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6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還不想通過強製性的戒律來約束自己,想要更加自由開放的一種方式,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自己本身所處的狀態需要一種約束,不管是五戒、還是菩薩戒、出家戒,戒律對我們完全是有必要的。

  前面說過軌道的比喻,比如火車軌道對于火車是需要的,火車行走在軌道上面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如果火車出了軌道,不再依靠軌道,認爲跟著鐵軌走太不自由了,那麼把火車開到曠野當中,你看能不能前進?根本沒辦法。我們的實際情況屬于兒童的狀態,想行持一種成人的行爲是不合理的。從年齡來說我們是成年人,但對于佛法來講,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智慧可能還是屬于嬰兒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製性的戒律對于我們來講真正有必要,的確有必要。

  大乘修行者也需要戒律的規範,這種紀律是規範我們心理的一種必要保護措施,沒有它的保護我們容易出軌誤入歧途,沒法順利地修行,所以從哪個方面觀察,都不應該舍棄戒律的行爲。

  第叁個問題“經咒诳惑人”。很多地方講:只念這個經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需要,只是念這個咒語就可以得解脫等等。的確在佛經論典中有這樣的講法——這個經、咒的功德很大很大。上師在講義中講了,這些講法有些了義有些不了義。有的說,如果你念這個佛的名號,你可以獲得成佛,其實意思是:你念這個佛名號,終有一天會成佛。或者有的說,你聽了阿彌陀佛就不退轉。裏面有很多意思可以解釋,有一種解釋方法是:你念了這聲佛號,以此作爲種子,以後逐漸就可以解脫,往生極樂世界就會不退轉。如果針對修了很長時間、僅缺一點點因緣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真的馬上達到不退轉的也有,所以它的意思有很多層,我們在理解的時候也要知道。

  比如釋迦牟尼佛儀軌當中,就講了釋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釋迦牟尼佛是依靠這個咒語成佛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依靠這個咒語成就菩薩果位的,它的功德利益很大,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很多罪業。我也相似地這樣做,能達到佛菩薩那樣嗎?實際上觀世音菩薩也好,或者釋迦佛也好,他們已經累積了很長時間的資糧,對他們來講,的的確確可能只念一句或者少量的咒語,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那麼對我們來講,其他方面的資糧、功德還差得遠,所以我們只念一個咒語,沒辦法在很快時間中達到這個效果,必須依靠其他經典中所開示的修行方式——怎樣讓自己對輪回産生厭離心,怎樣對衆生産生菩提心,怎麼樣來了知萬法無自性的空性,怎麼樣來通過六度累積資糧。那麼這些經典、論典和修法我們都要去學習、去修學,修學之後當我們的資糧、功德慢慢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念這樣的咒語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有些是這樣的情況。有些時候說,你念這樣的咒語,念一句之後你得到什麼,念兩句你得到什麼,就是指特定的根基,不帶有普遍性,它是針對某些根基來講的,不是所有根基都如此。

  有些人誤解了經典裏這樣的含義,認爲很多人學這個就夠了,其他的都不要學,就屬于此處所講的“诳惑人”,以這樣的講法欺騙別人、蠱惑衆生。這個講法對有的衆生很相應,對這些人來講,佛陀就是針對他們而講的,對他們的確沒有什麼了義不了義的差別。但這種講法不是針對多數衆生,如果是針對普遍的衆生,佛只講一句法、一句咒語就度盡衆生了,其他的都不用了。而衆生的根基是千差萬別的,每個衆生都應該有對應根基的說法,有些衆生需要廣聞博學,有些必須要了知種種修法。

  如果以這些說法欺騙衆生,認爲其他修法是不重要的、可以舍棄的,只是這個就夠了,自己不注意就會謗法,多少有點謗法的嫌疑,如果觀察的話有可能就是謗法。真正來講,假如他講的話有很多人推崇,其他的法因此而毀壞了,他也有壞法的過失。對其他衆生來講,如果受其影響沒有去修行其他的經論,相續當中生不起智慧,就有可能在中途生煩惱而退失。

  所以,說念一句經、念一句咒有什麼樣的功德,是針對某些特定的人講的——必須要具足一些條件:如果有合格的禅定、非常強烈的信心,在這些條件和基礎上,念一遍是什麼功效、念二遍是什麼功效、念叁遍是什麼功效,這樣的話是可以說的。佛經當中的教言,有些是可以直接理解的,有些是間接理解的,有些還有密意和意趣,在經典中這些問題講得比較多。

  作爲一個以法饒益其他人的講法者來講,對這個問題必須要清楚,不要說只是念一個經、一個咒就可以了,其他的法完全不用學,要避免出現“經咒诳惑人”的情況。當然也並不是說經典、論典當中沒有這樣講,講是這樣講的,關鍵是要看我們怎麼去理解它的意義。如果理解不了,盡量依靠一些大德的注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因爲大德具有更深的智慧,他們容易把握經論的原意,我們如果不能理解,依靠大德的注釋肯定要保險得多。以上講了科判以法饒益的內容。

  醜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

  在修持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行爲不要成爲世間不信之行,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如果我們的行爲在世間不令人産生信心,得不到信任,就會令人因此産生邪見,所以要注意盡量斷除讓別人不生信心的行爲。

  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尿。

  這裏講到,在丟棄平時使用的牙木、唾涕時,應該掩蔽起來,在用水處和清淨的地方不應該棄屎尿。這些行爲作爲菩薩是應該做到的,社會上也提倡公民應該遵守道德規範,此處所言與這些提倡完全相合。菩薩既然在世間修行,世間的高尚行爲或者道德規範,菩薩也應該遵守,畢竟這樣對自他有利,對環境有利。保持清淨的行爲,也能夠讓不相信佛法的人産生認同。首先你必須讓別人産生一種認同感,假如別人都不認同你的行爲方式,不願意接近你,誰還願意跟著你去修習佛法呢?這些方面對自他來講,都是很必要的清淨行爲。

  牙木相當于現在的牙刷,現在我們是用牙膏牙刷來清潔牙齒,在古代印度是用牙木,中國古代寺廟當中也有嚼楊枝的習慣,把帶漿的粗纖維樹枝放在嘴裏嚼,可以清潔牙齒。

  前年我們去印度朝聖,專門找過牙木。印度很多地方的人都不習慣用牙膏,在很多城市、鄉村中,還保留著用牙木清潔牙齒的習慣。《入行論》裏講過牙木,我們想知道一下牙木到底是什麼,所以去市場上專門買了一些。有專做牙木生意的人,去山上砍一些樹枝,然後切成小段小段的,一支大概一個巴掌長,跟筷子差不多粗細,皮子是青色的,樹枝裏面的纖維很粗。比如今天我要清潔牙齒,就先把外面的皮撕掉,用多少撕多少,然後把撕下皮的一頭放在牙齒上使勁咬,裏面的纖維很粗,就形成了一把刷子的形狀,再用這個刷子刷牙,刷十多分鍾、半小時、一小時的都有。他們很喜歡用牙木清潔牙齒,用完就咬掉用過的部分,剩下的還可以繼續用。有放在嘴裏嚼的,還有的用手抓住長柄清潔牙縫。

  用完牙木之後應該要隱蔽,按照古印度風俗,是用土把用掉的牙木掩埋起來。現代就是刷牙之後要用水清洗幹淨牙刷。唾液、鼻涕要用土掩埋起來,按現在的規矩講,就是不能隨便丟唾液鼻涕,要吐在紙巾裏扔進垃圾桶。

  在水源之處,我們要注意不應棄屎尿。有些人習慣惡劣,喜歡在水邊解大小便,實際上這是不好的行爲。還有清淨的地方如草地、花園、園林,也不要去染汙,以免讓別人心生不滿和煩惱。

  隨便丟棄牙木、在清淨的地方棄屎尿這些情況,在佛經中都有先例可循。曾經有些比丘用完牙木之後隨便丟棄,導致了一些疾病的發生,佛陀知道後,就規定弟子用完牙木之後應該善加掩蔽。有些出家者曾在清淨的草地上亂丟垃圾和屎尿,染汙了他人的衣服,令人心生不滿,佛陀知道後就要求佛弟子應該保護環境。

  因爲有了佛的教誨,所以寺院的環境都非常優雅,很多人不管信不信佛都喜歡去一下。環境清淨會讓人心裏很舒服,人們直接間接都能和佛結緣——能夠見到佛像,有時候磕個頭、燒燒香。通過這個方法結緣,他至少會對這個道場和環境心生好感,從遠的角度來講,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從近的角度來講,他沒有對修行的道場、修行的方式産生不滿,這是非常好的。作爲一個修學者、一個菩薩,如果不能夠利益衆生,也至少不能讓衆生心生邪見,這是底線。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吃飯應怎樣,坐應怎樣,洗手應怎樣,頌詞把細節都交代得很清楚了。吃食物的時候“莫滿口”,不能把嘴裏塞得太滿了,吃相不雅別人會想:這人是不是幾天沒吃飯啊?或者這些出家人、修行者、佛弟子吃相怎麼這麼難看,因此心生邪見。雖然有可能你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有可能你的心調伏得很好,但一般人看不到這些內在的、精神上的東西,他就是喜歡用這些表面上的細節來對你這個人、對你所信仰、所行持的道去觀察、去作結論。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莫滿口”,不要塞得太多了。

  “出聲”,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發出很大的聲音。因爲每個人的習慣、喜好都不一樣,如果吃飯的時候發出聲音,有人對你就會看不慣,所以佛陀在戒律中規定,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音。

  “咧嘴”,就是說嘴巴不能咧來咧去,不能張得很大。佛弟子在吃飯的時候遵守一些行爲規則,更能讓人産生一種信心,即便不生信心,也不會對你産生反感。對一個修行者來講,不管出家在家,吃飯舉止優雅也是一種調心的修行方式。如果吃飯時塞得很滿,一邊吃一邊說話,把飯噴得到處都是,或者咧嘴等等,也體現了自己內心不寂靜的情況——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專心吃飯而是在想其他事情。

  禅宗一些大德的教言說,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我們吃飯的時候在想其他事情,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睡覺,所以這裏說吃飯的時候好好吃,是教導我們吃飯時要安住正念。…

《《入菩薩行論》第6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