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4課

  《入菩薩行論》第74課

  下面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叁: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應理之邪念;叁、攝義。

  “定思正法之安忍”是通過決定思維正法來修持安忍。包括叁個方面:第一個是要遣除我們對作害者的嗔恨;第二要遣除認爲滅除嗔心不應理的邪見;第叁是攝義。

  醜一(遣嗔作害者)分叁: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爲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叁、攝義。

  第一個科判講到,作害者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他作爲生嗔的對境;第二是遣除認爲有一個自主的作害者的錯誤觀念,就是認爲作害者不是身不由己的,而是自主的。這方面主要是指外道的常我,通過遮破常我來說明其實沒有一個自主的作害者;第叁是前文的攝義。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應視爲嗔境)分叁:一、無有自主;二、無心;叁、攝義。

  第一是講作害者沒有自主,主要體現身不由己的狀況;第二“無心”是指沒有故意生起想要傷害他人的心。這兩個科判有相似之處,但是側重點不同,“無有自主”的重點在于作害者沒有自己操控的主觀意識,或從他身不由己的方面進行安立;“無心”就是沒有起心的意思,他沒有一個想要生嗔心的心。

  卯一、無有自主:

  

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薮,

  

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頌詞的字面意思是:我們在生嗔心的時候,爲什麼不嗔恨膽病、病根這些痛苦的淵薮呢?淵薮一方面是衆多痛苦積聚的地方,一方面也是産生痛苦的根源,那麼爲什麼我們不對它們生起嗔恨,而要嗔恨有情呢?它們同樣都是因緣所生啊。

  接下來我們進行仔細分析:我們知道膽病和有情都是引發痛苦的根源,但是我們對于這兩種不同的來源,産生了不同的對待方式。一種是對膽病的對待方式: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患了膽病、頭痛、腫瘤或神經方面的疾病等,會感受不間斷的、長時間的諸多痛苦,所以這些疾病是衆多痛苦積聚的地方,或痛苦的來源,但是我們並沒有因爲疾病引發痛苦而對其産生很大的嗔恨心。我們在生病的時候,總覺得是自己倒黴或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有時對傳染疾病給我們的人會産生嗔恨心,卻很少對疾病本身産生嗔恨心,這是大家都比較清楚的一種情況。

  “雲何嗔有情”是一個反問句,此處的有情是指打罵我們、讓我們痛苦的人。如前分析,有些痛苦是因膽病等疾病引發的,有些是由傷害我們的有情引起的,同樣都是引發痛苦的根源,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嗔恨膽病而只嗔恨有情呢?原因何在?

  “彼皆緣所成”這句話,既可以作爲對方的回答,又可以作爲我們的反駁,裏面隱藏了對方的回答:爲什麼不嗔恨膽病呢?因爲膽病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自主,並不會故意傷害我們。比如說,四大不調或者飲食不注意,我們就會生病,病得很重就會給我們帶來傷害。在分析病根和痛苦的關系時,順著線索向下挖掘:痛苦是病引發的,病是由各種因緣形成的,並沒有找到一個主觀的、想要傷害我們的主體,因此我們不會嗔恨它,所以給對方的回答是:因爲膽病是因緣所成,是不由自主的,所以我不會嗔恨。

  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彼皆緣所成”對其進行反駁,大可不必區別對待膽病和有情。膽病的確是因緣所成,你能夠通過由果溯因的方式推知它沒有自主,同樣我們推理因有情而受到傷害的苦,由果溯因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有情傷害我們的情況也是因緣所成,所謂“彼皆緣所成”。那道理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爲感受某種痛苦是對方打擊造成的,比如張叁打了我,他是有自主的,打我的指使者就是張叁,所以我當然要嗔恨他了。但是衆生很奇怪,既然我們可以通過病苦推知它的因是膽病,由膽病再推它的因是因緣和合,並沒有一個主使者而不生嗔心,那麼我們在對待有情的時候也應該如是觀察,只是我們可能被煩惱蒙蔽了,喪失了這樣的觀察能力。喪失了也不要緊,通過寂天菩薩他老人家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把這個關系再理一理。我們也同樣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就是說我們的痛苦是張叁這個有情造成的,但張叁傷害我的煩惱也是緣所成的。爲什麼他會突然産生想要傷害我的煩惱?其實這個煩惱也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的。比如他看我不順眼,或者他內心有煩惱的種子,加上某種因緣和合之後,就産生了想要傷害我的念頭,進而打了我,讓我感受了痛苦。通過痛苦推知張叁的煩惱也是因緣所成。

  再如嗔心的形成,首先有嗔恨的種子作爲其中一個因,加上非理作意如看我不順眼,然後我本身作爲他的對境,這樣因緣和合之後,他傷害我的煩惱就形成了。所以他也是不自主的,並沒有一個主體存在。煩惱的種子是主體嗎?並不是,因爲它沒有主動思維;非理作意有主體嗎?它也是其它的因緣和合之後産生的。作爲對境的我呢?我自己也沒有主體。因此,在所有的因緣中,沒有某一個單獨出現可以作爲主體的。所以想要傷害我的這個心是由叁種因緣和合而成,形成煩惱的每一個因緣都沒有主體可以承擔責任,不論是煩惱種子、非理作意,還是我這個對境都不是主體,都是因緣合成。假如繼續分析下去,煩惱種子本身也是很多因緣組成的,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非理作意也一樣。因緣和合的東西不可能有主體存在,否則不可能出現因緣和合的情況,所以分析之後可以了知,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無有自主的。因此,膽病的痛苦和有情的傷害二者的根據是相同的,所以我們不應嗔恨有情,就像不會嗔恨膽病一樣,因爲它們都是緣所成;相反,如果要對有情生嗔,那麼同樣也應該對膽病生嗔,因爲二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寂天菩薩第一想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當理性地分析,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産生這個嗔恨心,嗔恨傷害我們的有情?通過觀察分析之後,發現生嗔沒有任何道理,找不到應該産生嗔恨心的根據。爲什麼要用膽病和傷害我們的有情作對比呢?因爲我們存在這樣一種觀念:誰有意地傷害,我就不容易原諒他,如果是無意的就容易原諒。如我們在擠公交、擠地鐵的時候,腳被踩了一下,很痛,倘若此時對方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們就會想:“不是故意就原諒他吧。”如果對方說:“我踩了你又怎麼樣?我就是故意踩你的!”這樣就容易生起嗔恨心。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分析嗔心的成因時,對方如果是有意的、有主使的,我們就容易生嗔;如果是無意的、無主使的,就不容易生嗔。再打個比喻,比如我們走在一個山道上,突然從山上滾下一塊石頭砸到了自己,擡頭尋找石頭從何而來時,如果發現石頭是自己掉下來的,或者是風吹等自然因緣導致的,就不會産生嗔心,最多認爲自己碰上了倒黴事而已。如果擡頭一看,發現有一個人蹲在那兒,正在拿著第二塊石頭准備扔下來,原來是張叁故意扔我的,就很容易産生嗔心,觀察之後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寂天菩薩正是運用我們平常的這種固有的思維習慣,來進行心理疏導。我們對膽病不生嗔心,是因爲沒有主使的因素和故意的心態存在,所以我們容易原諒;如果是有情傷害了自己,我們就很容易認爲他帶有故意的成分,存在發心和作意,所以不容易原諒他。然而,寂天菩薩告訴我們,其實傷害我們的有情,也沒有我們所認爲的故意的成份,也是因緣所生,是不由自主的。雖然從平時固有的思維去觀察,有時張叁會聲稱自己就是故意要傷害我的,但這種所謂的故意再進一步分析,仍然屬于不由自主。找到他故意傷害的心,究其根源,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它也是因緣所成。其實,衆生傷害我們是受煩惱的控製,因緣和合的時候,煩惱能夠主使某個人,讓他産生傷害我的心,那煩惱又受誰的主使呢?煩惱也是因緣所成。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明白了,爲什麼我們要嗔恨有情呢?一切都是因緣所成,並不存在傷害我們的主因。

  我們初次聽到這樣的理念時,可能很難認同,但經過反複地觀察和分析,最後會發現二者之間的根據的確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是習慣認爲別人故意傷害我,所以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如果經常串習新的思維方式,理性地觀察,其實事實就是如此,傷害我們的有情就是緣所成的,沒有一個真正自主的因素存在。

  接下來通過比喻說明不自主的情況: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比如說每個人都不想生病,但還是會罹患疾病;同樣,衆生也不想生煩惱,但煩惱還是會強製性地湧現,這就說明了其沒有自主性,沒有自主的原因就是因緣和合就會出現。

  “如人不欲病”:幾乎每個人都不想生病,除非有一些特殊的因緣,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有例外,比如身體健康就要去服兵役,爲了逃脫兵役,就想此時生個病就好了。因爲有更大的威脅,才會想通過生小病的方式來逃脫,這並不屬于我們討論的範圍。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會想生病,因爲生病就意味著痛苦、不自在,但是當生病的因緣已經具足,因緣和合的時候,即使不情願也仍然會生病。通過這樣的比喻就凸顯了無有自主的主題。

  進一步深入“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就是指對于一個正常人而言,不會真正刻意地想要生起傷害別人的心,不會故意與人爲敵,但是在因緣和合時,産生煩惱的因緣已經具足,雖然不想生起煩惱,但是煩惱仍然無法阻止地強烈地湧現,所以是不由自主的。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自主,不想生病就不會生病;那麼每個人都不想故意傷害他人,也根本不會生起傷害他人的煩惱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還是會生病,傷害他人的煩惱也還在強烈地湧現,原因就在于沒有自主。通過這樣對比,無自主的道理分析得很清楚。其實…

《《入菩薩行論》第7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