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3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學的時候非常馬虎,觀修也隨便應付,平時也沒有多去觀想,通過這種很隨便、松散、應付性的准備,要想在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對真正調伏煩惱、保全法身慧命起到真實的作用是很困難的。沒有這個因,就沒有這個果。

  假如世間的軍隊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只是應付一下,一旦遇到事情就沒有能力去抵擋,沒有完成任務的實力。世間有句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所以我們平時觀修的時候如果很刻苦,把該做的都做好,認認真真、保質保量地完成加行,不管是外加行,還是內加行都修好;菩提心的修法也認認真真、腳踏實地修好;該忏悔的忏悔好,該祈禱的祈禱好,這些因緣都做好之後,不管什麼事情出現,自己都能遊刃有余,有一種非常輕松的姿態去應對煩惱,這就是平時早做准備的好結果。以上通過世間的事例來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通過不斷地觀修來養成堅韌的性格。

  寅叁、攝義:

  第叁個科判是攝義,攝義就是對前面內容的歸攝。

  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

  “故應”那麼當然就是歸納了,所以說我們應該輕視一切苦害,不要被一切痛苦所摧毀,有智慧的人縱然經曆了痛苦,但是他的心仍然不亂,保持著一種明清的狀態,不被痛苦所幹擾。我們在對待痛苦時應該達到這種狀態。“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在輪回當中,痛苦絕對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只不過是痛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是苦苦、變苦、行苦,還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在輪回當中痛苦是沒辦法避免的。

  在生活、修行中遇到各種痛苦的時候,我們分析:第一點就是痛苦是我們沒辦法回避的。每個人都想回避痛苦,但事實怎樣呢?我們的所思所想和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距,理想與現實永遠有距離。在沒辦法避免痛苦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操控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對待痛苦的態度,這是可以通過訓練改變的。如果我們對這個痛苦非常在意,我們受到的傷害就更重;如果我們輕視一切損害或者正視痛苦,這時我們的抗擊能力最強,或者痛苦對我們的傷害就可以減到最低。所以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觀修來輕視一切損害,如前所言,應該具有非常堅韌的性格。

  如果痛苦來了,第一我們要正視它,不能假裝它不存在。如果我們努力繞開這個痛苦,每天都祈禱千萬不要讓自己遇到痛苦,其實就是一種逃避心理。有逃避心理的人,戰勝痛苦的機率就不高;有心理准備的人,戰勝痛苦或解決問題的機率就高得多。

  對待痛苦應持什麼態度呢?要輕視痛苦。其實痛苦也沒什麼大不了,被痛苦傷害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世間有言:時間可以治愈傷痛。就說你遭遇到再大的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慢慢消失。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痛苦減少了對他的傷害,而是他的心理改變了。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轉變內心對痛苦的看法,而讓痛苦對我們傷害減到最低。

  痛苦不決定就是很壞的東西,不決定就是我們千方百計想要繞開的東西。當然前面講了,痛苦可能繞是繞不開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痛苦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要輕視痛苦。如果有這種決心和心力,我們就可以不被痛苦所毀,不被他所傷害。不被傷害的意思不是否認已經發生了的、已經對你的身體造成的傷害和痛苦,痛苦已經發生了——你的心很憂傷,或者身體很疼痛,這方面的痛苦沒辦法去改變,但不被痛苦所害,不被痛苦所毀的意思,主要是指我們的修行不要被痛苦所傷害。痛苦已經對我們的身心造成了一些傷害,但我們要力爭這種傷害不要成爲修行佛法的一種障礙。因爲有些人在修行佛法過程當中,一遇到痛苦就放棄修行、放棄菩薩道、放棄利他,這就是受到了痛苦的傷害,這個時候,痛苦就真正地變成了修行的違緣。

  其實痛苦會不會變成修行的違緣呢?一分爲二去看,有些人面對痛苦時不但不成爲修行的違緣,反而成爲修行的增上緣;有些人就沒辦法面對痛苦,遇到痛苦就被完全擊垮,完全喪失了繼續修行的一種決心和信心,所以這個方面我們必須要注意,修行不要受到痛苦的傷害非常關鍵。

  “智者縱曆苦,不亂心澄明。”有智慧的人雖然經曆了痛苦,因爲他有很強的對治能力、抗打擊能力,所以遇到痛苦的時候內心能夠保持不被所亂,保持很明清的狀態。一般的愚者或沒有修行的人,遇到痛苦往往就會方寸大亂,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者完全沒有應對的措施。

  有時我們看到遭受了很大打擊的人,比如聽到自己的妻子、丈夫、兒女在車禍中遇難了;或者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很多人聽到噩耗就方寸大亂,不知道該做什麼,除了哭泣之外連話都說不清楚。這個時候必須由其他人來幫助處理這些後事,他自己已經沒辦法自拔。方寸大亂之後,怎麼能保持清淨的狀態呢?根本沒有辦法。所以戰爭中有時使用攻心戰讓對方心亂,心一亂就沒辦法冷靜思考,做出的方案、戰術都沒有合理的章法。在人和人交往的時候,也有這樣故意讓對手心亂的方式來獲得勝利,這方面的事例非常多。

  我們要表述的意思是,一個人遇苦的時候心亂了,就沒有辦法保持冷靜的思維;一個智者雖然同樣經曆痛苦,但他內心的控製力很強,他的心能夠保持鎮靜,能夠保持不亂。在此基礎上可以去想對策,應對當前的情況。心冷靜就可以思維,修菩薩道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遇到違緣生起嗔恨心被煩惱所亂,就沒辦法去想最好的應對策略。我們學了很多法,但心亂的時候內心一片空白,什麼都浮現不出來,所學的法就沒法派上用場,只有隨煩惱而轉,做出很多不符合菩薩道的發心和行爲,也爲以後受苦埋下了伏筆。

  而有智慧的人,因爲訓練過的緣故,能夠做到即使面臨很大的痛苦和打擊,內心也能完全保持冷靜,所學的法都能夠自主駕馭,以正法應對痛苦,保持清淨不被煩惱所擾,痛苦能成爲增上善法、利他意樂的一種增上緣。

  歸納一下我們對待痛苦的態度:平時我們祈禱千萬不要遇到身體上、精神上的痛苦,一切都要安樂、不要痛苦。這個祈禱對不對呢?其實前面我們也分析了,離苦得樂的心每個人都有,但這也是一種逃避心理,經常處在這種心理中,就會不對痛苦做正確的分析,也不做正面應對痛苦的准備。就好像世間人很避諱死亡,就避諱談論死亡,思維死亡的意義,大家都心照不宣盡量避開不正面討論,正因如此,就導致在死亡真正到來之時手足無措,只能夠毫無准備地面對死亡。我們對待痛苦的態度也一樣,如果平時我們都在選擇逃避,從來沒有正視痛苦的本質,不做任何准備,那麼痛苦一旦出現的時侯,我們就沒辦法應對了,這個時侯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首先應該肯定痛苦是存在的,正視它的存在,肯定它的存在,我們肯定會碰到痛苦。如果我們提前做些准備——如果碰到痛苦的時侯應該怎麼辦?當它出現的時侯我們就不會那麼慌張。

  佛弟子和修佛法的人對死亡並不回避,佛經論典中都是再再地正面提出來,肯定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佛陀沒有要求我們去避讓它,佛陀讓我們去正視它、面對它。首先,死亡是絕對會到來的,每個人總有一死。觀修無常的時侯道理很明顯:首先從正面提出死亡,然後告訴我們死亡不知什麼時侯會來,也許今天、也許明天,乃至下個刹那就會到來,讓我們知道原來死亡就在我們身邊;然後再告訴我們,死亡到來的時侯我們用什麼去抵擋。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慢慢去思維、觀察的時侯,就知道死亡肯定會到來的,我們要爲死亡的到來做准備。如果我們天天觀想死亡很熟悉了,或者爲死亡做了很多准備,有一天死亡突然到來了,就如《西藏生死書》所言,死亡突然到來,就好像我們在人群中發現了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很親切,不會有任何驚慌的心情——天天觀修你,天天思維你,現在你終于出現了。他的內心會全然接受死亡,就好像迎接一個老朋友的心態,完全不會爲其所亂。因爲平時做過很多准備的緣故,死時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對痛苦的態度也一樣,要正視它、觀修它,然後想怎樣面對它,肯定它的存在等等。在噶當派《修心七要》中有一個斷除希望、懷疑、恐怖的祈禱文,內容是:如果生病對我更有利,就祈禱上師叁寶加持我生病;如果死亡對我更有利、對衆生更有利就加持我死亡;如果活著修法對衆生更有利就加持我活下來;如果病愈更有利就讓我病愈;如果生病更有利就讓我生病;如果痛苦對我更有利就讓我痛苦。這是怎樣一種態度呢?其實這種態度就是完全放棄了自我的一種主張,完完全全就是正視這一切:如果對自已修行佛法有利——傷害也可以,痛苦也可以,什麼都可以。其實這不是一種逃避的心態,而是一種正視它、面對它的心態,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痛苦。如果痛苦出現了,反正早已做過心理准備,也不會爲它所苦,被它所毀。佛法中有很系統的修行方式,讓我們平時去觀修、鍛煉自己的承受程度,如果修好之後,痛苦出現、不出現都沒什麼,出現有出現的一種應對;如果痛苦不出現,安樂有安樂的應對,什麼樣的應對措施都已經演練過了,在這種前提下,就能保持我們這個心以比較平穩的方式向前運作,修持菩薩道有顆明清的心和冷靜的頭腦非常重要。

  世間最恐怖的對手是什麼樣的呢?就是保持冷靜頭腦的對手,這是最要命、最恐怖的。如果對方思維混亂或者沒什麼遠見、遇事不冷靜,雖然顯現上可能有槍有炮,人馬衆多,其實並不真正可怕,真正可怕的對手是頭腦非常冷靜的對手。我們和煩惱作戰也一樣,雖然我們看似修了很多資糧,如果不能經常保持冷靜,嗔恨心的敵人也不會害怕我們;如果我們經常保持頭腦冷靜、心態澄清的話,嗔恨的怨敵就會非常害怕,因爲他不管使用什麼伎倆都會被識破,都會有對治,所以被擊敗絕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對冶煩惱,就要保持自己的頭腦非常冷靜,保持明清的心態…

《《入菩薩行論》第7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