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73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一起學習《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教導我們:怎樣打破相續中自私自利的作意、生起利他心、生起菩提心。這部論典彙集了這方面的殊勝竅訣和關要,如果認真學習,它對改變我們無始以來相續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有很大作用,它也是一種非常重要、殊勝的助緣,能幫助我們生起與實相和究竟佛道相應的利他菩提心。
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觀修《入菩薩行論》、觀修菩提心,其實就是爲了我們以後能像佛陀、文殊菩薩等一樣做廣大利益衆生的事業而准備和積累資糧。
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入菩薩行論》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時間講全部《入菩薩行論》,有些大德會專門宣講第六品。每個衆生相續中或強或弱、或多或少其實都存在嗔恨心,我們不能任嗔恨心自由發展,必須要終止它、減弱它,令它徹底消亡。嗔恨心是菩薩道的直接違品,相續中有嗔恨心,我們就無法全面發展利他的菩提心意樂。不管對誰,哪怕有一點很小的嗔恨心和不高興意樂,我們就無法對這個有情徹底做到願他離苦得樂——願他獲得一切快樂、離開一切痛苦、願他獲得最爲圓滿的佛果。這樣,我們的利他心就會大打折扣,但這種情況卻經常出現。所以,在修菩薩道的整個過程中,如果無法完全遣除對衆生哪怕是很小的不高興意樂,要做到無私地、純粹地、沒有條件地利益衆生、利益他人是非常困難的。
菩薩道的特性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相續中沒有完全産生利他心,就無法産生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不是菩薩。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決定的,菩薩一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薩,而沒有菩提心不叫菩薩,就沒辦法修持菩薩道。現在,我們還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凡夫有情,無法真正和佛菩薩的修行軌迹相適應。因此,將我們的心調伏爲一種純粹無私的利他狀態,就是現在要做之事。
在改造自心的時候,的確會有非常大的困難,今天我們會學到這方面的內容。要改變我們的相續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通過了知嗔恨心的過患、修安忍的功德來掌握調伏煩惱的技巧。或者通過學習,我們會有一種堅信:嗔恨心通過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被調伏的。如果把准備工作做好了,因緣都聚集了,調伏嗔恨心絕對是可以期待的;就怕我們沒有學習明白,或者沒有努力去實踐。
如果我們不修持安忍,不修持菩薩道,相續中的煩惱沒有因緣不可能自動消失。例如:無始以來到現在爲止,我們在輪回中已經流轉了不可計算的漫長時間,但相續中的貪嗔心仍然非常頑固,這就說明煩惱不會自動消失,我們必須主動去尋找或修持能讓它消失的因緣和修法,《入行論》就講了這方面的教言。
現在講第叁個科判當中所攝的內容:
是以修習觀察安忍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前面略說已經講完,現在是廣說。廣說前面也學習了兩個頌詞,大意是:如果我們在輪回中逐漸修持習慣之後,大的痛苦也可以被我們調伏,或是我們在遇到痛苦、違緣的時候,性情如果太過于嬌弱,反而會增加痛苦。今天開始學習新的頌詞,在頌詞當中講到:
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這個例子非常容易理解。字面意思是:有些人見到自身流出的鮮血,反而增加了勇猛之心;有些人見到他人流血也會驚慌不已,最後昏死過去。這麼大差別是什麼導致的呢?就是因爲一類人非常勇敢,一類人非常怯弱。
寂天菩薩幫助我們分析:導致這兩種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人是“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從現在的一些報道、古代曆史的描述或者口耳相傳的故事中,都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有些人自己身上流血,能夠更大激發內心的潛能。在沒有遇到挫折,沒有打架或戰爭的時候,他看起來和其他人沒什麼差別,一旦身體受傷流出鮮血,相續中的鬥志和勇敢就被激發出來了,反而越戰越勇。有些人不要說自己流血,就是看到他人流血都非常驚慌。現代叫暈血症,看到血就頭暈,膽子特別小,很怯弱,看到他人流血就離得遠遠的,根本不敢靠近,既不敢看也不敢去處理,甚至自己悶絕過去;如果是自己流血的話,就更加沒有辦法承受了。所以,有一類人自己流血的話,不但不被擊倒,反而使相續中非常勇敢的潛質被激發出來;而有些人只看他人流血,自己就已經受不了了。二者這麼大差別,完全是性格不同所致:一個非常勇敢;一個非常怯弱。
此處以流血爲例來宣說勇怯,其實現實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挫折之後,也是越挫越勇。遇到的挫折越多,性格就越勇敢、堅毅,性情越來越穩固,承受力越來越強,有這樣性格的人,遇到的困難再多再大,都可以抵擋面對。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在世間中更容易成就大事業,所思所想更容易成功。我們在世間中做任何一個事情,絕大多數都不可能沒有違緣,不可能一帆風順,關鍵就是在于——當我們遇到這些違緣的時候怎麼處理。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勇敢的特質,困難可以一次次把他擊倒,但受挫之後他會吸取教訓,通過挫折使性格越來越堅強,抗打擊能力越來越強。有這種性格作爲支撐,更能抵擋各種內、外違緣和障礙,最終取得勝利的機率是非常大的。
反過來講,如果我們的性格非常怯弱,遇到任何小事情都沒法面對,就會非常害怕遇到事情,一遇到事情就手忙腳亂,沒有辦法去處理,導致驚慌、悶絕的情況出現。大多數這種性格的人,要成就大事非常困難,不要說很大的事情,可能連很小的事也沒法承辦。可以看到,世間中所謂的成功人士,性格都是很堅強的。看看曆史偉人的成功史,也有性格堅強的特性;還有那些成名的人,性格也很堅強。所謂的戰爭英雄之所以被稱爲英雄,是由于被俘之後被拷打也不屈服等等,反正能夠成爲英雄的人,都有非常勇敢的氣魄;而淪爲叛徒往往就是由于性格非常軟弱、膽小而導致的,世間中很多例子都可以說明“悉由勇怯致”。
修安忍也一樣,修行人和煩惱之間也是一場戰爭和對抗,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其實我們就是在和煩惱作戰、和嗔恨心作戰。被煩惱傷害之後,作爲一個好的修行者,就能增強調伏煩惱的能力和決心,能越挫越勇,通過無數次挫折,最後使相續中的對治力變得越來越堅固。以堅毅的性格作爲基礎,成就菩薩道、成就佛果希望非常大。如果性格怯弱,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內心痛苦、外來責難時就會馬上放棄。如果遇到違緣就放棄,可以說真是沒辦法圓滿修持菩薩道的。
世間戰爭和修學佛法對治煩惱二者有類似之處,所以寂天菩薩在頌詞中以此爲例。爲何通過這樣的例子進行說明呢?因爲世間例子我們特別熟悉,不管是自己經曆過的也好,還是看曆史書描述的也好,或者媒體中的報道也好,我們非常熟悉這些事。而菩薩道對于大多數初學者還是比較陌生的一種修持方法,我們還不知道遇到障礙的時候應該怎麼去處理,這時寂天論師很善巧地告訴我們:菩薩道修安忍和世間例子有相似之處,因爲我們在處理世間事的時候有這個經驗。修菩薩道也一樣,在遇到挫折、違緣的時候,自己的心應該堅強。堅強就能夠正視痛苦,就不會被它打敗;如果遇到違緣很容易放棄,最後就沒法成就菩薩道。
寂天菩薩從各方面諄諄教誨後代的修行者,我們對于這些痛苦、問題都應該提前有心理准備,即使遇到了這些情況發生,因爲早有准備的緣故,修行受到傷害或退失的可能性就少。此處講“悉由勇怯致”:一方面是很勇敢的人,一方面很怯弱的人。以世間例子告訴我們,修行人應該有堅毅的性格。第七品講精進的時候,也強調修行人必須有堅毅的品質,如果沒有堅強的性格,在修行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可見不可見的障礙——有些是以前相續中曾經累積或隱藏的、讓我們倒退的一種習氣,今世突然翻出來後對我們的修行産生比較大的波動。在這些情況出現時,該怎樣去面對、怎樣去調伏呢?如果我們提前學習、演練了,事情出現就不會這麼慌亂。這幾天在雲南某地發生了地震,有些單位或者學校提前有所准備或演練的話,發生地震的時候傷亡就會降到最低。假如平時根本沒有做演練,災害一旦發生,那麼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只有憑著本能自救,成功機率非常低。可以看出來,提前做准備和平時沒有做准備,結果大不相同。
修持菩薩道也是這樣,在修行路上,精神方面的地震、洪水、山火等災害都肯定會出現,只不過不知什麼時候出現,在哪個地方出現,我們應該在心理上的地震出現之前就有所准備。如果問:這個情況出現了怎麼辦?別人傷害了自己怎麼辦?別人辱罵自己怎麼辦?那麼平時就應提前對這些問題有所了知和准備。
其實,我們觀修打坐,就是一次次在做這種應急演練——如果出現這些問題應該怎麼安忍?應該怎麼對治煩惱?如果我們多次演練,已經對整個操作規程很熟悉,訓練得很熟練,事情出現的時候不用思維,馬上就可以照著以前訓練的方法去避險,成功的機率就很高。打坐的時候,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去觀修、去熟悉。我們一遍一遍觀修安忍,一遍一遍觀想能夠熄滅嗔心的方法,觀想得很熟悉,在事情毫無預兆突然出現時,因爲提前做了預演,我們就不會驚慌,就能通過所修習過的佛法去應對,不會對修行造成傷害。有時因爲觀修較多的緣故,可以觀到嗔恨將要發生的預兆,這時我們就提前做准備;即便沒有什麼預兆突然發生,因爲以前有訓練的緣故,也可以從容面對。
在修行佛法的時候,學習論典和平時觀修以對治煩惱,都是一種在災害到來之前的演練。我們對這個演練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因爲它的確關系到真正要使用的時候,你能應對多少煩惱。
比如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學法越深,修行的質量越好,應用的時候效果才越顯著。如果…
《《入菩薩行論》第7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