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後,我們再碰到類似情況,就不會産生嗔心了。
第叁個側面是“遮破有實質之妄念”,我們認爲利養是有實質的,那麼這裏就遮破這種妄念,進行問答,打破妄念。
首先講第一個科判嗔罪嚴重: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謂礙利養故”:有人認爲別人對我不高興、不生信心,都會阻礙我獲得利養,所以我要嗔恨對方。寂天菩薩答道:“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縱然我喜歡獲得利養,縱然我非常不喜歡利養受到損害,但是到頭來“吾利終須舍”:死亡到來的時候利養終究還是會舍去;利養舍去之後“諸罪則久留”:我爲了獲得利養而造下的生嗔、傷害衆生等罪業則會長久存留在我的相續中,乃至于在業報受盡之前一直存在。嗔罪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利養上,就考慮不到嗔罪的影響。如果用心觀察,了知嗔恨的罪業非常嚴重,我們就會放下對利養的執著。因爲我們的分別念和執著的方式就是這樣:把注意力放在對境的悅意、可愛、好處上容易生貪;如果重點思維它的過患,我們就不容易生貪。寂天菩薩有效地利用了這種心的特點告訴我們:對給我們的利養造違緣的人不應該生嗔心。此處的重點在哪裏呢?就是嗔恨心的罪業很嚴重。如果我們爲了得到利養産生很重的嗔心,因嗔罪很嚴重的緣故,即便得到了利養也得不償失。
前面我們分析很多人對利養非常貪著的原因是什麼?如張叁曾經輕蔑、侮辱我的名聲,導致了其他人、施主對我不生信心,對我不生信心的緣故,我就得不到利養了,因對我獲得利養造成了傷害,所以我要對張叁産生嗔恨心。從世間的角度講,一個人在世間打拼做事業的話,聲譽、口碑很重要,如果有人诋毀你,說你不誠信、說你拖欠別人的工資等,這時你的信譽度就受損了,受損了你就可能接不到工程,或者沒有合同,沒有事情做,自己的財路就斷了。所以在家人有可能因爲別人給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自己利養受損的緣故,很嗔恨這個诋毀自己的人。不管世間、出世間,不論在家、出家,這種情況都是會存在的。雖然他非常討厭利養受損,但是寂天菩薩告誡說:即使你非常討厭利養受損,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吾利終須舍”。它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你大限來臨的時候,擁有再多的財富也要舍去。不管你是個修行者、是個出家人、還是個法師,反正到你死的時候,並沒有特權說我是一個修行者或我是一個上師就可以把錢帶走,這是不可能的;或者一個世間的大富豪雖然財富很多,但死亡的時候還是要放棄一切,沒有權利帶走一針一線。還有一種意思是:不一定到大限來臨,就在今生中可能因爲某種因緣的現前,比如你破産了或者怎麼樣,反正你的利益就不得不舍棄了,必須要舍棄。利養是一個不穩定的有漏法,我們去尋找的時候非常困難,但是失去的時候就徹底失去。我們有可能終其一生中都在尋找財富,但是一旦死亡來臨,擁有再多的錢也要放棄。現實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人一輩子打拼,賺下了幾十億、上百億的資産,一旦大限來臨,死亡的時候一個人走了,錢留在世間當中讓別人花、讓別人用,或者引來了無數禍根,因這筆錢開始爭鬥、打仗等等。
這個頌詞的重點是“吾利終須舍”,不管什麼人,大富翁還是普通老百姓,到了死的時候,利益終究會舍去,一點都帶不走。佛陀在《教王經》中教誨國王: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死的時候自己最喜歡的身體帶不走,這些房子、錢財、名聲的什麼東西,反正全部都要留下,只有自己的心識孤零零地投生,只有業跟隨著你。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事實:一切利益終究會舍去,而爲了得到這個利益造下的罪業則會久留。所以我們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輩子,但得到的財富最終全部要抛棄,也許我們在得到利益的過程當中,哪怕只是産生了一分鍾的嗔心——“諸罪則久留”:這一分鍾的嗔心永遠跟著你,乃至于在沒有完全受盡果報之前,一直非常穩固地存在于你的相續中。這個罪可以直接理解爲嗔心的罪業,如張叁對我的財富造成了傷害,所以我要嗔恨他、打倒他,之後我才能順利地獲得財富,這種發心和行爲帶來的罪業會久久地留在自己相續當中,這就是緣起規律的一種特性。所以我們就知道了:嗔心的罪業非常嚴重的緣故,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爲了得到一點點的利養去嗔恨對方、嗔恨敵人?
其實這個教言可以普遍使用在一切人上面,有些在家、出家修行者,很多時候都是爲了利養而産生了很多貪欲心、嗔恨心和不如法的行爲。因爲利養最容易産生過患,所以我們在利養方面尤其要多做觀察分析,我們得到的就是這麼一點點,失去的很多很多。嗔心的罪業會連續不斷導致我們在地獄、旁生、餓鬼道感受長久的痛苦,而且到了人道的時候,殘余的業力還會繼續發揮作用。嗔心的業報受完之後,它還有一個種子在,這個種子成爲第二次重新生起嗔心的來源,就不單單是你爲了利養造下嗔恨的過失這麼簡單了,還有很多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後續效應在等著你——果報當中有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等等。如等流果是指到了後世的時候,因爲以前嗔心很重,到了後世你還是很喜歡生嗔心、容易生嗔心,你再生嗔又引發了後面的連鎖反應,所以生嗔的習氣就會這樣延續下去,很難斷除。以此爲種子,還會生生世世産生這樣一種罪過。所以經過觀察,如果能終止這個罪業就非常善妙,如果不終止,爲了一點點利養、一點點蠅頭小利,失去的是很多世的寶貴人身和安樂。如果我們有一個比較遠大的戰略眼光,我們會不會爲了當前的一點點小利益,然後放棄以後很長時間的安樂呢?作爲一個正常人來講,都不會願意。但是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因爲這是很細的因果,要對這個很細的因果産生誠信的人不多,有的人總是有所懷疑:因果是不是這樣的?産生一念嗔心的過失真有這麼大嗎?所以他會被當前的利益所蒙弊。當前的利益看得到、摸得到,可以抓到手上,可以操控、可以享受,而所謂的罪業果報這些東西,對于一些初學者來講,就覺得很抽象、很遙遠、捉摸不定,無法操控。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沒辦法抉擇,就是因爲沒有産生決定信解的緣故,所以在利養和嗔罪的天平上抉擇的時候,就偏向了利養。可是恰恰因爲這種錯誤的選擇,導致了一系列更多的後果。以前講過這叫“近視”,沒有遠大的眼光,只看當前的利益,所以就導致損失了很多以後的安樂、德福。
我們一方面要學習這個理論,另一方面要真正在業果不虛上面、因緣法則方面多下工夫,只有對因緣法則産生了定解,才能在這個問題上容易抉擇。寂天菩薩爲什麼這麼輕松就說:“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因爲對寂天菩薩來講,這樣講已經足夠了,已經把問題講清楚了。但是對現在的很多人來講,對業因果還沒有特別地認同,還有所懷疑,所以會覺得這個理論難以理解,很難信服,不是理論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缺失了這部分的聞思,所以在學這個頌詞的時候我們還要補課,什麼課呢?業果規律。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去補,把缺失的這一課補齊之後,我們再來看這個頌詞,就很明了了。裏面的內容、意義非常流暢,所講的道理也非常尖銳。我們會的的確確地明白:沒有必要爲暫時的利養而造下滔天大罪,“諸罪則久留”這種情況不要發生在我們身上。當時寂天菩薩所宣講的對境都是對因果有誠信的人,所以如果我們誠信因果,一看到這個頌詞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真實含義,如果沒有因果方面的智慧、知識,可能要稍微難懂一點。
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意思是說:甯可在今世當中很快死去,也不願意以邪命的方式來長久存活,苟且偷安活于世間,即便住了很長時間,最終也會遭受死亡的痛苦。不管怎樣,我們最終會面臨死亡的到來,死亡到來之後,業因果跟隨著就來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取舍和判斷。寂天菩薩告訴要發一個誓願,什麼誓願呢?我甯可在今生當中失去利養,因爲失去利養的緣故我就沒辦法生存了,所以我甯願當下死亡,也不願意通過害他的途徑或邪命的方式讓自己活下去。如果我必須選擇的話,就選擇“不以邪命活”。
作爲一個修行人,又能夠生存下去,又不以邪命養活,那是最好的。假如說必須要選擇一邊:一種是因爲沒有錢財、沒有糧食吃,七天之後很快就會死亡;另一種就是通過造罪的方式可以活得長一點。這怎麼選擇呢?如果單單從今世的角度看,很多人認爲生命只有一次,或者只有今生,就不會考慮以後的業因果問題,但是佛菩薩告訴我們,要想到叁世因果,事情並不是只有今生這麼簡單。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我甯願選擇迅速死亡,也不願意通過造罪的方式苟延殘喘。這樣抉擇並不是鼓勵我們去死,而是鼓勵我們安住正法,勉勵我們爲了正法可以抛棄一切乃至生命。只有依靠這樣的決心、誓願,這樣的堅持和守護,我們修行佛法才可能真正獲得成功。否則,一點小違緣就會讓我們放棄修行佛法,這樣修行很難成功。通過邪命養活長久住在世間也沒有什麼意義,這種生存本身就沒什麼價值,因爲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換來的,而且最終還是要遭受死亡。死亡的來臨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只不過通過這個手段延長了活在世間的壽命而已,但是整個過程充滿了罪業,勢必在將來給自己帶來很多不想感受的苦果。
上師在注釋中引用了《山法寶鬘論》講的五種邪命,五種邪命一般指修行人。如有些出家人不好好修道,經常使用詐現威儀、谄媚奉承等手段來騙取錢財;在家人以不正當的手段如殺生、偷盜、說很大的妄語得到錢財。正命就是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維生,邪命就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維生。即便我們用不正當的方式獲得了錢財,讓自…
《《入菩薩行論》第8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