、以法饶益: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以法饶益和以财饶益,都是菩萨在修法过程当中的必修之法。在家菩萨主要以财施去利益众生,出家菩萨主要是以正法利益众生,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在家菩萨一定就不能以法饶益,出家菩萨一定就不能以财饶益,是以主要、次要而分的。

  通过正法饶益众生,是一个更直接、更殊胜的利益众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讲过:在一切饶益众生的手段当中,以正法饶益众生是最直接的。因为法就是道,什么道?趋向于涅槃的大道。有了大道就可以趋向于涅槃、趋向于觉悟。而其他如饮食等令身体获得利益是间接的,而法是直接的。

  以法饶益众生是佛陀出世利益众生最殊胜、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菩萨所做的饶益当中最殊胜的方式。因为法很重要的缘故,我们学法修法得到的利益非常大。在学修过程当中,要去观察、分析,这样听闻佛法的利益很大。在缘法方面,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非常注意。听法有很多规矩、规律,一方面我们要从法当中得到利益,一方面我们还要如理如法地听闻,否则我们虽然听闻到了正法,但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得到的利益就不大了。

  颂词当中讲了一些听法的规矩:“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仗,不敬勿说法。”必须要有一种恭敬的心态和行为,才可以真正做到如法而听,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功德利益。比如经典当中讲,听闻正法可以了知殊胜的意义、殊胜的所为;听闻正法可以断除无义的行为;可以断除大的罪业;可以得到殊胜的涅槃,这些功德都是通过听闻正法而得到的。我们要知道听闻佛法的一些方式。

  第一,无病而覆头。如果我们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或者上师没有开许的情况之下,听闻佛法时不能够覆头。比如出家人用披单把头盖住,在家人用布或围巾把头覆住,这就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缠头是古印度的习俗,很多人头上缠着头巾,按规矩来讲,应该把头巾解下来。

  戴帽子听闻佛法也是一种不恭敬、不如法的行为。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听法的规矩。一般来讲现在都在室内听法,并不需要撑伞,但如果是在室外听法,有时举办一些露天的法会,或者在露天听闻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够撑伞。如果讲法的上师、善知识开许了,撑伞就是无过失的,如果不开许,就不能撑伞,撑伞就是一种不恭敬说法的行为。如果讲法者明明看到下面的人戴帽子、撑伞,还给他们宣讲佛法,会有一些过失。

  “手持刀兵仗”,手里拿着刀、兵刃或者手仗听法也是不恭敬的。总而言之,如果态度不恭敬,就不能给他们说法。为什么要很恭敬呢?因为讲法能够直接利益众生,是直接饶益众生的一种殊胜方便之道。而且法本身的教义很珍贵、很殊胜,为了体现对法的尊敬,必须要做出一些恭敬的姿态。如果把头盖住,或者撑伞、拿刀兵仗等等,都是不太恭敬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不能说法。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法规矩:比如在中国,法师进经堂之…

《《入菩萨行论》第6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