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6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心態是開放的,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當自己遇事的時候,因爲執著心的緣故就看不開了。《入菩薩行論》告訴我們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問題,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智慧,遇事就可以從很多方面去思維。

  當我們學完《入行論》,可以再回頭對這一品的內容進行梳理,思維是從哪些角度幫助我們息嗔的?比如說這幾堂課所學習的內容,是從緣起的角度、沒有自主的角度進行宣講的;有時是從嗔恨者不得自在,也很可憐的角度宣說,從很多側面幫助我們梳理,打開思路。我們的心胸廣闊了,看問題的出發點多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容忍的,就不會像小肚雞腸的人一樣,遇到事情就想不開,就開始鬧對立。因此作爲修行人,需要通過《入行論》裏面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打開心胸。

  下面講第叁個科判:

  子叁(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分叁:

  意思是我們要對作害者進行觀察,要原諒作害者。

  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二、不應是嗔恨之對境;叁、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

  醜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

  我們要悲憫作害者,因爲他很可憐。如果我能安住在這樣一種境界:對方也是不由自主的,他也是一個值得悲憫的可憐對境。以悲憫心對待對方,就容易止息嗔心。就好像慈母對兒女內心充滿悲憫,因此即使子女不聽話,甚至無理取鬧,都可以容忍。所以我們通過對作害者産生悲憫心的方法,來息滅因對方作傷害而生起的嗔心。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

  

或爲得婦心,憂傷複絕食,

  

縱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

  因爲自己不慎,以兵刃、荊棘等戳傷了身體;或者爲了得到婦人的心而憂傷導致絕食;或者因爲想不開而跳崖、上吊自殺;或者服食有毒有害的食物,有些人通過這些不好的行爲對自己造成損害。從頌詞可以了知作害者其實也是受害者。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有些人雖然非常愛惜自己,但是如果在不小心的情況下,以荊棘戳傷自己的身體,傷害了自己。“己不慎”可以理解成因緣和合或者業力現前的情況。

  “或爲得婦心,憂傷複絕食”:有些人爲了得到婦人的心,如世間男人爲了得到女人,女人爲了得到男人,得不到就悲傷欲絕,雖然知道這種情緒對身體有害,對自己不利,但還是無法控製自己。所以當對方離開自己的時候,就非常悲傷甚至想自殺,或因愛生恨,報複對方而犯罪入獄,甚至因爲太悲傷的緣故而絕食,類似的情況非常多。“爲得婦心”的情況,我們可以理解成因爲貪欲心而對自己造成傷害。

  “縱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有時候因各種因緣受到別人的迫害,感受極大的恐懼而跳崖,這是因嗔恨心而傷害自己。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自虐行”在注釋當中解釋成非福德行,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都屬于非福德行。在煩惱的控製下,以錯誤的心態和行爲損害自己,如以上所分析的幾種情況,其實都是指傷害我們的人,以此爲例分析他們也是受到煩惱的傷害,或者是無法開解自己的心而傷害了自己。只要觀察一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可憐、可悲的人。只不過他們傷害我們,我們就覺得他們很可惡,但其實真正分析,可以了知他們也是很可憐的,煩惱生起來無法控製,對自己也造成了傷害。

  前面頌詞分析了傷害我的人是怎麼傷害他自己的,下面頌詞緊接著說:如果他連自己都傷害了,那麼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是很正常的。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于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一旦被煩惱所左右,這些十分顧惜自己身命的人,甚至可以傷害自己的性命,何況對于其他人的身體,完全不傷害是不可能的。意思就是說:有些人被煩惱沖昏頭腦時,會不分對象而作害,不只針對你,連自己也會去傷害。我們看清這個事實之後,了知他其實很可憐。當煩惱、嗔恨生起來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分不清楚是在傷害誰,或者誰才是他要攻擊的對象。了知這種情況,我們就容易原諒對方而止息嗔心。

  此處使用了什麼理證呢?“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通常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生命是最重視的,但是煩惱生起之後,會毫無顧忌地自殺或傷害他人,因此罪魁禍首應該是煩惱。煩惱一旦産生,就會讓衆生做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所以我們和怨敵都是煩惱的受害者。通過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當煩惱生起的時候,他並不只是針對我,而是我覺得他只是在針對我,心裏會想:“你爲什麼要針對我呢?”就會嗔恨他。其實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他連自己最珍惜的生命也要傷害而無法自控,他的所作所爲已經不屬于理智的狀態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傷害了我,我爲什麼不能忍受呢?因此自己就容易忍受。

  前面我們用過母親和兒女的比喻,如果兒子因爲某種因緣精神失常了,拿刀亂砍或者毆打母親,此時母親會想:“兒子好可憐,他的心智已經失常了,不僅要打我,甚至會打傷自己——把自己的頭往牆上撞,用刀砍自己的身體,或者不吃飯,不穿衣服。在無法控製自己的狀態下,他連自己都會傷害,當然也會傷害別人。”母親的頭腦很清醒,具有悲憫心很容易原諒兒子。同樣,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我們會想:“他爲什麼只是針對我呢?”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部分,並沒有全面地觀察。寂天菩薩教我們全面觀察:對我作傷害的人,不單傷害了我,也傷害到了他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想透徹、想清楚了,我們就很容易原諒對方。一旦他不自主被煩惱控製了,並不會只針對我一個人,他對自己和其他衆生都造成了傷害,既然如此,我就應該對他生起安忍心。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76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