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第73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教导我们:怎样打破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生起利他心、生起菩提心。这部论典汇集了这方面的殊胜窍诀和关要,如果认真学习,它对改变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有很大作用,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殊胜的助缘,能帮助我们生起与实相和究竟佛道相应的利他菩提心。

  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观修《入菩萨行论》、观修菩提心,其实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像佛陀、文殊菩萨等一样做广大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准备和积累资粮。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时间讲全部《入菩萨行论》,有些大德会专门宣讲第六品。每个众生相续中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其实都存在嗔恨心,我们不能任嗔恨心自由发展,必须要终止它、减弱它,令它彻底消亡。嗔恨心是菩萨道的直接违品,相续中有嗔恨心,我们就无法全面发展利他的菩提心意乐。不管对谁,哪怕有一点很小的嗔恨心和不高兴意乐,我们就无法对这个有情彻底做到愿他离苦得乐——愿他获得一切快乐、离开一切痛苦、愿他获得最为圆满的佛果。这样,我们的利他心就会大打折扣,但这种情况却经常出现。所以,在修菩萨道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无法完全遣除对众生哪怕是很小的不高兴意乐,要做到无私地、纯粹地、没有条件地利益众生、利益他人是非常困难的。

  菩萨道的特性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相续中没有完全产生利他心,就无法产生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菩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的,菩萨一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萨,而没有菩提心不叫菩萨,就没办法修持菩萨道。现在,我们还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凡夫有情,无法真正和佛菩萨的修行轨迹相适应。因此,将我们的心调伏为一种纯粹无私的利他状态,就是现在要做之事。

  在改造自心的时候,的确会有非常大的困难,今天我们会学到这方面的内容。要改变我们的相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通过了知嗔恨心的过患、修安忍的功德来掌握调伏烦恼的技巧。或者通过学习,我们会有一种坚信:嗔恨心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被调伏的。如果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因缘都聚集了,调伏嗔恨心绝对是可以期待的;就怕我们没有学习明白,或者没有努力去实践。

  如果我们不修持安忍,不修持菩萨道,相续中的烦恼没有因缘不可能自动消失。例如: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轮回中已经流转了不可计算的漫长时间,但相续中的贪嗔心仍然非常顽固,这就说明烦恼不会自动消失,我们必须主动去寻找或修持能让它消失的因缘和修法,《入行论》就讲了这方面的教言。

  现在讲第三个科判当中所摄的内容:

  是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前面略说已经讲完,现在是广说。广说前面也学习了两个颂词,大意是:如果我们在轮回中逐渐修持习惯之后,大的痛苦也可以被我们调伏,或是我们在遇到痛苦、违缘的时候,性情如果太过于娇弱,反而会增加痛苦。今天开始学习新的颂词,在颂词当中讲到: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这个例子非常容易理解。字面意思是:有些人见到自身流出的鲜血,反而增加了勇猛之心;有些人见到他人流血也会惊慌不已,最后昏死过去。这么大差别是什么导致的呢?就是因为一类人非常勇敢,一类人非常怯弱。

  寂天菩萨帮助我们分析:导致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是“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从现在的一些报道、古代历史的描述或者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都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人自己身上流血,能够更大激发内心的潜能。在没有遇到挫折,没有打架或战争的时候,他看起来和其他人没什么差别,一旦身体受伤流出鲜血,相续中的斗志和勇敢就被激发出来了,反而越战越勇。有些人不要说自己流血,就是看到他人流血都非常惊慌。现代叫晕血症,看到血就头晕,胆子特别小,很怯弱,看到他人流血就离得远远的,根本不敢靠近,既不敢看也不敢去处理,甚至自己闷绝过去;如果是自己流血的话,就更加没有办法承受了。所以,有一类人自己流血的话,不但不被击倒,反而使相续中非常勇敢的潜质被激发出来;而有些人只看他人流血,自己就已经受不了了。二者这么大差别,完全是性格不同所致:一个非常勇敢;一个非常怯弱。

  此处以流血为例来宣说勇怯,其实现实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挫折之后,也是越挫越勇。遇到的挫折越多,性格就越勇敢、坚毅,性情越来越稳固,承受力越来越强,有这样性格的人,遇到的困难再多再大,都可以抵挡面对。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在世间中更容易成就大事业,所思所想更容易成功。我们在世间中做任何一个事情,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没有违缘,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就是在于——当我们遇到这些违缘的时候怎么处理。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勇敢的特质,困难可以一次次把他击倒,但受挫之后他会吸取教训,通过挫折使性格越来越坚强,抗打击能力越来越强。有这种性格作为支撑,更能抵挡各种内、外违缘和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的性格非常怯弱,遇到任何小事情都没法面对,就会非常害怕遇到事情,一遇到事情就手忙脚乱,没有办法去处理,导致惊慌、闷绝的情况出现。大多数这种性格的人,要成就大事非常困难,不要说很大的事情,可能连很小的事也没法承办。可以看到,世间中所谓的成功人士,性格都是很坚强的。看看历史伟人的成功史,也有性格坚强的特性;还有那些成名的人,性格也很坚强。所谓的战争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由于被俘之后被拷打也不屈服等等,反正能够成为英雄的人,都有非常勇敢的气魄;而沦为叛徒往往就是由于性格非常软弱、胆小而导致的,世间中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悉由勇怯致”。

  修安忍也一样,修行人和烦恼之间也是一场战争和对抗,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其实我们就是在和烦恼作战、和嗔恨心作战。被烦恼伤害之后,作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就能增强调伏烦恼的能力和决心,能越挫越勇,通过无数次挫折,最后使相续中的对治力变得越来越坚固。以坚毅的性格作为基础,成就菩萨道、成就佛果希望非常大。如果性格怯弱,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内心痛苦、外来责难时就会马上放弃。如果遇到违缘就放弃,可以说真是没办法圆满修持菩萨道的。

  世间战争和修学佛法对治烦恼二者有类似之处,所以寂天菩萨在颂词中以此为例。为何通过这样的例子进行说明呢?因为世间例子我们特别熟悉,不管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好,还是看历史书描述的也好,或者媒体中的报道也好,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事。而菩萨道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还是比较陌生的一种修持方法,我们还不知道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时寂天论师很善巧地告诉我们:菩萨道修安忍和世间例子有相似之处,因为我们在处理世间事的时候有这个经验。修菩萨道也一样,在遇到挫折、违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应该坚强。坚强就能够正视痛苦,就不会被它打败;如果遇到违缘很容易放弃,最后就没法成就菩萨道。

  寂天菩萨从各方面谆谆教诲后代的修行者,我们对于这些痛苦、问题都应该提前有心理准备,即使遇到了这些情况发生,因为早有准备的缘故,修行受到伤害或退失的可能性就少。此处讲“悉由勇怯致”:一方面是很勇敢的人,一方面很怯弱的人。以世间例子告诉我们,修行人应该有坚毅的性格。第七品讲精进的时候,也强调修行人必须有坚毅的品质,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在修行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可见不可见的障碍——有些是以前相续中曾经累积或隐藏的、让我们倒退的一种习气,今世突然翻出来后对我们的修行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该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调伏呢?如果我们提前学习、演练了,事情出现就不会这么慌乱。这几天在云南某地发生了地震,有些单位或者学校提前有所准备或演练的话,发生地震的时候伤亡就会降到最低。假如平时根本没有做演练,灾害一旦发生,那么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凭着本能自救,成功机率非常低。可以看出来,提前做准备和平时没有做准备,结果大不相同。

  修持菩萨道也是这样,在修行路上,精神方面的地震、洪水、山火等灾害都肯定会出现,只不过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哪个地方出现,我们应该在心理上的地震出现之前就有所准备。如果问:这个情况出现了怎么办?别人伤害了自己怎么办?别人辱骂自己怎么办?那么平时就应提前对这些问题有所了知和准备。

  其实,我们观修打坐,就是一次次在做这种应急演练——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安忍?应该怎么对治烦恼?如果我们多次演练,已经对整个操作规程很熟悉,训练得很熟练,事情出现的时候不用思维,马上就可以照着以前训练的方法去避险,成功的机率就很高。打坐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去观修、去熟悉。我们一遍一遍观修安忍,一遍一遍观想能够熄灭嗔心的方法,观想得很熟悉,在事情毫无预兆突然出现时,因为提前做了预演,我们就不会惊慌,就能通过所修习过的佛法去应对,不会对修行造成伤害。有时因为观修较多的缘故,可以观到嗔恨将要发生的预兆,这时我们就提前做准备;即便没有什么预兆突然发生,因为以前有训练的缘故,也可以从容面对。

  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学习论典和平时观修以对治烦恼,都是一种在灾害到来之前的演练。我们对这个演练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因为它的确关系到真正要使用的时候,你能应对多少烦恼。

  比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学法越深,修行的质量越好,应用的时候效果才越显著。如果…

《《入菩萨行论》第7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