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0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最終也會死亡。這就是告訴修行者,我們在世間要用清淨的方式來生活,這樣今生有意義,後世也有意義。如果用不清淨的方式生活,也許眼前有一點利益,但長期看來,必然有很大的過患。

  對此我們一定要認認真真地思考。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是金錢至上、崇尚利益,真正願意清淨生活的人不多——不學佛法裏面的人不多,修學佛法的人裏面也不多。有些人這樣認爲:學學理論、聞思、修行都可以,但是不能影響到我的生存、我的財富,就說如果觸及到自己的利養,就肯定不願選擇佛法了。是在不觸及當前利益的情況下,怎麼修佛法都行,一旦碰到自己最執著的東西,就無法繼續修行了。

  我們對于業因果真正要做很深的思維,只有做了很深的思維之後,我們才能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有一個正確的決定。否則就沒辦法面對違緣,甚至情願選擇邪命而活,也不願清清淨淨地生存。

  不願邪命活這個科判的連接是什麼?就是嗔罪。因爲張叁對我誹謗,導致很多人對我沒有信心,中斷了我利養的來源,所以我要對張叁生嗔,打擊他,把他消滅之後,我就得到很多錢財。邪命和科判直接對應就是嗔罪,因爲它是通過嗔罪嗔恨對方、打擊對方,然後得到生存的資具、利養。但我“甯可速死殁”,也不願意、也不能夠爲了得到利養去嗔恨怨敵、打擊怨敵,這是不應該的。

  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利養無有實質”。

  其實即便我們得到了利養,它也沒有什麼實質可言,而且在很短時間當中最終會放棄,所以爲了這些沒有實質的東西,不應該産生這麼強烈的反應和執著。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夢受百年樂”: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感受了百年的快樂,然後“彼人複蘇醒”,之後就蘇醒過來了。另外一個人在夢中只感受到了須臾的快樂,然後“夢已此人覺”,他也從夢中醒來了。二人在做夢時感受的快樂有長有短,但是“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醒來之後,兩個人的夢樂都不會再返回來,都已經消亡了。

  這是以一個例子做比喻。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有時夢就比較長,比較完整,有時是斷斷續續或者非常奇怪;有時在夢中一直做美夢感受快樂、感覺很舒服,有時就是享受一刹那的快樂,之後馬上就醒了。也許我們沒有夢受百年樂的經曆,但在曆史和很多經典上的確有這樣的記載。有人在做夢的時候,感受了一百年的快樂,還有人在做夢的時候只是領受了須臾的快樂,大概是十分鍾就從夢中醒來了。從夢境的角度來講,一個是一百年,一個是十分鍾,時間方面有長短。但是一旦醒來之後,“夢受百年樂”的人和夢受“須臾樂”的人都是“夢樂皆不還”,二者在夢中的快樂已經完全消亡。

  在因明中,分析夢就是顛倒意識的一種體現,所以從夢中醒來之後,夢中的情景全部都會消亡的。爲什麼有些人做夢夢了一百年,有些人做夢很快就醒了?上師在講記中也分析過這樣的原因。這種故事實際上古往今來很多,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成。上師還講了一個例子:一個人做夢過了一輩子,他從別人剛倒上茶的時候開始做夢,醒來的時候茶的熱氣還沒有消退。有人問:倒一杯茶,從冒熱氣到涼之間可能就二十分鍾左右,這麼短的時間,夢中怎麼會有一百年的體驗呢?從根本討論這個問題,其實這就說明時間本身並不是實有的,一兩秒也好,還是幾十年也好,並沒有實有的長和短,所謂的長短是無自性的、觀待的,也可以說是通過衆生的業感安立的。所以,幾十年時間如果是決定的,那麼在二十分鍾當中,不可能夢到一百年的快樂。但是因爲時間本身是虛幻的,長短不是決定的,而是觀待安立的,本身無自性的緣故,所以長和短可以互容。我們認爲十年當中可以容納一秒很正常,因爲十年的時間很長,一秒的時間很短;但是我們很難理解短可以容長:在一秒當中可以容十年,十年可容一秒中。難以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因爲我們受了長短是固定的概念的影響。其實我們分析的時候,長短並無自性,本身就是空性的,因爲空性之故,長可以容短,短也可以容長。《普賢行願品》中講一刹那中有塵數劫,其實就是從時間無自性、空性來講,短和長並沒有什麼固定的、不一樣的地方,長和短是平等的。平等的含義就是短可以容長,長可以容短。所以有時我們覺得時間很長,有時覺得時間很短。在一些特定的前提下,如我們覺得特別快樂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過去了一天,但我們會覺得時間很短過得很快。如果是自己痛苦的時候,一秒鍾好像一年一樣難熬。時間隨著不同的因緣在變化,本身並沒有什麼固定的自性可言。

  比如說時間長短安立的問題:世間人知道有些蟲子是朝生暮死的,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這個蟲子誕生了,到晚上太陽落山的時候它就死了。以我們人道的時間看,它就只有一天的壽命,很短很短。但是對于這個蟲子來講,一天時間就是它的一生。這個一生到底是長還是不長?蟲子從剛開始出生到發育、成熟、交配、走向衰老、最後死亡,雖在我們的眼中只有一天的時間,對我們而言很短,但對它來講是一生的時間。從佛經的觀點來看,我們人道從降生開始到發育、成長、衰老、死亡,假如說活一百歲,一生一百年;但從天人的眼光看,因爲天人的壽命特別長,可能只是一上午的時間,天人一上午的時間我們人道一生已經完了。我們覺得這個時間夠長了,一百年哪,其實他們看起來就只有半天,覺得人生的壽命太短了。就像我們看蟲子一樣:哦,你這個蟲子太可憐了,朝生暮死,早上出生晚上就死啦。但是對它來講是整整一生,就相當于我們從一歲活到一百歲,我們覺得經曆了一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但從天人的眼光看起來,你只有半天,或者一個小時的壽命而已。所以壽命長短,其實只是一種概念,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自性。

  我們再來看剛才那個例子:比如倆個人在一起喝茶,都倒一碗茶,一個人沒睡覺,一個人去睡覺了,沒睡覺的人看了看表,哦,五點鍾。過十分鍾睡覺的人醒來了,對醒覺位的人來講過了十分鍾,對剛才做夢的人來講,已經過了一百年的時間。這個故事與天人時間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一人在睡夢的時候覺得過了一百年,但在一人醒覺位只過了十分鍾而已。所以我們就知道了:時間本身是無實質的,所謂的長、短都沒有自性可言,在不同的因緣下,它會出現這些情況。

  前面我們舉了一些例子:一是快樂的時候時間過得快,痛苦的時候時間過得慢;二是比較小蟲和人、人和天人之間不同的時間概念;叁是醒覺位的時間和夢中時間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因緣、特定場合的情況下,“夢受百年樂”這個現象是可以出現的。分析的時候,主要是抓住時間無自性的特點,因無自性的緣故,沒有固定的長短,所以它可以在十分鍾當中展現一百年的時光,也可以在一百年當中展現十分鍾的時光,原因是合理的,只不過這些事情出現的因緣不是特別容易,發生的概率比較低,所以我們就把它當成奇聞了,如果經常出現,大家就不以爲怪了。

  我們再看它的意義: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壽命雖有長有短,但臨終死亡的時候“唯如是”,就是這樣的。“設得多利養”,有些人即使是得到了很多利養,在人間長時間享受安樂,但死亡到來的時候,猶如遭到了了盜匪的搶劫一樣,赤裸空手而還,進入中陰身,也是這樣的。

  這個情況和前面的夢喻也是一樣的,有人做夢時間比較長,有人做夢時間短,但是醒後“夢樂皆不還”。同樣的道理,在世間有些人壽命很長有利養,享受了幾十年的快樂生活;有些人壽命短只享受了一兩年,甚至半天、一天的幸福生活,二者是有差別,但是“壽雖有長短”或安樂有長短,“臨終唯如是”:不管什麼人到了死的時候都一樣,完全一樣。壽命很長的人趣入死亡時什麼都帶不走,壽命短的人到了死亡也什麼都帶不走,全都是赤裸身體空手而還。所以,即使我們在世間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很多利養,或者用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很多利養,但在死亡的時候,都是必須赤裸而還,猶如突然遇到強盜把我們所有的財富全部搶走了,什麼都不給你留下,死亡到來的時候也是如此。

  我們仔細思維,頌詞裏面包含了許多意義:有壽命無常的意義:突然死亡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講到了死亡無常;又有業因果的意義:如果你在人世清淨而活,沒有造業的緣故後世就會得安樂,如果邪命而活,死後就感受惡趣痛苦。之後也牽涉到了輪回的苦樂問題:如果你造了重業會在輪回中感受叁惡趣的痛苦,造了善業感受叁善趣的安樂;也有暇滿難得的意義,雖然不明顯,但間接有這個意思:我們得到人身之後應該怎樣做?暇滿人身很難得的緣故,應該去修持正法,而不應該用暇滿人身去造惡業、去生嗔、或者邪命養活等等。所以頌詞裏其實包括了許多修行的要素,如果我們把這些要素搞清楚了,它已經明白地指出了我們應該怎樣修持清淨的佛法,所以不應該爲了一些沒有實質的利養去造罪業、生嗔心,說這麼多教言都是爲了息滅我們的嗔心。

  我們再回到科判當中。大科判是“不應嗔成爲利養之違緣者”,第一方面講嗔罪嚴重,第二方面講利養沒有實質。我們認真觀察:哦,利養其實沒有實質,辛辛苦苦地得到了利養,最終還是要全部毀壞,或者沒有辦法帶走一針一線。利養本身沒有實質,再加上我們爲了獲得這個無有實質的利養又造下了罪業,這樣分析觀察下來,是不是值得爲利養生嗔呢?作爲一個有智慧的人,的確是不值得的。所以說甯可清淨而死,也絕對不邪命而活。如果有人傷害我,造成我的利養中斷的話,我應選擇安忍,安住在正念和善法當中,不應該爲了利養來傷害自己的善心,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80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