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6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修行方面,一方面这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一方面也是一种调心的方便。吃饭专注在吃饭上,不散乱于他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走路的时候就要专心走路。我们吃饭的时候,往往没有在吃饭,穿衣的时候没在穿衣,都在想其他事情,所以往往就不能够和自己当下的事情相应,要不然就是妄想未来,要不然就在回忆以前的事情,反正没办法安住当下做的事情,没办法专注,也没办法提起正念。

  在禅宗和佛法中,都说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或者在当下的时间中和实相是最接近的,这个方面如果真正能够习惯,修行者很容易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就容易发现实相。这是吃饭的一种行为,当然人和人之间吃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受的教育不同,有文化差异。在吃饭方面真正可以作为楷模的,是汉地的一些标准丛林,他们吃饭的确非常规矩。一些世间媒体去报道时,发现大丛林在吃饭的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几十、几百人在里面吃饭,你走到跟前都听不到任何声音,一看才知道都在吃饭。这方面我觉得真正是典范,是真正让你值得敬佩的地方。暂且不说这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但就这种吃饭方式来讲,可能在全世界当中,它都是应该算是排在前列的一种很殊胜的方式。

  “坐时勿伸足”,坐的时候一般来讲是盘腿而坐。古代印度人、中国人都喜欢盘腿而坐,听法、打坐都是这样。我们平时和听法时“勿伸足”,不要把脚伸得太长。现在汉地主要是坐沙发、椅子、凳子,坐的时候要规矩,假如翘个二郎腿、伸来伸去就不合适。很多地方听法的时候都是盘腿,你就不能把腿伸得很长,这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所以说“坐时勿伸足”。“坐时勿伸足”主要是印度的习惯,因为寂天菩萨是印度人,他造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像这样你坐时就不要把脚伸得很直、很开,应该大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如果现在是坐板凳,就规规矩矩地坐在板凳上面,不要动来动去,没有约束。

  “双手莫揉搓”主要指洗手的时候不要搓来搓去,如果养成习惯,一个人在家倒可能对其他人没什么影响,但在公共场合中动作很大去搓手,别人看起来就觉得这个人缺乏教养,或者如果旁边有人在洗手,你把脏水溅到别人身上,也会令人心生不满。这是教导我们洗手的时候不要有很大的动静,溅起很多水花,应该以比较文雅的方式洗手,不要揉搓。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作为一个菩萨,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在车里面(当然以前是马车,现在是汽车),或者床垫之处这些比较隐蔽的地方时要注意,不要和女人单独在一起。因为这是从古代到现在,很多闲人最喜欢观察、谈论和传播的消息。你说哪个地方在讲法,某个菩萨的功德很超胜,人们没有兴趣去谈论、观察,但是如果出现了这些敏感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喜欢看、喜欢讲、喜欢传播、喜欢报道,比如现在就是喜欢报道明星的绯闻和出格的行为。但是一般的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不是夫妻关系、情侣关系的人单独坐在一个很幽静的地方,大家就会开始浮想联翩,就开始观察、开始讲。如果是一个菩萨和其他女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别人看见的时候,因为他观察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定型了,他很自然就想到,这两个人坐在一起肯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就开始胡思乱想,甚至乱说。这样对他和菩萨来讲都是不好的,对教法也有不好的影响。而且对一个修行者来讲,如果是个凡夫,在这种幽静、隐蔽的环境当中,实际上,凡夫人都有贪欲心,他如果没有调伏烦恼,单独和异性处在这种环境中也非常容易生贪念,导致自己失坏修行、造下恶业。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初在环境的选择上就应该注意,当然如果是迫不得已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那么自己也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心,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这是很必要的。总而言之,最初的时候尽量避免在车床、幽静的地方,或者隐蔽的地方和其他女人单独相处,如果是不得已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应该观察自己的心。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只要是世间不产生信心的行为都首先要观察,观察之后要舍弃不合法之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行为习惯,世间有世间的行为规范,虽然佛法的智慧、修行超越世间,但是,修行者还必须在世间中修行,需要在世间中修行菩萨道,和世间人呆在一起。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有时就会成为一种道德规范,针对这种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我们要看这个地方的人对什么样的行为生信心,什么样的行为不生信心,首先观察,观察好了之后,生信心的就做,不生信心就舍弃,这是从整个世间来讲。菩萨在世间修行,如果是倒驾慈航的、真正的圣者菩萨,他回到世间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他还是要遵随这种行为习惯。即便是在净土成就了佛果的佛陀,他来到我们这个城市度化众生的话,还是要遵随习惯。比如佛陀开一辆车在马路上走,还是要知道交通规则是什么,红灯亮要停车,他也会遵守,不会因为他是佛陀的缘故就不遵守。不遵守规则,大家就会说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很多人就会心生不满,就无法达到救度众生的目的。佛陀为利益众生而显现为凡夫人的身相,也是遵随世间的规律。

  所以,作为菩萨来讲,对于世间不信的地方要“观询而舍弃”。到一个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上师也教导我们,最初应尽量打听这个地方有什么忌讳,行为习惯有什么不同,观察之后,知道某个事情他们不喜欢做,就不要做。

  我看到一些介绍旅游的书,对于少数民族的习惯是什么、忌讳是什么都有介绍。你要是去那个地方旅游的话,最好先了解。比如介绍去西藏旅游的杂志就告诫游客:到了寺庙中对经书要恭敬,不要反时针转绕佛塔,不要随便去摸别人的经书等等。这些方面就是首先教我们要注意,否则别人不高兴惹出麻烦来。

  作为一个菩萨修行者来讲更应该注意,不能说我是个修行者,我就可以随便了,不是这样的。你是个修行者更加要调伏自己的心,更加要维护他人的心。所以,你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观察、询问,他们有什么忌讳的、不喜欢的尽量避免。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而应该随顺其他人,这样比较好一些。

  下面颂词中说: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这里讲到了我们示意、指路的一些方式。“单指莫示意”就是说,在示意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用手指去指。“心当怀恭敬”,我们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平伸右手掌”,手心朝上,手背朝下。“示路亦如是”,要这样指路。我们要注意,这也是印度的习惯。伸食指给别人指路,在我们这个地方没问题,但在印度的习惯中,用一个手指给别人指示(寂天菩萨是印度人)是不恭敬的行为,这方面要注意。

  “心当怀恭敬”,不管在哪个地方,印度、汉地、藏地、美国,只要内心真诚恭敬,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平伸右手掌”,为什么是右手掌?也有背景:在印度,用左手拿东西递给别人、左手指路都是不恭敬的,他们认为用右手恭敬。这是以前的风俗习惯,现在也仍然有。印度的风俗习惯和现在的有些生活方式不一样,比如说解大便不是用手纸,而是用左手手指擦掉,然后再用水洗手,现在还是这样,不习惯用卫生纸。这个习惯在很多介绍印度旅游的书中、在佛经的戒律中都有提到。为什么有些戒律要求,上厕所后要洗七次才没有过失?在内地这个情况不一定存在,因为大家用手纸,洗手一两次就够了。但是为什么要规定洗七次呢?因为他是直接用手指去擦的,擦完之后再用水洗,一两次肯定洗不干净,所以要洗很多次。因为是用左手擦大便,所以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指路肯定是不恭敬的。

  当然我们这个地方不存在这个问题,没这个习惯。如果你是左撇子,习惯用左手都无所谓。关键是印度有这个习惯,虽然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但是首先要很恭敬。比如我受《入行论》教育的影响很深,假如谁用手指去指佛像,我就觉得不对,认为应该平伸右手掌去指佛像。现在很多西藏人指佛像,都是平伸右手掌,有这样的习惯,估计和学了《入行论》有关,这个习惯当然很好,是一种恭敬的行为。

  如果到其他地方,没有认为一个手指去指有什么不对,上师在讲义当中讲,这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恭敬。如果你觉得一个手指指就是很恭敬的,那就可以。所以我们学这个教法要知道这个颂词的背景是什么,然后再结合现在的行为来理解。我们在用这个颂词的时候,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

  比如说我养成习惯了,谁用手指去指佛像,我就觉得不恭敬,其实别人很恭敬。只不过我先入为主,觉得应该平伸右手掌去指佛像才恭敬——这是释迦佛,这是文殊菩萨。别人用手指去指戳,好象就觉得不恭敬。但这不一定,上师在讲义中也讲得很清楚,别人如果心很恭敬用手指去指,不会有大的问题,主要是习惯不一样。关键问题是“心当怀恭敬”,以恭敬的一种态度,给别人做一些指示,指人、指物、指路怎么走,怀着恭敬心都是对的。菩萨的修行以心为主,如果是令别人生起信心的行为,都可以去随顺。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66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